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生活教育目前的任务》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社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的整理稿,全文不到2000字,当时发表在1939年1月10日出版的《战时教育》第3卷第10期上,现在收录在1991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第4卷。《陶行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35年1月1日的《生活教育》第1卷第22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拉夫教育》。该文现已收入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第3卷。时隔半个多世纪,再读先生当年发表的这篇文章,深感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办好教育,仍多有启迪。  相似文献   

3.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的《陶行知全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从一九八三年四季度起陆续出版。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和大众诗人。《陶行知全集》全面地反映了陶行知致力人民教育和民主革命三十年的思想发展、奋斗历程和创业成果。《全集》分六卷,共二百余万字。第一至三卷,论著类,包括教育论述,时事政治论述,演讲记录,会议提案,自撰外文作品中译篇等;第四卷,诗歌类;第五卷,书信类;第六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发表在1934年6月1日《生活教育》杂志第1卷第8期上,现收录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第三卷。一、写作背景1932年5月,国民党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程》(以下简称《暂行规程》)规定:  相似文献   

5.
记者:胡老,您是陶行知的学生,又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副会长,《陶行知全集》1~11卷的主编,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请你谈谈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是怎样提出、如何发展的呢? 胡:陶行知1913年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中就闪现着“创造”的光点。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明确无误的是1919年,他提出“创造精神”,“创造的教育家”(见《第一流教育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陶行知全集》第1卷25页,以下简称全集×卷×页),把创造  相似文献   

6.
满地荆棘满天云,前路先生认得清; 点起火把六百万,照人创造到天明。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著名的革命民主战士陶行知先生为《鲁迅全集》出版而写的祝贺诗。在鲁迅先生去世后的1938年,有二十卷之巨的《鲁迅全集》在上海出版。陶行知先生此时正在国外,他积极在国际友好人士和华侨中开展《鲁迅全集》的征订工作,许广平先生在这一年出版的《〈鲁迅全集〉  相似文献   

7.
胡晓风 《生活教育》2011,(23):37-41
《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刊发了周正章先生《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一文,谈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持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下文简称川版全集)10卷本时,编委内部就是否收录陶行知《关于社会改造的提案》和《读列宁传》  相似文献   

8.
胡晓风 《生活教育》2011,(12):37-41
《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刊发了周正章先生《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一文,谈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持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下文简称川版全集)10卷本时,编委内部就是否收录陶行知《关于社会改造的提案》和《读列宁传》两篇文献有截然不同的意见。周先生表示是他的“意见被采纳,这两篇颇有争议的文章收入了《陶行知全集》”。  相似文献   

9.
国内动态     
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共六卷,已经在不到两年(1984年3月笔者见到第1卷,1986年1月笔者就见到全集)的时间里出齐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学术界的一大盛事,也是我国教育出版界的一大壮举。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改革事业,留下了大量著作。但过去只有  相似文献   

10.
陶研史上的一座丰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全集》(12卷)第2版(以下简称“新版全集”),在2005年5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陶行知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是陶行知研究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她受到了出版界、学术界、教育界和陶研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好评,荣获2006年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的殊荣,被称为“辉煌巨著,泽被后世,教育经典”。  相似文献   

11.
从《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版)看,1935年这一年,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上发表的文章达17篇。这些文章涉及面广,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其共同特点,一是文字不长,二是击中时弊,三是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相似文献   

12.
1983年底,经过秘密而紧张的编辑,《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学术界称为“湘版”)第一卷编辑完成,初稿由全集副主编、第一卷主编董宝良教授亲自送至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初正式出版,其后,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祝贺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陶行知全集》。全集获198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1988年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特别奖、1994年第一届国家图书奖。值《全集》出版30周年之际,笔者(以下简称“刘”)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对全集副主编、原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董宝良教授(以下简称“董”)进行采访,求证全集编辑的缘起、过程以及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刘:董先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初被批判之后,有关陶行知本人的事迹及其研究成为无人敢碰的禁区,请问陶行知研究是在何种情况下解禁并掀起研究的热潮的?  相似文献   

13.
行知语录     
现今办教育的人总要在城里凑热闹,那冷静的乡村,实在没有人过问。但是中国以农立国,一百个人当中有八十五个住在乡村里。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先生肯把乡下人的幸福放在心里,尤有远见之明。这是平民教育到内地乡村去的第一幕。——选自《陶行知全集》(卷八)35页《平民教育下乡》生路是甚么?总之,乡村教育的生路是: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选自《陶行知全集》卷二336—337页《中国乡村教育之根…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语录     
《生活教育》2011,(14):45+96
我以为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那个改造环境的能力。——《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27~28页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63页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语录     
《生活教育》2011,(20):31+37+43+86
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123页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34页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湘版《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66页敢探未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全集》(12卷)第2版(以下简称“新版全集”),在2005年5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进人新世纪以来,陶行知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是陶行知研究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她受到了出版界、学术界、教育界和陶研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好评,荣获2006年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的殊荣,被称为“煌煌巨著,泽被后世,教育经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语录     
《生活教育》2011,(16):50+54+62+69+75
育才学校生活之组织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17页要是国家中有一个人不受教育,他就不能算为共和国民。——湘版《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529页我们应当有广义的师范教育——虽所培养的人以教员为大多数,但目的方法并不以培养教员为限。——《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16页  相似文献   

18.
1935年1月《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7期发表陶行知《生活教育现代化》一文,这是生活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经典文献,是陶行知自1923年结成生活教育论到1934年得出普及教育以实现整个民族、整个生活、整个寿命现代化这个结论的结晶,是中国生活教育运动承前启后的方向盘。这篇文章仅316个字,但内容十分丰富,我自己30多年来就是围绕这篇短文开始研究,百读不厌,用之无限。下面谈谈我的部分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胡晓风 《生活教育》2011,(15):25-31
1935年1月《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7期发表陶行知《生活教育现代化》一文,这是生活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经典文献,是陶行知自1923年结成生活教育论到1934年得出普及教育以实现整个民族、整个生活、整个寿命现代化这个结论的结晶,是中国生活教育运动承前启后的方向盘。这篇文章仅316个字,但内容十分丰富,我自己30多年来就是围绕这篇短文开始研究,百读不厌,用之无限。下面谈谈我的部分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语录     
陶行知 《生活教育》2011,(24):20+35+37+41+43+61+84
培养人生与共和国国民必不可少之精神态度。——湘版《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361页用生活教育之原理与方法,培养男童中之优秀儿童,使成为抗战建国之人才。——《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317页扫地抹桌,是养成扫除肮脏的习惯。我们还可以把扫地抹桌的魄力。推出去扫除全国的、全世界上的、一切的肮脏东西!——《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67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