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中国》2006,(2):15-15
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方面,我国科研人员选择青藏高原的典型地区为重点,着重研究了新生代以来大陆碰状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了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在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温室气体吸收与排放等方面取得创新性进展及成果。  相似文献   

2.
997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院特别支持项目和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研究工作计划实施顺利,“青藏高原深部状态与隆升的动力学机制”课题组、“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重大事件研究”课题组、“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其...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青藏高原近几百万年来的强烈隆起对高原本身和毗邻地区有深刻影响。青藏高原的研究在科学上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对于高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我国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国际上竞争剧...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下游20多亿人民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河流输沙量与径流量相比被认为是对气候及地表过程变化反应更敏感的河流变量,是量化区域土地退化及土壤资源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选取发源于青藏高原的8条主要河流,包括叶尔羌河、疏勒河、黑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黄河、长江、澜沧江,开展其河源区或上游输沙量变化研究。首先探明了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总体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而分析了近几十年来(1960—2017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合气候(气温、降水)和地表过程(冰川、冻土、植被覆盖)要素解析了影响输沙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不确定性的多因素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了河流输沙量变化对高原生态环境及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水文气象资料稀缺是认识青藏高原河流输沙过程的重大挑战,亟待开展、加强观测与模拟研究,为青藏高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下游的水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以其极高的海拔和宽广的地域而成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理单元。在经历漫长的演化历史和多次重大的地质事件后 ,高原在最近几百年间发生了急剧隆升 ,极大地影响着高原的人类活动、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自然环境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特质和环境质量 ,在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上作用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2 0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 ,由于国家及有关省区、部委等持续不断地大力支持和帮助 ,以及高原内部自身的努力和奋斗 ,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并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跨…  相似文献   

6.
高原鼠兔对西藏高寒草地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学红  杨富裕  孙磊 《西藏科技》2006,(3):50-51,58
高原鼠兔严重危害西藏草地环境,其分布已遍布藏北草原。在西藏,系统的科学研究高原鼠兔的发生、危害及防治规律,对改善青藏高原及全球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以其2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和3百万年以来的急剧隆升而成为国际地学界经久不息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又被扩大到全球构造、环境和气候变化领域,足见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动力学在全球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在  相似文献   

8.
1 普若岗日冰原科学考察的意义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研究证实[1— 5] ,全球的平均气候变化信号在青藏高原会被强烈地放大。因此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幅度远大于其周围地区。这样 ,无论气候变冷还是变暖 ,在青藏高原都会比其它地区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周围及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从而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国东部地区气候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对季风的影响 ,则更是全球地球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研究课题之一。中国对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的研究 ,在老一辈科学家诸如孙鸿烈、刘东生…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近二十年青藏高原的地面辐射和热平衡特征、大气环流及季节变化、高原天气系统、高原积雪对我国环流和天气的影响、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模拟等几方面的研究成果,概括了重大理论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研究的结果,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结论,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物理机制,特别是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有力地推动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也是地球独特的寒旱高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它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预警区和敏感区.201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高艳红博士聚焦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开展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陆面过程研究,研究了青藏高原3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通过高分辨率模拟揭示了中尺度过程在高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中的作用,探究了高原独特的陆面特征对陆面过程和区域气候模拟,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抵横断山区,北边是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边是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面积约240×104k m2,占我国国土的1/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青藏高原作为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席位,并且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区域响应明显.因此,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对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立足构建青藏高原多圈层、立体式研究的野外监测平台和有特色、高水平的实验分析平台,克服高原艰苦的环境条件,开展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取得了大量丰硕成果,为推进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学科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他不遗余力开展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设工作,为促进青藏高原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科协最新一届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朱立平研究员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青海科技》2003,10(6):60-60
本刊讯10月20日至23日,“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准备工作”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宁召开。会议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主持。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28位著名学者,国内34位院士、专家出席会议。青海省副省长马培华和省科技厅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项目将在青海湖进行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重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历史,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全面调查青海湖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沙漠化状况以及青海湖水量、水位…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其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制约了西藏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科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自建站以来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监测,开展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保护与建设基础理论研究、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及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在学科建设方面发展了一系列高原生态学研究的新方法,建立了高原生态过程、机理与区域格局相结合的研究局面;在技术研发方面提出了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和高原草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广泛的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变化影响西藏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的基础理论,还推进了高原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拉萨站已经成为在青藏高原腹地从事生态学研究的支撑平台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6.
高原鳅属鱼类在鱼类起源、演化及与青藏高原隆起间的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归纳和总结了高原鳅属鱼类生长、繁殖、摄食、遗传多样性及高原适应性的研究现状,旨在为今后高原鳅属鱼类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兰州大学环境考古研究团队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陈发虎院士牵头创建,旨在理解我国西北及中亚地区史前文化演化、人群流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农业起源和传播及史前人-环境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经过20余年的努力,该团队在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定居的过程与动力、史前跨大陆文化交流与丝路文明演化以及新石器-青铜时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 2016年成立了兰州大学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新石器-青铜时代人地关系.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子专题等项目的支持下,新石器-青铜时代环境考古研究团队取得了多方面科研创新与发现.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定位于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与应对等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固碳功能与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川藏铁路沿线灾害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远景评估、青藏高原人类适应历史与绿色发展建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国家基金委资助西藏高原能量水循环研究项目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西藏高原能量水循环降雨共同观测研究”获得了国家基金委资助。该项目将在中日双方长期的合作基础上,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人员一起,通过对青藏高原大气、冰川和冻土进行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实验及长期监测,经过数值模拟和卫星遥感资料的应用,在3到5年内,争取较为全面了解该地区不同下垫面及不同季节的地气相互作用规律和能量水循环过程。为改善有关GCM模式中青藏高原地区陆面过程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影响的日益显著,多年冻土变化对生态、水文、气候和工程建设的影响日渐突出,多年冻土的长期定位监测和大范围野外调查已经成为冰冻圈、生态、水文、气候和寒区工程建设等方面深化研究和解决重大科学和工程问题的重大需求。中科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简称"高原冰冻圈站")自建站以来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进行了长期连续的监测和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开展了多年冻土水热状况的变化机理、模型模拟和生态效应综合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等重大项目支持下,高原冰冻圈站积极开展国内外科研合作,规范了多年冻土野外考察和定位监测的方法,建成了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多年冻土综合监测网络;系统地开展了高原多年冻土分布、温度、厚度和地下冰空间分异规律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和多模式比对,发布了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高原多年冻土温度、厚度和地下冰的空间格网数据。基于长期监测数据,构建和改进了适合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一维热传导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定量评价了过去30年来高原尺度多年冻土的变化及物理机制。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青藏铁路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区域气候模拟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同时也面向国家需求和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推动决策咨询服务。有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生态和土壤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空白,为未来地球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和地球系统模式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本底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