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由于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许多“不如意的因素”而被许多人当作是逃避现实的消极主义者。本文通过分析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意在阐述济慈并非一个极力想逃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在诗中诗人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中,诗人经历痛苦的过程,最终选择回归现实,显示了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  相似文献   

2.
庄子和济慈分别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庄周梦蝶》和《夜莺颂》是他们的代表作。他们尽管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在不同的时空里发出了相似的感叹。该文将从对美的见解,作者本身的理论思想,作品中蕴含的感情以及他们所用的意象这四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美学思想的比较,进而分析两者的相似和不同。本文旨在通过多个角度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的内涵,并对其它相关性的研究起到补充性说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柯亚 《海外英语》2015,(6):163-164
庄子和济慈分别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庄周梦蝶》和《夜莺颂》是他们的代表作。他们尽管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在不同的时空里发出了相似的感叹。该文将从对美的见解,作者本身的理论思想,作品中蕴含的感情以及他们所用的意象这四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美学思想的比较,进而分析两者的相似和不同。本文旨在通过多个角度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的内涵,并对其它相关性的研究起到补充性说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晓丽 《英语辅导》2014,(4):211-214
约翰·济慈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短短二十六年的人生中,却留下了不朽的卓越作品。他的许多诗篇属于英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品之列,他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每一变化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感人最深的是《夜莺颂》。诗人悲惨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该诗中绝美的浪漫情调的矛盾性决定了《夜莺颂》的永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佚名 《高中生》2014,(7):17
正Spring/Sound the Flute/Now it’s mute/Birds delight/Day and Night/Nightingale/In the dale/Lark in Sky/Merrily(春天/把笛子吹起/现在它无声无息/鸟儿们欢喜/白天夜晚/有一只夜莺/在深深山谷/天上的云雀/满心欣喜)——节选自威廉·布莱克的《春天》《春天》一诗选自18世纪英国的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早期的诗集《天真之歌》,作品简洁明快。本诗开篇就用笛声、鸟声把读者从沉寂的冬日拉入万物复苏的春天。鸟儿欢腾,云雀在天上飞翔,夜莺  相似文献   

6.
童话城堡     
王尔德(1854~1900)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同时也创作了一批广为流传的童话作品。以《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等为代  相似文献   

7.
约翰·济慈的生命短暂而辉煌,他在代表作《夜莺颂》中探讨了生存的痛苦和对艺术永恒之美的追求。而苦痛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基本精神,音乐是狄奥尼索斯所表现的艺术。酒神精神是正视生命痛苦、崇尚自然美的精神。诗人济慈在《夜莺颂》中对酒神精神进行了完美地阐释。  相似文献   

8.
徐培 《文教资料》2013,(31):13-14
身为会计师的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在个体精神的旅途中,虚无超脱的同时又抵达了生活的所在。将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营构成一种诗意的存在,而这样的生活所悟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了一种发展的趋势,由“无”到“抵达生活’’到呈现出顽强突围的精神气质,他在个体的想象世界里成功地品味着纷繁复杂的世界。本文主要在品读其作品《惶然录》的基础上,探寻费尔南多·佩索阿作品中所透露的精神走向。  相似文献   

9.
读了濮丽宏先生《夜莺何物?》(载1995年8月11日《新安晚报》)一文,很感兴趣。但有两处,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文中云:“夜莺何物?答案也许令你大吃一惊:夜莺者,猫头鹰也。”此是其一。文中又云:“夜莺受到欧洲诗人的钟爱,经常出现在著名诗人海涅、歌德和雪莱等  相似文献   

10.
张红霞 《华章》2007,(6):145-145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一个好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就是这样的诗,人就是这样的人.读徐志摩的诗,恰如听一曲曲如泣如诉的好歌,挟带着一股强大、雄浑又婉约的穿透力量,将读者一下带入他的诗歌意境中,诗人的爱恨情愁,诗人的喜怒哀乐,统统展现在你面前.在这人与人、物与物,情与情构建、交织而成的意境里,你将会被深深打动,仿佛在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相似文献   

