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跟会",即会议采访,是每个记者都要执行的例行任务.很多记者乐此不疲,原因是会议一般都有材料,甚至有统发新闻稿,记者不须动多大脑子,不愁完不成任务,而且有吃有喝可能还发纪念品,何乐而不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对"跟会"不胜其烦,认为那是奉命行事、命题作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忙乎半天,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或者跟领导调研、或者参加某项检查回来,就写了事件本身,而且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干巴巴的文字,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有限,大量有血有肉的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东西被舍弃了.  相似文献   

2.
"新闻点",专业上即是"新闻由头",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党刊一直以来以报道党的建设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党建工作经验和信息为主,和报纸、新媒体等比起来,仿佛新闻性不是那么强,需不需要找"新闻点",怎么找"新闻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相似文献   

3.
说起这个话题,有同行可能会误解这个题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还有诱惑吗?即使有"诱",也不可能有"惑".也许有的同行还会说,新闻就得"诱",才能吸引人们读下去,以达到报道事实,让事实推动更多事实发生的目的.这都不错,但不是本文的真意.  相似文献   

4.
新闻生硬,是党报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一写到工作就是"抓",有一篇反映某项工作的报道一连写了四五个"抓"字,什么"狠狠地抓""坚决地抓""反复抓""抓反复";一开会不是"强调"就是"指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一报道经验就是"提高认识""政策到位""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是借用文字表达新闻事实的过程.这中间,有的人借用了"一马车"的文字,表达出"一箩筐"的新闻事实;有的人直接用"一箩筐"的文字,就表达出"一马车"的新闻事实;有的人把简单的事情用"兜圈子"的表达方式把读者弄糊涂了;有的人把复杂的事情用简洁的文字表述清楚了……新闻写作,"拖泥带水"不是本事,"化简为繁"不是本事.真正的行家里手,则能够"举重若轻","化繁为简".  相似文献   

6.
王雄 《现代传播》2006,(2):34-37
电视"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台在现有电视体制、收视环境下追求自身新闻理想的一次策略性突围和成功.但它已经显露出内在的一系列矛盾和悖论,突出表现为"名"与"实"、"新闻的量"与"新闻的质"、"市场意识"与"责任意识"等范畴之间的紧张关系.克服上述紧张关系的唯一出路,既不是该种新闻节目样式的惯性发展,也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民生新闻的自我转型.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一种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公开监督,它比起一般的内部批评监督、组织管理监督和纪律检查监督等有其特殊性.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是党报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保证.然而,运用新闻媒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往往还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地市党报所处地域小,上上下下都是熟人,左左右右关系网,记者去调查就有人来说情,舆论监督可谓举步维艰;有些群众为了个人私利,告黑状、提供假情况等,给新闻舆论带来麻烦.要真正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就必须走出舆论监督工作的误区,改变新闻舆论单枪匹马"作战"的局面,把新闻舆论真正纳入民主监督制度的总体框架内,使其与群众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等有机结合,建立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监督运作机制,舆论监督的有效性才能获得保证.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的新闻单位的记者已抢先报道了某一件事,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还需要再做文章.换句话说,是要"吃"人家的"剩饭".  相似文献   

9.
钱夙伟 《青年记者》2007,(17):64-64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人将狗咬死更是新闻:为救自家可怜小狗,主人在与外来狗殊死搏斗中竟依赖"素负盛名"的"大嘴"将该狗咬死。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河北邢台县一村民身上。(7月4日《燕赵都市报》)  相似文献   

10.
"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在一般理念里,"法官"不会被理解成"官";可是当法官当上法院院长之后,没人认为他不是"官"了.  相似文献   

11.
当今,心理问题逐渐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与此伴生的是反映大众,心理问题及心理变化的新闻类型--"心理新闻",此类新闻既具有新闻的一般特征,又拥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对"心理新闻"的特点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听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系列讲座,笔者深刻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成才之魂和从业之基。与一般的新闻观相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党性与人民性。作为一名晚报的编辑,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笔者的体会是一定要尽最大的可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同时把握好正确的导向。记得一年多前,笔者编过这样一则新闻:"北大校长周其凤炮轰美国教育一团糟"。  相似文献   

13.
从"纸馅包子"事件看虚假新闻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波 《青年记者》2007,(18):35-35
"纸馅包子"事件是近年来诸多新闻不正之风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虽然事件主角訾北佳不是一名在编的媒体员工,但是在我国目前特有的事业格局里,这种不在编、也不拥有国家新闻总署印制的记者证的"编外记者"不在少数,这也是国家短期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是否具有合法新闻工作者身份不应当成为我们讨论这个事件的前提。凡是在新闻媒体里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员都应当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4.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说过头了,人家反而不相信了,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15.
耿伟 《新闻实践》2009,(3):29-32
记者讲的故事,并不是直接来自"新闻口"的叙述,也不是简单来自"新闻手"的记述,而是源于背后中枢"新闻脑"的构思.华尔街日报故事笔法的最终动力,来自新闻脑.这个理念也许会让你拿到立足媒体"害中作乐"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新闻工作的从业者,特别是一个身处基层的通讯员,谁都想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采写出几篇"带响"的作品,业内通称为抓"活鱼".而能否抓"活鱼"不抓"死鱼",就得看自己有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新闻的敏感强,能在平凡中发现惊奇,而新闻敏感差,遇到新闻却"有眼不识金镶玉",使之"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7.
"热点"问题,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引起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问题,社会上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对事物的浅层次认识上,而非对其本质的认识.新闻舆论部门要想搞好"热点"问题的报道,真正起到解疑释惑明理的作用,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践证明,只有辩证地而不是机械地、全面地而不是片...  相似文献   

18.
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内容比较平淡的稿子,比如交警严格执法抓住几个酒后驾车的、几个人打架上了医院……一般说,这些稿子也就两三百字,可用可不用,如果当天大稿、好稿多,很可能会被挤掉.但是如果用心做标题,抓住新闻眼,换一种方式来表述,或许就可以将这些稿子"救活".下面请看一篇出自<城市商报>记者之手的小稿子的"复活"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刘金凤 《新闻三昧》2007,(10):26-27
有人曾这样说过:"高明的记者,不是给读者叙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看到场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其中的氛围,从而产生如临其境的效果。"就是说新闻媒体应给读者提供  相似文献   

20.
"新闻侵权"是否应进入侵权责任法,或者说其作为一般侵权是否应被明确或强调,法学界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从法理和法律上看,"新闻侵权"无疑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般侵权,但是否进入侵权责任法或者进行特别明确,应基于我国"新闻侵权"司法实践中对新闻媒体普遍适用证明责任倒置的状况,另外还要考虑我国新闻法短期内不可能实施的客观情况.总之,以司法解释形式对"新闻侵权"进行特别规定是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