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不少研究者把他划分到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行列之中.从其成名作<纽约三部曲>在叙事结构上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来看,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划分可能是偏颇的.因为,不论是<玻璃城>中的奎恩、<幽灵>中的布鲁,还是<锁闭的房间>中的"我",这三位主人公虽然表面上都披着侦探的外衣,但实际上探索的却是自我的身份问题.对自我身份的追寻是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犹太文学经常表现的主题.在<纽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玻璃城>中,小说主人公对语言的自觉、对边缘文化的思考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都揭示出小说中所隐含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牧歌》中利沃夫父女的悲剧命运常被学者认为是"美国梦"幻灭的例证。在著名犹太小说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美国牧歌》中,其主要描述了美国犹太移民所遭受的困惑和挫折,而本文将从拉康心理学角度,对《美国牧歌》中利沃夫父女的悲剧命运进行具体研究,希望能够对这一作品中的伦理悲剧本质进行探寻。  相似文献   

3.
《湖畔女郎》塑造了具有犹太母性的少女伊莎贝拉和对自己身份困惑的犹太青年弗里曼形象,小说超出爱情悲剧的囿限而突出了犹太文化品性。犹太女性的民族身份对男性有着特殊意义:犹太女性促使男性道德意识成长、寻求新生活的文化含义,是男性精神追寻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代丽春 《考试周刊》2010,(26):34-35
《银冠》是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本文旨在通过阐释阿尔伯特和拉比的犹太身份和独特的犹太式的精神变化历程进一步分析小说中隐含的犹太主题和犹太身份的特点,并揭示了新时期的犹太移民在回归民族精神时所面临的怀疑和困惑。  相似文献   

5.
"背叛"主题存在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该主题一方面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犹太人在双重文化的夹击下身份认同的困惑。就"背叛"的具体内容而言,小说《美国牧歌》的背叛主要体现为对家庭的背叛,对主流文化和权威的背叛,以及对身份的背叛。区别于前期作品的叛逆姿态,罗斯在这部小说中开始直面自身的犹太传统,甚至以同情的基调正面描述犹太人的生存困境,表现出犹太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身份困惑困扰着阿莫司.奥兹笔下的20世纪巴勒斯坦犹太移民,使他们的家庭生活危机四伏。伴随着大流散,犹太人分散地生存于异质文化中。在犹太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文化同化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关系取向。文化同化使犹太民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犹太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与自我身份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的成名之作,作品中男主人公尼尔作为众多没有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犹太后裔青年的典型代表,在面对美国文化的冲击时,背离了犹太传统身份,开始了一段身份建构之旅。小说表明了罗斯对整个犹太民族寻求身份建构的深刻关切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莆田学院学报》2015,(6):84-88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展现犹太人在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中体验的对生存的焦虑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小说中的犹太文化要素——受难和流浪的犹太母题、积极肯定的犹太伦理以及犹太边缘身份叙事——被消解为文学的潜在媒质,显示出形而上的普遍意义,因而赫索格的精神困境代表了西方社会的典型困境。贝娄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彰显了作家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牧歌》中罗斯解析了父子冲突这一犹太文化母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冲突的焦点从对犹太传统的反叛转向了对美国价值观的背离。母题的内核超越了种族和身份,由狭隘走向普遍。  相似文献   

