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师的怨恨心态是一种因无力发泄而隐忍于内的不满性情绪。伤害、隐忍和无能是构成教师怨恨心态的三个要素。教师怨恨心态的滋生是由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因是指他人对教师自身的伤害,而内因是指教师本人的虚弱无力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因素,怨恨心态都难以产生。教师的怨恨心态会给自身带来危害性:它浇灭了教师的激情、破坏着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怨恨感是一种无力宣泄而压抑于内的敌意情绪。学生一旦滋生了怨恨感将会给其带来严重的危害。教师应把预防学生怨恨感的滋生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预防的教育策略主要有:切忌随意剥夺学生的基本需要,避免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杜绝教育中的偏心现象,引导学生在攀比中做争强好胜者,铲除学生命定情结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3.
怨恨是留守儿童极易滋生的消极情感。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与心理特性是引发怨恨滋生的内外因素。而留守儿童一旦滋生了怨恨,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身心产生毒害、阻碍自身的社会化、导致道德人格扭曲以及引发攻击性行为。怨恨所引发的负面效果要求对其进行教育干预。其策略有预防和疏导两个方面。预防主要以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素养为根本,疏导则是由教师引导留守儿童理性地宣泄怨恨。  相似文献   

4.
学生怨恨是其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满或敌意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压抑或隐忍于内无以宣泄.怨恨情绪一旦滋生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道德人格走向扭曲.其表现是内心向往和追求善的、好的和高贵的价值,但由于自己未能获取或欲求到这种价值,他反而会对它们加以贬低、诋毁或歪曲,虚伪地欣赏其内心所鄙视的恶的、坏的和低贱的价值.由此,他在价值上的内在想法与外在表现就会呈现出分裂的状态.道德人格的扭曲对学生的德性发展产生着消极的意义.应该要通过杜绝怨恨滋生来防范道德人格的扭曲.而引导学生自我修养则是克服怨恨滋生的根本之途.  相似文献   

5.
由于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现代西方文化的接受使他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从而导致了其怨恨体验的产生。巴金小说的怨恨首先是对旧社会制度尤其传统文化中家族制度的外向怨恨。同时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在知识分子本身与他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着极大的积淀与制约,从而又导致了其怨恨的现代性体验由外发转向内省,由怨恨制度转向怨恨知识分子本身,由怨恨他者转为怨恨自我。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8.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9.
学生怨恨是其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平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隐忍于内无以宣泄。学生怨恨的生发关涉到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两个维度。其中,社会基础是指学生体验到伤害或挫折的外在条件,心理基础是指学生软弱无力的人格特质。而学生怨恨则是在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的交互作用下生发的。怨恨一旦滋生将对学生的德性发展产生着消极意义:它导致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使自身德性趋向平庸;引起学生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等。学生怨恨所具有的消极意义要求学校教育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这种教育干预要从两个向度进行:一是采取教育措施预防学生怨恨情绪的滋生,二是通过合理的途径疏导学生的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10.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主观判断与期望.它对教师自我观念和教育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模仿学习和合理归因以及消除不利因素等措施可以培养教师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1.
倾注血泪写宫怨──王昌龄宫怨诗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昌龄在其著名的宫怨诗中塑造了一系列悲苦哀怨的宫女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诗人在对幽囚的宫女深表同情,从而唤起人们对罪恶的嫔妃制度憎恨的同时,也深深地寄托了自己一生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新怨恨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从方法论意义上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表现在为解决最典型的怨恨者与最有影响的代表者两难之间的矛盾,选取一部分最典型的怨恨者,同时又选择一部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有影响者。其次,要质疑本质决定论,因为本质往往是先验的、预设的,而现象才是具体的、真实的;本质自己不能显示与证明自己,只有现象才能显示一定的本质。本质不是自明的、自定的、注定的与天生的,而是从现象中产生的,不同的现象表现了不同的本质。再次,要打破思潮流派论,因为思潮流派论无视同一思潮流派的作家,其具体文本有时其实具有极大的不同,相反,倒是不同思潮流派的作家,其具体文本有时并非没有很大相通。最后,要革新包含与被包含的分类方法,借鉴佛教文化的分类思维,不按同一标准而是按照双重或多重标准,不按并列与割裂标准而是按照重复与交叉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为创立中国现代性语境中的"新怨恨"理论,整合现代西方怨恨研究述要,论及意大利的布鲁诺、阿尔贝蒂,法国的笛卡儿、薇依、帕斯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英国的洛克、休谟、斯密,美国的富兰克林、梅、蒂利希,德国的康德、歌德、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尼采、韦伯、西美尔、舍勒,丹麦的克尔凯郭尔,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阿德勒、舍克等人的怨恨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与《楚辞》在抒发怨情方面,人们一般认为《诗经》偏重于平和含蓄,《楚辞》抒情则较激烈。其实二者最大的不同并不在此,而在于《诗经》表现的是那种基本生存、幸福受到威胁时而产生的哀怨之情,《楚辞》的怨情,主要是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导致的怨情。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史记》"怨"、"愤"的情感,同时,他又秉承了古代史官"实录"的优良传统,将如实记录历史事件和抒发个人情感极佳地结合起来,使《史记》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史学巨著。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一般把春秋战国之前的个体意识作为宗族或社会意识的附属。《小雅》中一部分体现诗人政治伤怨之情的作品多是士、大夫阶层所作,从诗中"伤"、"怨"两类抒情内容可以看出西周末文人已经建立起主体意识,个体意识初步从宗族意识和社会意识中独立。历史情境所造成的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变化是促使主体意识萌芽的两大因子,由此所形成的主体意识不仅是关涉自我利益的结果,同时也是以公众利益为着眼点,是自我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对《天问》这首奇特的诗作主旨的探讨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天问”式的无穷追寻,试图破解其主旨。笔者认为《天问》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通过问天问地问人间以达到讽谏楚王的政治目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放逐山野、无用于国的满腔愤懑与愁思,表达了自己强烈深沉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富于生机的迁谪文学,它的终极动因是什么?在迁谪文学中所表现出什么样的主要矛盾、又有哪些次要矛盾,这些矛盾对于迁谪者的心理与迁谪文学的产生起着什么样的制约和制导作用?本文试图逐一分析并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发现怨恨是其最基本的现代性体验模式。继刘小枫在神学与社会学学科以及王一川在近代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之后,笔者将怨恨题域引入和推进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中。怨恨的发明并不在于舍勒,无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存在有多少,但其深层的核心母题是怨恨,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与外国文化中的怨恨有着很大不同,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怨恨则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然而自鲁迅开创了现代怨恨主题后,中国文学的怨恨已经具有很多不同于古代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