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妙玉与贾宝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以“玉”为名的三个人物之一,他(她)们共同的思想品性是蔑视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中冥顽不化的顽石,所以都以“玉”名之。但妙玉对反抗封建社会所采取的方式是走向怪癖、遁入空门,这是作所不同意的,因之她未成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而只是贾宝玉、林黛玉的陪衬形象。  相似文献   

2.
妙玉与贾宝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以“玉”为名的三个人物之一,他(她)们共同的思想品性是蔑视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中冥顽不化的顽石,所以都以“玉”名之。但妙玉对反抗封建社会所采取的方式是走向怪癖、遁入空门,这是作者所不同意的,因之她未成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而只是贾宝玉、林黛玉的陪衬形象。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三玉”——贾宝玉,林黛玉和妙玉,早已为读者所熟悉。但大观园里还有一“玉”——林红玉,却往往被人忽视。她是怡红院烧水扫地的丫头, “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都叫她小红。”然早期脂评本的叙述中皆称为“红玉”,可见,她也是“玉”。她与林黛玉名字只一字之差,在作者的构思中,她与黛玉一定有着不解之缘。熟谙作者创作意图的脂砚斋在评语中曾指出这一点。在《红楼梦》二十四回“小红本姓林”一句旁,脂批:“又是个林。”“小  相似文献   

4.
薛欢 《学周刊C版》2014,(2):222-222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简飚 《师道》2002,(2):37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一本由知名学者裴钰创作的《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在国内出版,书中揭示了西方《红楼梦》译本的不当之处,引来网友对这些译本的强烈抨击。甚至有人发出“保卫名著”的呼吁。在《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中,裴钰列举了众多《红楼梦》西方译本中的不当之处。裴钰认为,在对《红楼梦》人名的翻译中,最糟糕的莫过于林黛玉了:“在早期英文版本中,黛玉被翻译成BlackJade,也就是‘黑色的玉’。  相似文献   

7.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极具特色的人物,作者对她的刻画入木三分。本文单就《林黛玉进府》(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语言描写试做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老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吧。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是,“把每一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林黛玉作为《红楼梦》这部“绝大悲剧”中的一名主要悲剧人物,寄寓着曹雪芹极为深沉博大的审美理想。为了把这一悲剧人物塑造得优美而动人,曹雪芹在众多人物形象中着意突出林黛玉形象,使得《红楼梦》这部奇书,既展示了众多优美的女性形象的“群芳斗妍”,又凸现林黛玉作为主人公的这朵奇葩冠绝群芳。可以说作者深得在人物关系中塑造人物的艺术真谛和使主要与次要人物相互映衬的艺术哲学。作者塑造林黛玉形象时构思之缜密,笔调之精美,连书中第一主角贾宝玉都因之逊色。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才有人得出这样一利虽不无偏颇,却也事出有因的论断:“此书专为灵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也是《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形象贯穿着作者的理想。但是,在今天青年人的心目中,对林黛玉形象有许多误读,他们把全书数次多人提及的她的小性儿、多心、爱恼人,这些传统解读的基础和依据,作为对林黛玉形象的评价,造成了对林黛玉形象的误读。而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人物形象非常重要的参照。因此,笔者试图借助脂评了解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的实质,对林黛玉的个性进行重新解读,正解千古情痴林黛玉。  相似文献   

11.
《葬花辞》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内容,是作者曹雪芹塑造林黛玉典型形象的重要环节。该诗以丰富而奇特的景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的性格特征。并用暮春的凋零景象展现出衰败没落的时代气氛;用对美好春光的爱怜,寄托她对理想与爱情的强烈追求;用风霜雨暴透析出她生活的险恶环境;用对落花的埋葬,彰显出她品格的高洁,宣泄出满怀愁绪与悲愤.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2.
醉心《红楼梦》月余,有幸识得黛玉真容。林黛玉何苦走进《红楼梦》。因为贾府本来就已钗裙环聚,根本不必再添个“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她无她并不紧要,且贾府终还是不稀罕林黛玉,“宝姐姐”贤惠温柔,早已为贾府内定为“宝二爷”的妻室。黛玉呢,她只能干呕闷气,只配在“宝二爷”新婚燕尔之时含恨而去,换来的不过是一滴泪,一捧诗卷残  相似文献   

13.
<正> 如果说,一系列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犹如长廊列柱建构成《红楼梦》这座巍峨的文学宫殿,那么,林黛玉光彩夺目恰为耶路撒冷朝圣者心中的那块神圣的麦饭石。悠悠百年,她牵动了多少人情思,又化作了几多柔肠,林黛玉是曹雪芹呕心沥血,用理想和现实、用历史和未来、用智慧和热情塑造出来的,活在读者心中的一颗明亮、美丽的星星。 林黛玉究竟美在哪里呢?不少人如痴如醉地把审视的目光投向她那独特的形容:“两重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 (《红楼梦》第三回)清代以清瘦为美,曹雪芹妙笔生花,确实给了林黛玉这个形象以绝世姿容。作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个被品评了几百年的女子,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她的娇美姿容,她的满腹才华自不必说;她的丰富而纯美的精神世界又令多少人感慨;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她短暂的生命里的那个“理想天”,她对此有过梦想,有过寻找。有过追求。到最后是失落。梦想失落了,“理想天”坍塌了,林黛玉也就香消玉殒了。终归,在人世的数载春秋,是林黛玉的一个无眠的梦。正是:红尘不让玉人眠,何寻理想天。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人物纷繁复杂,人物设置相互纠缠盘结,有时并不因故事情节而相关.作为《红楼梦》中第一号女主角的林黛玉,作者在塑造时更是倾尽心血,除晴雯外,还有多个“影子”,本文将以文本为根据,通过细读,论证林红玉与龄官是林黛玉的另外两个“影子”,并试图分析这两个人物在衬托林黛玉形象时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暗含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对《红楼梦》八十回后林黛玉命运发展的隐喻.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作者塑造了秦可卿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把她作为“情”的化身,她的毁灭奠定了全书的悲剧色彩。因此,秦可卿是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的集中体现,是《红楼梦》中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18.
吴兰征及其《绛蘅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并风行之后,各种“《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便应运而生,使得“红楼故事”不仅传阅于读书人之手,而且流香于市井乡野之间、妇孺村叟之口。在清代众多的“红楼戏”署名作者中,吴兰征作为唯一的女性创作者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那么,她是怎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解读《红楼梦》并融注到她的《绛蘅秋》创作中的呢?我们从她的这部“红楼戏”中,是否能捕捉到一些可贵的信息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的。  相似文献   

19.
郭维永 《现代语文》2008,(1):120-120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红楼梦》以其无所不包的博大与雄浑,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问题也在其列。其中,《香菱学诗》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诠释曹雪芹教育理想的精彩篇章。《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主要写了香菱在林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从黛玉对香菱的精心指导来看,林黛玉不愧为有诗性、有灵性、有悟性、有耐性、有创造性、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生机和活力的良师,她的激励措施,跟今天语文新课改的一些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让人佩服。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翻译家哈斯宝根据120回《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与相关情节,用“古典蒙古语”节译成40回的《新译红楼梦》,并精心撰写了《序》《读法》《总录》和六万余言的精彩回批。哈斯宝在评点中表达了他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接受与阐释。他认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是“泄恨书愤”,《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忠奸斗争;二是人情世态。哈斯宝对((红楼梦》主题的接受与阐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