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多姿多彩的人.而不同时代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一些改变或塑造。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细读<论语>,可发现孔子的形象,大抵同时具备了"志士"、"智者"、"莽汉"、"怨夫"等性格特质.但其内涵均非单面的,而是包含了丰富、复杂而微妙的意味;而且,其杂糅与混合,恰恰构成了孔子形象之"活人"与"真人"的风貌,以及其立体感与典型性.孔子的形象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信息和"国民性"因素.对于今人而言,须知"去圣乃得真孔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按照时代要求和各自利益的需要重塑孔子形象。孔子或被誉为"天纵之圣",也曾被奉为"神人"。透过《论语》,我们看到的孔子,更多的是一个普通人:一位勤勉努力的学习者,一位博学称职的师者,一位性情率真的生活者。  相似文献   

4.
《论语》以孔子为中心,成功塑造了孔子这个人物形象。《论语》中的孔子既有因时而动、善于权变的大智慧,又有“人不知而不愠”、“修己以安人”的大境界,更有一种为理想、为信念百折不挠的大精神。这一大智慧、大境界、大精神对当下一些青年学子中存在的浮躁、迷茫、厌倦、孤独等现代病不失为对症的良药。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性地塑造了一批异于传统贤者、仁者、勇者——"智者"的人格形象。这些"智者"洞察时势、筹计画策以成事功,是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有执着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能超越世俗常态而直取本质,他们因时因势而起,是时代的弄潮儿。时代造就了智者的人格内涵与取向,同时也在其中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迹。智者形象是司马迁的发现和创造,是其对文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孔子家语》是一部儒家的重要文献。书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谈行事,对孔子和儒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家语》中所塑造的孔子形象与《论语》相比更为完整、丰满,所传达的孔子的思想观念也更为具体、全面。比较两书在孔子形象塑造上的不同,有利于还原一个完整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儒家思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亚明 《文教资料》2013,(17):81-82
在《论语》中,孔子对周代以来君子人格和德政思想做了创造性的阐释与总结,确立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人格管理思路,构建起以"仁"为核心、以"恭、宽、信、敏、惠"五要素为主要内容的君子人格管理哲学。  相似文献   

8.
孔子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君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所言的君子是身份君子和德性君子的统一。在立足君子人格"德位一致"的基础上,在德性视野中,从仁义礼智信"五德"角度,孔子确立了君子人格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寓言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者圣人被塑造为:站在法家对立面,受法家批驳的孔子;既有儒家性格,又大力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直接以法家面目出现,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历史人物,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  相似文献   

10.
《庄子》在阐明其思想时不是通过逻辑论证,而是将其思想蕴涵在寓言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展示,其理论概念与范畴往往以某种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化人物来体现。由于儒道同源共生性,孔子形象就成了《庄子》中主要的人物形象。儒道学派的冲突,又使孔子形象在《庄子》中亦正亦反,异化为三种:道家的代言人形象、道家的对立者形象、道家高人或隐士的陪衬形象。  相似文献   

11.
春秋以至战国,社会异常动荡。为解决业已存在的诸多社会痼疾,百家民间之学相继而起,儒家更以救世为初衷,引导人们积极地进行理想社会的构建,其经典文本一《论语》正充分反映了在这一过程中儒家对于人格发展与培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15.
《论语》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儒家经典,它在教学领域有许多精髓的见解,其中既有对学习与道德修养相互作用的论断,又有对治学态度、为学方法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深刻阐述。这些教学之道不仅在当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且到现在仍然有其宝贵的借鉴价值。它没有因离我们时代久远而影响其生命力,而是随着历史的推进益发闪烁出智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教师若能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领会和借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无疑是大有益处的。文章从汲取知识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的自主性、寻求发展的创新性三方面来发掘《论语》中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师的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诚信包含诚和信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诚者,待人诚实,处世真实;信者,讲信用,守承诺,重信誉。诚信者,诚实而守信也。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提倡。《论语》中对如何使"天下有道"提出了要求,在它的诚信的教育背后隐含的就是"诚信"的缺失。文章分析了《论语》诚信思想的特色,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诚信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18.
<论语>的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主语,]谓语+也;二是[主语,]是+谓语+也;三是主语+者,谓语+也;四是[主语,]+为+[谓语];五是[主语,]+非+[谓语].可见,在<论语>中已出现了"是""为"等判断词,"非"不是判断词,而是表否定的副词.  相似文献   

19.
文章拟对《论语》中“之”的用法作一穷尽性的测查与分析,以探讨“之”在先秦时期的使用特征,从而为古代汉语以及汉语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