11.
My Masters research project is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physics textbooks. I am using the term ‘discourse’ in its sociological sense rather than its linguistic sense. I have interpreted my endeavours to date as showing that there is a basic confusion underlying the writing of textbooks. Whilst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y are revealing the universe to the student/reader, they understand tacitly that more is required than just revelation. I wish to argue that the ‘more that is required’ would be more readily constructed by authors if they understood that what they are doing is arguing a case: a case that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an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way of interpreting the world. Specializations: physics education, physics textbooks, physics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2.
“他者”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讲求作家创作与其阅读接受的外国文学间,并不总能用事实来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一书,分析中国古代中对外域文化现象载录时,体现的华夏中心主义等“他者”视界,还从以古今不同文化观念差异中,看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等现象的理解、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文学表现。以及“他者”眼光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如佛经母题在中国的接受变异。该书还试图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古今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主题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古印度的天文思想与当时的宗教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吠陀时代的天文学已经以大梵天不断再生宇宙的神话认识到宇宙的永恒循环,并提出了类似中国二十八宿的27或28月站的星座体系;耆那教对于构成宇宙的元素作出了精细的宗教哲学思辨,佛教立足于生命的永恒轮回,建立了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地心世界模型,推测无边无际的永恒循环宇宙具有高度的自相似结构,但不太符合现代科学揭示的宇宙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4.
儒学人与自然关系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之际与人物之辨构成了儒学人与自然关系论的主要问题域,形上之天与形下的天、地、人、物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差异一体的开放的自然。在价值关系上,人对天地持敬畏之心,对万物则爱之有序、用之有度。在道德实践关系上,强调成己成物、参赞天地化育,在实现自然和谐的同时也使人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在认识论上,重伦理、形上天理而轻物理,对自然物理的认识始终受制于对形上天理的体悟而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导致儒学所主张的自然和谐论处于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5.
《云笈七籖》是道家最大的一部类书,保存了《大宋天宫宝藏》的菁华,素有"小道藏"、"道教小百科"之美称。《云笈七籖》对宇宙的生成和演化进行了颇为系统和详实的思考,形成了富有创建的宇宙源起演化学说。《云笈七籖》中论述宇宙演化理论最为集中的当属卷二,特别是《太上老君开天经》,该作提出了宇宙生成的两个过程:一是宇宙未生之前的"混沌"状态,二是宇宙世界生成后的继续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All too often inadequate experimental designs and/or faulty statistical analyses preclude generalization of findings.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discuss the need, in designing studies having educational variables, to give more attention to recognizing the universe of generalization and to incorporating into the design a variable that represents this universe. They further recommend that data analytic techniques, in turn, treat the levels of this variable a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universe.  相似文献   

17.
老子“道”的哲学实则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思考。“道”之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任何物的存在,故“道”是“无”;但“道”又不是非存在,不是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故“道”为“有”。“道”之作为存在正是这种“无”与“有”的统一,是“无”之“有”,即不是任何事物之存在。由于“道”的存在是“无”,故为无限,是无限之存在,故能包容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道”的这种“无”与“有”的矛盾统一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在道的“无”“有”矛盾转化中的生生不息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介绍变论域模糊控制器的控制机理,利用一些假设推导出一种新的变论域伸缩因子的微分方程模型,并得到它的表达式.仿真试验验证了在输出论域上使用这种伸缩因子的变论域模糊控制器可以取得很好的控制效果.和普通模糊控制器比较,这类变论域模糊控制器控制灵敏且几乎无超调,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9.
孔颖达恢复汉人以象数解易的传统,以"元气"①释易之太极。天(阳气)地(阴气)交感,产生了万事万物、人伦社会,二者共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感应之道遍布于宇宙万物的各个层面。心物彼此感受对方的节奏和生命。人心感万物所生的念虑之情在自然而然的本性的指引下成为审美之情,生生之宇宙由此而成为人情化、审美化的宇宙。  相似文献   

20.
隐含读者是文学文本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理解可能性充分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从现象学角度看,隐含读者揭出文学接受作为意向化活动的内在构成:静态的包蕴无限可能性的文本结构随时可转化为现实动态的阅读活动.其本质在于,它是真实读者的一种现象学表现,是一般读者现象学意义上的一种本体存在方式.其存在形态可从静态可能性和动态现实性两个角度来考察.而其决定因素,则必溯至文学创作阶段:作家创作动机、选材及文体特点、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