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研究现转向主体间性研究,认为翻译过程中作者,译文,译者之间主体性关系是平等的,翻译是译者基于译文与原文及作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帮助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针对性选择,使译文更能传递原文韵味。  相似文献   

2.
根据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译文读者在译文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居中心地位。译文读者通过阅读实现了译作的意义,承认了译者的翻译实践。同时,译文读者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译者实时的翻译实践激动中,而且也体现在其历时地对原文的的选择和译文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是读者的能动作用也存在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3.
丁华 《教师》2008,(8):107-108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完全等效。笔者对这一理论表示质疑。在翻译中译者总是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完全等效。因此,小说的译者只能做到尽量接近原文的“文学再创造者”。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形式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接受环境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时所处的一个客观环境,对译者以及译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译者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接受环境的烙印,这也是接受环境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结果。因此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和接受环境两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主要关注原文或译文,而对在"原文-译者-译文"这个三元关系构成的生态环境中译者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少有涉猎.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视角探讨译者在少数民族典籍英译中的作用,以傣族家喻户晓的长篇叙事诗《朗鲸布》为个案,主要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所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及适应后根据翻译目的选择换例、补建、依...  相似文献   

6.
翻译过程中,语篇不仅对原文理解还是对译文的构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语篇是最基本的翻译单位,译者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合格的译者必须具备语篇分析的能力,本文从语篇翻译的标准及过程、分析了语篇整体意识对于把握和理解原文,译文再现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罗宾逊的《译者登场》一书,以翻译身体学为基础,探讨了译者个人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批判了西方主流译论的理性主义倾向,展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交流的种种可能。通过解读,得出译者可以以自身感受决定原文和译文的趋势,这是独白而非对话。  相似文献   

8.
根据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 ,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译文读者在译文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译文读者通过阅读实现了译作的意义 ,承认了译者的翻译实践。同时 ,译文读者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译者实时的翻译实践活动中 ,而且也体现在其历时地对原文的选择和译文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但是读者的能动作用也存在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活动中,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译者翻译立场的选择有指示作用,而译者所持的翻译立场直接决定其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继而影响译文质量。因此,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译文翻译所采用的策略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海明威著名的电报写作风格和“冰山理论”在《老人于海》写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翻译《老人与海》时,译者若能遵循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及其对原文的期待,译文将会无限接近原作者对原文的期待,从而使译文读者读完译文后接收到的信息及感受无限接近译者(原文读者)读完原文后所接收到的信息及感受。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次完整的翻译活动都不可能是译者的独角戏,而是由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出版社以及其他译者等共同参与完成的,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翻译实质上就是译者和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出版社、译文读者及其他译者甚至是自我之间不断进行博弈的过程。这种博彝既是译者实现翻译忠实、顺利完成翻译任务的需要,也是博弈各方翻译利益得以实现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翻译主体研究的深入,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视,由蒙蔽走向彰显。在新时期,不仅要专业角度考虑译作的优劣,还要加强译者的伦理观念,培养责任意识。本文从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原文文本、译者与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译者的主体地位,明确译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对翻译过程中误读的研究使视点集中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译者及译文读者上.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和目的论为研究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误读特点,误读可以分为:译者为实现译文特殊的政治、道德、话语权利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有意误读以及译文读者处于二级交际情景下对译文的无意误读.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翻译观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世界的二元划分,反对原文和译文的传统界限,认为原文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相反,原文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原文意义的多元性和译者对原文意义的参与性决定了翻译是译者的决定过程.译者对其选择承担责任.解构框架下的"信",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的标准和尺度,它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需做的选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信"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成为译者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万正发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77-78,87
翻译是一种源于原文,涉及一系列角色和参与者的交际过程。译文是译者与众多社会因素协商谈判的结果。翻译行为中,译者和委托人的不同视角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翻译活动和译文的评价,译者与委托人的人际互动有利于各翻译主体之间的和谐沟通,实现职业翻译活动的规范化,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科技翻译过程中,逻辑分析至关重要,既可以帮助译者消解原文结构歧义和显化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帮助译者改正原文的逻辑错误和译文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16.
孔潇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5):145-146,152
翻译在发展过程中,译文由亦步亦趋于原文逐渐转变为对原文的再创作,实现了质量上的跨越,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度。与此同时,译者角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定位由仆人衍变为操纵者,掌握了话语权,实现了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操控。译文质量与译者角色的改变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了对其传统意义的颠覆。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对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转换,译文文本应最大限度趋向干原文。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关联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翻译概念本身的语用作用。然后又从关联角度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用关联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眼于将原文看作“绝对标准”,主张译者应竭力摆脱主观性的控制,使译文忠实原文。这种传统的译论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按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行为,无论在理解或是对现时目标读者的关照上,译者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Gutt关联翻译理论对隐喻翻译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对于译者来说,在E惫喻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清楚自己想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中的隐喻保持一致。译者还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言环境,根据原文中隐喻的含义在译文中重塑隐喻意象,确保此译文与原文隐喻形成最佳关联效果。《酒国》包罗万象,含有大量隐喻,对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为隐喻翻译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语言风格是一篇文章语言的总体特点。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能否将原文的语言风格译出,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翻译的成功、出色与否。通过比较《艾默大叔》和《名利场》的幕前语两篇译文。阐述翻译过程中译者理解掌握原文语言风格,并用贴切的汉语表达出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