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9世纪60年代,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耻辱以及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之后,大清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涌现出一批力挽狂澜、重振大清国威的人物,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胡林翼等。他们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开办工厂、购买军舰、恢复各项经济文化事业,连老佛爷慈禧太后也投入了难得一见的热情,朝廷上下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一番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一个世界强国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王朝都认为出国侨民是"自弃王化",对他们漠不关心是常态,清朝初年甚至把出国华侨视为"盗贼"、"贱民",不准他们返回祖国,更遑论保护。不过,到了清朝末年,受到西方风气的影响,朝廷对华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化变革的进程中,关于传统文化与制度建设的关系,一部分学者认为制度建设必须适应传统文化。否则制度建设不能成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必须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适应现代化变革中制度建设的需要,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不合乎时代要求的;而笔者则认为必须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制度建设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片浪声中,我们一定要立足国情、头脑清醒,我国工业化尚没完成,当前经济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制造业,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为了澄清当前学界和媒体流行的“超越工业化时代”这些“浪漫的遐想”,记者就怎样理解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专访了全政政协副主席、资深科学家宋健院士。  相似文献   

5.
高新技术与我国的产业现代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特点,指出了发展高新技术对我国产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进而对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主题法在我国的发展与文献信息处理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青年的科技意识与中国现代化事业之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是一个危机潜伏又充满希望的时代。国家间实力竞争之战已拉开序幕,各国政府及其人民无不跃跃欲试,希图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或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面对这样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地选择了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使这一选择的目标变成现实,笔者以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工作,就是建立和强化人们的科技意识,并且将之固化为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持续推动价值的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由于青年在这场以科技进步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动中及世纪之交  相似文献   

8.
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焦克源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它的存在和发展更有着独特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并深深地影响着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土壤,同步发展于中国...  相似文献   

9.
凡从事非本专业的研究者,相对于专业科学家而称为民间科学家。这类群体的人数庞大(具体人数还会因政策上的重视而不断增加),涉及专业很广,按研究内容可分为科技群体和科学群体。科技群体的成果易开发,也易转化成生产力。科学群体,由于一些理论成果可能对某门学科的固有思维和理论体系具有大的挑战性,成果难于得到评审或公正对待。民间科学家参差不齐,因教育程度、是否从事科研工作、人际环境、科学文化水平等情况而异。一般来说,这几个情况越好的,民间科学家人数越少,但出成果的比例和成果的质量越高。民间科学家群体人数大、有执着的科学精…  相似文献   

10.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内在关联考察秦国荣国际经济一体化是现代开放性世界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使得世界各国,不论其内部的社会制度如何,都无一例外地被纳入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系之中。对于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而言,国际经济一体化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必然发生、不可阻挡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充分彰显出其独特内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孕育出的公平正义、和谐共生、独立自主、开放包容等价值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发展范式,孕育和生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传统与中国科学事业的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首先阐述了科学传统的结构——科学探索的热情、方向和技艺,以及传承和发扬这门技艺的组织、规范和社会基础,进而分析了欧美科学传统的诞生与成长及其移植到中国的曲折历程。文章最后指出,将现代科学传统移植到中国,以建立自主的学术传统,是实现中国科学事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思想是贯穿其人类解放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集中体现了社会与个体、共性与个性、依赖与独立这三对范畴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这三对矛盾的理论重构为人类指明了正确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揭示了人的个性发展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当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本质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为特质,以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实现社会与个体、共性与个性、依赖与独立三对矛盾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核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内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历经百年沧桑,大致分成4个阶段:新文化运动到建国是教育现代化概念的萌芽时期;建国后30年是教育现代化的曲折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到2012年是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变革时期;2012年进入新时代以来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时期。面向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立足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着重抓好4项改革建设: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优化教育结构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区别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现代化的一般性又有特殊性。从马克思对现代化的解读来看,其物质生产、价值旨向、领导主体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主线、全面性为特征、和平发展为原则的持续深化的过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来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方向,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迈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世界的充盈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质要求和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包括科学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康的心理等要素,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以共建共享为实现方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保障机制,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把握正确航向、筑牢根基、提供价值导向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7.
侯娜娜  吕宏军 《青海科技》2023,(4):118-123+132
文章以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5个维度,提炼出41个指标,构建了青海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实证测度了青海2011-2020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厘清了青海2011-2020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与矛盾,并提出了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制造业信息化,是上述“关键”的关键。中国加入WTO必将加快推进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变革,这也使得我们更加  相似文献   

19.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撑,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物质至上”西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作用,探寻为了更好地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应如何有效把握产业转型先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赢得发展历史主动。为了加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须厚植物质技术基础,弘扬精神与文化价值。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多维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向善”引领科技治理,实现“科技为善”驱动自立自强;增进“中国式现代化自信”,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协作迈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叶永烈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撰写的“科学文艺”条目,以1904年荒江钓叟在《绣像小说》里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最早作品。他所持准的科学幻想小说定义是,“通过小说来描绘奇特的科学幻想,寄寓深刻的主题思想”,并且标举“科学”、“幻想”、“小说”三要素。这其中有可议之处:首先,“寓意深刻”不可作为文体的判断标准;其次,所谓“科学幻想”,叶氏要求它所描绘的“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