10.
《再见,哥伦布》是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第一部作品。罗斯通过犹太裔情侣尼尔和布伦达的失败恋情揭露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居民生活中存在“矛盾的共鸣之音”,两人分手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伦理必然:尼尔所代表的年轻一代犹太知识分子阶层,虽然对犹太传统道德存在诸多看法,但仍认为秉持道德传统是在美国安身立命的基础;布伦达所代表的犹太富裕阶层,则选择完全放弃犹太身份及其相应的道德传统。罗斯通过尼尔与布伦达在恋爱过程中各自做出的伦理选择,表达了自己对保持少数族裔身份问题的伦理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记忆与身份认同的交互作用,是当前文学“记忆话语”研究和讨论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扬·阿斯曼指出,借助文化记忆,一个集体的成员建立并培养共同的身份和归属感。主动记忆与主动遗忘推动“交流记忆”和“文化记忆”之间的动态流动。通过交流记忆中积极的记忆与遗忘,《美国牧歌》中的犹太家庭希望将美国身份镌刻在集体的文化记忆,以此重塑后代的身份认同。第四代梅丽强有力的反抗,则揭示了该犹太家庭中交流记忆与文化记忆转换的失败以及所面临的身份困境。借由对该犹太家庭代际记忆危机的刻画,菲利普·罗斯表达了他对于美国少数族裔“同化”潮流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反美阴谋》以反写历史的方式审视美国民族特性,设想了1941年林白成为美国总统,推行反犹政策而导致整个美国的社会动荡,暴露出危机时期美国信念的脆弱性和犹太身份的片面性。这部小说通过讲述犹太族群在反美罪名下的艰难生活,探讨着“谁是美国人”这一重大问题,肯定了美国信念与族裔身份的结合,透射出作者罗斯对后9/11时代美利坚民族认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孤独的孩子》的作者在孩童时期随父母移民美国,居住在曼哈顿犹太移民聚居地。她的小说始终将犹太移民与非犹太移民的斗争作为主题,尤其是移民同化、移民中的女性身份困境、他们寻求解放和平试图在新世界为建立自己的身份而斗争的主题。本文通过对犹太女主人公瑞秋与父母的冲突、自己内心的冲突、与弗兰克·贝克的冲突的解读,来展现犹太移民生活在文化夹缝之中和新旧世界之间的艰辛。  相似文献   

14.
马苗 《考试周刊》2014,(79):29-29
犹太人的身份问题是美国犹太文学的主题之一,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该问题的产生、发展,并通过对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早期小说《再见,哥伦布》的分析,深刻反映当代美国犹太人在家庭领域面临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5.
朱贞成 《英语广场》2021,(10):12-16
《孤独的孩子》是美国著名犹太女作家安琪亚·叶捷尔斯卡的短篇小说之一。“冲突”主题对呈现犹太家庭的代际冲突、描绘犹太年轻一代女孩女性意识的觉醒、记录年轻女性移民对爱情的渴望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该主题也进一步展现了身在美国的犹太女性移民这一群体,她们面临多重压力困境:渴望融入主流社会却又无法彻底剥离犹太族裔特性,而她们的性别身份更是加剧了这一冲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犹太文化在新一代美国犹太作家笔下复兴,以色列成为当代犹太美国文学的书写热点。作为引发母性联想的犹太人家园,作为父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冲突前沿,作为在与四邻纷争中艰难求存的主权国家,以色列尤其为美国犹太女作家们的文学想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她们的以色列书写往往以女主人公离开美国前往以色列寻求自我身份认同为叙事模型,是较为典型的成长小说,本文以此为视角,结合女性身份构建、女性本真生存、姐妹情谊等女性文学要素,探索《慈爱》、《来自一个封锁的房间》、《七次福佑》三部作品的女性人物在以色列完成主体性构建的成长历程,讨论其在主题探索与叙事审美维度呈现出的特性与共性,并分析以色列在美国犹太女性身份建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非裔妇女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一直都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以及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对身份认同的迷惘。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困惑导致了个人人性的压抑、心里扭曲和畸变,而且间接影响到了部分女性在性别身份构建上的偏失。奈拉.拉森的《穿越种族线》揭示了非裔美国妇女身份的形成、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湖畔女郎》围绕两个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展开,探讨了犹太后裔如何认识自己民族身份的严肃问题。本文试图结合身体理论、记忆理论、镜像理论,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中人物身份问题的形成和解构,发掘作家对列文背弃民族行为的反思和对伊莎贝拉铭记犹太苦难历史的赞扬,揭示作家对犹太民族共同体的呼唤与坚守。  相似文献   

19.
《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在世纪末推出的一部力作,也是他"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文章通过分析《人性的污秽》中两位主人公对本体身份的自我放逐,解读人物多重身份背后的人性的污秽,从而揭示当代美国存在的社会危机,表达出对人类追求本真自我的希冀。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美国犹太作家辛格,从小深受犹太文化的熏陶,一直坚持用意第绪语写作,其作品大多植根于犹太传统。因此在辛格的作品中,总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其对于《圣经》的思考,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分析小说《童爱》中的主要人物,从而探寻辛格对于犹太传统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