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对亚洲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层透视。文章认为,东亚诸国的地理同质性,是金融危机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的重要前提;地理环境与资源条件的相似性,是东亚诸国产业结构趋同的地理根源;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市场狭小,是东亚诸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必然选择;冷战结束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东亚诸国经济从“虚胖”走向“虚脱”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东亚金融危机也预示着东亚传统价值观念已经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2.
由高校校友海外联谊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联合主办的“中日双边东亚经济形势及前景研讨会”于1998年7月3—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就东亚、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前景,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对策,东亚主要国家经济形势及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深人的探讨。一、关于东亚、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及性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所长张蕴岭教授认为: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1)资金太多:“亚洲奇迹”吸引大量资金流向东南亚和东亚,每年大约有1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日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辜胜阻刘入领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辜胜阻刘入领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学人论坛东亚金融危机是本世纪全球历次金融危机中影响最广泛、冲击力最大的一次。我们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主要有:1.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企业必须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  相似文献   

4.
东亚金融危机是否是东亚模式的终结 ?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结合东亚模式的特征作了简要的分析 ,指出东亚模式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框架并未过时 ,但金融危机确实也暴露出东亚模式的一些缺陷。东亚各国的整改工作业已开始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近几年的情况已经表明 ,东亚各国已经克服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暂时困难。东亚模式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金融危机虽给东亚各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和冲击 ,但也给东亚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带来的压力和契机 ,经过调整之后的东亚模式必将为东亚各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东亚经济地位迅速提升,对促进东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徘徊,进而鼓吹“中国威胁论”,要求人民币升值,但人民币币值稳定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东亚乃至世界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人民币要想成为强势货币,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人们对曾经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东亚的过去和未来都表示怀疑和担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东亚经济高速发展有着相似的外因和内因,但二者并无必然的联系。虽然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东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使东亚经济发展困难重重,难以继续保持过去那样的辉煌,但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就标志着东亚经济飞速发展的消失,东亚发展模式的破产。东亚各国的经济基础设施并未遭到大的破坏,亚洲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东亚的市场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经过数年的调整与恢复,东亚经济将出现一个新的发展,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东亚金融危机是否是东亚模式的终结?作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结合东亚模式的特征作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东亚模式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框架并未过时,但金融危机确实也暴露出东亚模式的一些缺陷。东亚各国的整改工作业已开始,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几年的情况已经表明,东亚各国已经克服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暂时困难。东亚模式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金融危机虽给东亚各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和冲击,但也给东亚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带来的压力和契机,经过调整之后的东亚模式必将为东亚各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对1997年7月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适时地进行总结,认清前车之鉴,应该是完全必要的。文章力求客观地从利弊两方面作一定的描述和分析,最后提出有关化“灾”为利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导致东亚金融危机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本文试就导致东亚金融危机的非经济因素如政治作用、信心危机等方面作些探讨,以便我们在化解和防止金融危机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书讯     
亚洲现代化透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国际问题研究系列),张蕴岭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亚洲的现代化是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中成效最突出、内容最丰富的进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里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化第三次大浪潮的中心,特别是东亚经济实现了腾飞,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东亚奇迹”,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虽然在20世纪末遭受了东亚金融危机的重创,但经过自我调整与改革,东亚经济已经迅速复苏。而今,亚洲各国的现代化正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地开展,成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闪光点。中国崛起:日本该做…  相似文献   

11.
从增长级发展战略、区域产业结构层次、地域空间结构调整及经济总量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对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总量贡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联系的定量分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2008年"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从学术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长三角各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且各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呈辐射状圈层结构。长三角一、二级中心城市对其他低等级中心城市具有绝对的经济辐射力,但是经济辐射带"重叠区"与经济辐射带"塌陷区"并存,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等城市均具有较大的经济辐射半径,经济辐射带与其他城市均有重叠,而苏北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部分中心城市,其经济辐射半径甚至不能覆盖其行政区范围,出现大范围的经济辐射带"塌陷区"。  相似文献   

13.
选取东亚11个经济体亚洲开发银行( ADB)亚洲区域一体化中心的季度GDP增长数据,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 BP滤波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提炼东亚共同经济周期。实证分析显示: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周期相关性在增加,波动比较一致,同步性程度较高,受区域外因素影响较大。从2001年到2011年,东亚各经济体逐步形成5次共同经济周期趋势;在世界经济收缩的2001年、2008年都有同步的收缩,之后在经济企稳、政府采用扩张性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又有同步的复苏与繁荣。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形势的变化、要素约束、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等因素作用下,实现长三角经济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发展,成为长三角也是腹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要素禀赋条件、产业结构、空间相互作用、交通系统支持等方面,长三角与腹地区经济之间已经具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空间、产业战略上实现创新式发展,并通过协调机制的构建加速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以IS-LM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为主要分析工具,采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了美国经济冲击对东亚经济的传导.研究表明,美国经济冲击会通过影响利率、汇率、净出口、投资等因素对东亚经济体产生传导作用.具体来说,美国正向供给冲击会引起美元实际汇率贬值,进而引起东亚产出减少;美国扩张性需求冲击与扩张性货币冲击对东亚经济的影响截然不同,多数情况下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呈反向变动关系;FDI渠道的传导对美国三大经济冲击的影响都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的经互会中,苏联与东欧成员国的关系是主导,但是分别考察1945年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战前(二战前)苏联与东欧几乎无联系:1945年前德国一直是东欧贸易的中心”。苏联和东欧地缘相近,而经济关系却如此疏远,其中还交织着双边之间的主权纠纷和意识形态猜疑,不可避免地给后来的经互会埋下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却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相关系数大致为21.23%。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后,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仍然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有所下降。建议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增加创新投入的基础上,着重解决研究生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协调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引起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虽面临诸多问题,但前景看好。中国在东亚地区举足轻重,面对世界经济大势,中国在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审时度势,发展自己,发挥自身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滨下武志的朝贡贸易体系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为中心、包括东亚和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朝贡贸易体系在该地区近代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亚洲经济圈,不仅在前近代,而且在近代也规定着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当《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的签署之后,分析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对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很有必要。本文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法及静、动态效应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中日韩三国经济贸易的互补性和差异性,从而得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深化三国经贸合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