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数码相机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它方便快捷,没有污染,符合社会的需要。文章介绍了数码相机的一般知识,帮助人们选择、使用数码相机。  相似文献   

2.
教学实践中的知识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很多困惑和混乱是人们将后现代哲学知识观直接运用到了教学中,而没有经过教育学视角的审视和转化。文章批判了这种简单思维的种种表现,提出了教学实践中应确立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3.
黄梅 《四川教育》2002,(10):41-41
学生常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干巴巴的不耐看。究其原因,是作文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容。罗曼·罗兰说:“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阳光。”写作时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怎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呢?没有感触怎能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呢?感触不深又怎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呢?所以,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是对生活要敞开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即感悟。我认为:感悟即是面对生活,人们在思想上、心灵上深刻的感动、感受和感慨中,悟出某种人生的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是一个人的思想,也是人的智慧。人们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写到文章…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写文章有一些技巧限制的话,那就是真情实感,因为真情实为文章之灵魂,只有情真才能感动读者;也只有情真才可以与读者产生共鸣。至于那些基本写作技巧,没有必要太讲究。因是先有文章,后才有技巧,写作技巧本来是人们从先哲的文本中总结出来的,且各种写作技巧又是灵活多变的,作文不应受到写作技巧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由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多丽丝·莱辛缺席颁奖典礼。日前,诺奖官方网站全文刊载了她的获奖致词。在这篇名为《未获奖者致词》的文章中,莱辛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电视和网络,因为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致词中,莱辛对比了津巴布韦简陋教室里的孩子对书本的渴求,  相似文献   

6.
石修银 《高中生》2010,(2):16-16
误区一:审美世俗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的。面对复杂的生活,思想单纯的学生往往难以分辨真伪,以致审美世俗:一是表现为没有端正的审美与思辨,随俗起舞。有的在文章中津津乐道火车上人们戏弄疯女人的场景,“自己也乐了”;有的恶搞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人们常说,学习语文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意思是说,要学好语文,必须揭示文章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要体会文章的情感,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忧喜,共憎爱。这种道理的陶冶和情感的共鸣,反过来能促进学生更好地领会和学习文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妙处,更能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写作学界的人们无不希望写作学尽快获得如同语言学和文艺学那样重要的独立地位。写作学至今未能获得独立的原因很多,一些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没有把写作学与文章学相对区别开来便是其中之一。这主要表现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两种“等同”观:把写作学等同于文章学,把写作学等同于文章写作学。两种“等同”观人为地削弱甚至勾销了写作学本身固有的独立性,使得理想中的写作学的独立地位无法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  相似文献   

9.
《搭石》是一篇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述人们生活中平常小事的文章。文章的语言,没有刻意的修饰,也没有华丽的语句,但却描绘了一幅美丽风景和朴素乡情相融合的图画。文章读着是一种享受,正如文中所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0.
王孔云 《现代语文》2014,(5):138-139
什么是好文章?能够感染人并能够引发人思考的文章。怎样的文章才能够感染人并能够引发人思考?有真实内容和真情实感的文章。真实内容和真情实感从何而来?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生活是“真实”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就没有真实;没有真实,就写不出好文章。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拙见。  相似文献   

11.
小学中高年级的讲读课文中说理性的文章较为多见,学生普遍存在着不愿读这类文章的倾向,原因主要是说理性文章没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没有优美华丽的词句,形式相对呆板.似乎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中高年级的说理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12.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却别具特点:内容丰富多彩.极富科学性:结构层次清晰有序,过渡照应连贯缜密;语言文字简练准确,通俗易懂:说明方法灵动合理,千变万化……说明文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文学类作品所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13.
秦昱莹 《新读写》2013,(1):26-27
从一个时髦的词“屏丝”说起,小作者分析了生活空虚、没有目标、没有热情、不求进取的一类人的心态,并用报纸上一则百岁老人取得博士学位当上大学助教的故事,激励那些“犀丝”,“你不比别人差”,振作起来,发奋自强。文章激励志气,激发人们努力进取的勇气。  相似文献   

14.
对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经常会发生故障。语言学家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语用失误可分类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文章主要阐述和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指出为了尽量使学生避免出现语用失误,教师应把语用知识引入到外语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王维的文章没有正确的认知。本文主要针对王维的文赋创作进行探讨,帮助人们对王维本人以及其文章形成正确的认知,而不是只能看到他的诗名。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优美,主题深刻而含蓄。在《桃花源记》中,作者为后世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成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  相似文献   

17.
我们同学们的文章和名家的文章有没有差距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差距在哪里呢?平时我们或许没有太在意,或许没有有意识地去比较过,一下子还真说不上来。但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认真地对比,还真能发现了中奥秘。这种发现对我们的写作,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周国平的文章和考场佳作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与境界     
现实生活中,人们做每一件事,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事,恶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做。在介绍成功者的文章和著作中,几乎无一例外的将确定明确的目标,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不懈努力,作为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记得哪位哲人说过,美从爱中来.即是说,没有爱,没有诚挚的爱,也就无所谓美.比如故乡的山水,祖国的江河,只有对那些爱自己的家因故国的人们,或者那些时刻恋着自己放国家园的游子,才能把家乡和故国的山山水水记在心中,并想着它的美丽.这当然是因为他们有刻骨铭心的爱.记得当年作家冰心在《寄小读者》的文章中,就不时表露着对故乡的眷恋情怀,那是何等地使人感动.在《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一》中,她就表示,尽管面对异域他乡的美丽的湖光山色,但仍然挂记着故乡北京,“故乡没有明媚的湖光;故乡没有汪洋的大海;故乡没有葱绿的树…  相似文献   

20.
郭常芸 《课外阅读》2011,(12):82-82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