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歇后语大家知道吗?你能背出几个歇后语呢?本次的作文游乐场,何老师就带大家认识歇后语,并借用歇后语编故事,开个故事会。感兴趣吗?赶快参与吧!其实,歇后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字游戏。【游戏准备】准备几个有趣的歇后语【游戏过程】1.认识歇后语: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  相似文献   

2.
漫谈歇后语     
张天云 《现代语文》2006,3(6):51-52
歇后语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歇后语结构形式灵活,取材广泛,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并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恰当使用歇后语,不仅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而且可以取得言简意赅,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3.
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是心理词汇研究中独特的领域,相关研究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的表征和使用,解释二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对二语词汇教学和语言使用能力的提高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从二语心理词汇的表征结构和发展阶段着手,探讨易混淆词的内部表征,从微观角度发现易混淆词的认知心理动因,对易混淆词的教学和词典等教学材料的编纂将会有一定启示,从而促进学习者对汉语词汇的习得。  相似文献   

4.
歇后语是汉民族的独特语言形式,其结构独特,又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柯尼耶和特纳所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通过四个空间网络模式和三个运作方式模拟了语言解读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活动以及动态推理过程,对语言的解读均有一定的普适性。把汉语歇后语纳入概念整合框架中来分析,阐释其构成机制和意义构建,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对歇后语的解读有极强的阐释力,并为歇后语这一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引入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观察语言现象的认知内涵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修辞现象作全面、深入的认知考察,揭示汉语修辞现象在感知、记忆、注意、表象、范畴原型、意象图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以及言语产出和理解等等认知结构、认知心理活动中的反映.因而各种修辞现象如词语的选用,句式的调整、辞格的设置以及修辞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都成为认知考察和分析的对象.本文的这种考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修辞的本质及其运用,对传统的和现代的修辞学研究从认知角度作出新的、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客体的认知表征存在不同的层次。以往研究一般将认知表征简单的分为高解释水平(更抽象)和低解释水平(更具体)。在高解释水平上表征客体,人们关注抽象的、结构化的和抽离于具体情景的信息;相反,在低水平解释上,人们更关注客体的具体细节和情景信息。心理距离是影响认知表征的重要因素。对心理距离远的客体倾向于进行高水平或抽象的表征,而对心理距离近的客体倾向于进行低水平表征。心理距离通过影响认知表征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这些研究发现对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母语习得者与二语习得者的心理表征进行了比较,提出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分析了二语习得者语言表征的构成和词汇学习的过程,指出语言表征是心理表征的语言实现;认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重视语言输入和输出过程,并以概念为中心引导学生避开母语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8.
邹小青 《文教资料》2011,(25):63-65
作者利用跨语言的语义启动和翻译启动的实验方法,探讨了越南语—汉语双语者汉语心理词典的表征结构,越南语—汉语双语者的心理词典支持修正层级模型,随着汉语熟练程度的提高,汉语词汇和共享概念之间的联结逐渐增强,并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心理语言学家对双语语义表征及其通达机制的研究成果从某些方面揭示了外语听力理解的基本心理过程。该过程中的语音表征,尤其是语音表征,应当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给以特别关注并加以强化。笔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我们对听力教学研究的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10.
心理语言学家对双语语义表征及其通达机制的研究成果从某些方面揭示了外语听力理解的基本心理过程.该过程中的语音表征,尤其是语音表征,应当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给以特别关注并加以强化.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我们对听力教学研究的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汉语新词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涌现.本文在大量汉语新词实例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对汉语新词的特征和来源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大众认知心理对汉语新词的产生、传播以及使用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围绕汉语的心理动词及理论框架与心理动词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重点探讨了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以期促进汉语心理动词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聚焦于读者对叙事语篇的认知识解过程.修辞表征、心理表征和审美体验是诗词语篇认知叙事识解过程的重要三部曲.基于认知叙事视角,以三种基本语义关系(相似、相邻和相异)作为参照,重点探究诗词语篇的三个动态识解过程,以期剖析认知叙事情感升华的认知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4.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民俗、民风现象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之广,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一种语言中的谐音成分跟该语言的语音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弄清楚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汉语交际语言,并在语言运用中表达得体。  相似文献   

15.
表象是当前未直接呈现的客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其信息的获取类似于知觉过程.表象是一种经济的非言语信息表征形式,人的视、听、触、味、嗅和动等刺激感觉都能生成相应的表象,由于视觉信息的重要性,心理学特别关注视觉表象的研究.视觉表象具有空间形象感和层次结构,主体对其可施加旋转、扫描、组织与分解等心理操作.  相似文献   

16.
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之中。课文或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语言的统一体。一篇课文是由字、词、句、段组织起来的。字、词、句、段、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要掌握这个内在的联系,既要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分析去理解,同时还要通过对逻辑关系的分析去理解,这就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进行了思维训练,从而把发展学生的语言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纵观历史,在汉语动态词汇库的进化中,母语同化外来语、意译排挤音译是主流;但在不少情况下,外语词异化了母语词,音译词淘汰了意译词,也是屡见不鲜的。前者反映出汉民族恪守传统的保守性和汉语强大的传统惯性,后者则映射出面对发展汉文化的宽容博大与汉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汉语詈语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节平 《学语文》2008,(1):43-44
所谓“詈语”,即那些用粗鲁、恶意地侮辱、伤害或斥责他人的话 ,俗称“骂人话”。一般说来,詈语是一个人情绪激动而普通语言难以表达其心情时的一种替代,用以渲泄情感、平衡心理。语言是文化的镜象,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在某种程度、某些侧面、某种层次也有制约作用,詈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9.
石瑛 《现代语文》2006,(11):103-104
词义的解释和分析,是汉语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采用什么方法来解释词义、把握词义,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所学词语,对汉语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词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从语言符号的不完备和语言表义功能的不完备两方面阐述了语言的不完备性,然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了表征与感知的不完全匹配和语言与思想的不完全匹配是语言不完备性的认知心理表现,最后阐述了记忆和寻找关联分别是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认知基础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