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飞花拾零     
邹韬奋和韬奋新闻奖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韬奋是他主编《生活》周刊的笔名,是“韬光养晦”、“奋斗不懈”之意.韬奋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政治活动家、著名评论家、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邹韬奋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刚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同时,举行第二届“韬奋新闻奖”颁奖大会,奖励10位成绩突出的编辑、通联、校对。这是新闻界全国性最高层次、最高荣誉的奖励。 但遗憾的是,荧屏上却出现了一出玷污韬奋新闻奖的电视剧:《或者活着或者死》。该剧主角吴霞是一个“获得韬奋新闻奖第一名”的女记者。她大学毕业做采编工作不久,就和编辑部主任勾搭,甚至在办公室内作丑,以至怀孕。为此,身为韬奋新闻奖评委会的老主任,为吴霞拉关系、走后门,终于让吴震手中捧上奖杯和获奖证书。 在韬奋新闻奖颁奖大会上,吴震正在接受众记者的采访,突然会场上闯进来一个外号“流氓”的文艺界“大腕”。“大腕”当众骂吴霞是婊子。吴霞摔祝酒杯,打“流氓”耳刮子,大闹韬奋新闻奖颁奖大会。新闻界领导和主持颁奖会的新闻界前辈和评委委员们,被搞得目瞪口呆,束手无策。吴霞跑出会场,最后选择了“死”,从三环路高高的立交桥上跳了下去。  相似文献   

3.
获奖杂感     
其一 饮其水而思其源,韬奋新闻奖之所以用邹韬奋先生之名而设,是因为他作为中国著名的新闻出版界的前辈人物和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中国新闻出版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留下了众多的遗产.  相似文献   

4.
奖杂感获     
其一饮其水而思其源,韬奋新闻奖之所以用邹韬奋先生之名而设,是因为他作为中国著名的新闻出版界的前辈人物和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中国新闻出版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留下了众多的遗产。先生曾经有言:“一个人光溜溜的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后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诚哉斯言!这是基本的人生观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其他几乎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其二一个人获得某种奖项,总是有所依据的,尤其严肃如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这样的奖项。…  相似文献   

5.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设立“韬奋新闻奖”,标志我国新闻奖励体系日益完善。首届评选结果,10名在新闻岗位有突出成绩的编辑和通联工作者获韬奋新闻奖,30名优秀编辑和通联工作者获提名荣誉。我们国家现在有了三个新闻大奖。“中国新闻奖”,奖励各种体裁的优秀新闻作品,涵盖所有新闻单位;奖励作品,当然也就奖励作者。“范长江新闻奖”,奖励记者,即新闻界通称的“外勤”,侧重奖励青年记者。新设立的“韬奋新闻奖”,奖励编辑、通联、评论员,即新闻界通称的“内勤”,以及新闻研究、新闻教育部门的现职新闻工作者,首届评选对象是编辑和通联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第二届韬奋新闻奖第四届韬奋出版奖评选揭晓在纪念邹韬奋同志百年诞辰之际,由中国记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韬奋新闻奖”,由中国版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主办的“第四届韬奋出版奖”,评选在京揭选。11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降重的颁奖大会。第...  相似文献   

7.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8.
精耕细作操劳不息──记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广州日报副总编辑黄景仁叶丽菲黄景仁获得“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的消息传来,广东新闻界举行座谈,无不认为他获此殊荣是“实归名至”,无愧于这一称号,并在新闻界中掀起了向黄景仁学习的活动。这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设立“韬奋新闻奖”;标志我国新闻奖勋体系日益完善。首届评选结果,10名在新闻岗位有突出成绩的编辑和通联工作者获韬奋新闻奖,30名优秀编辑和通联工作者获提名荣誉。我们国家现在有了三个新闻大奖。“中国新闻奖”,奖励各种体裁的优秀新闻作品,涵盖所有新闻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新闻世界》2008,(3):54-54
绷起脸来时要用60条肌肉,但笑的时候只要用14条肌内。 “你总是这样笑嘻嘻的吗?”我问他。 “这不是很合理吗?我记得在哪里读过。堋起脸来时要用60条肌肉,但笑的时候只要用14条肌肉。我不想绷起脸过度使用肌肉。”  相似文献   

11.
“50~69岁的法国人会使用计算机吗?”“他们会上网吗?”“如果上网,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2.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13.
几家报纸对鲁迅使用笔名的数量说法各异,莫衷一是,使人不知该相信谁的。《中国教育报》1999年11月2日第4版,《鲁迅笔名浅谈》一文中说:“鲁迅用过的笔名达140多个。”辽宁的《青年知识报》1999年11月3日第三版,在题为《鲁迅的笔名与爱憎》一文中说:“鲁迅的笔名共有130多个。”《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四版,在题为《鲁迅笔名知多少》一文中说:“鲁迅使用的笔名大约有158个。”上述三报三种说  相似文献   

14.
今年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恰逢周六。一大早,老公赶着问:“今天怎么庆祝?我请吃饭怎么样?”我说:“好啊,咱俩上哪去?”他听了顿了顿,说:“只有咱俩吗?还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吧!”我瞟了他一眼:“庆祝结婚纪念日带孩子好吗?这日子,不都是两个人去浪漫一下吗?”他嘻皮笑脸地回答:“既然是庆祝,当然要带着成果了,没有成果怎么叫庆祝呢!”于是,我们就带着三个“成果”一起去吃饭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作品可以上星辰影像吗?”、“版权问题怎么解决?”、“这张照片是用什么技术拍摄的?…星辰影像能不能把好的影展搬到法国去?”……2009年5月12曰,一群蓝眼睛白皮肤的摄影家围着星辰在线影像展板前询问着。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料》2004,(1):56-56
鲁迅写的文言小说《怀旧》,是用笔名“周卓”发表在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上,是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而写成于1918年4月的《狂人日记》是用“鲁迅”笔名发表在同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2008,(2):54-54
曾有人问一位老人:“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说:“我会的,因为医生要吃饭。”又问:“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又说:“我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了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18.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09,(9):28-29
“不差钱”的校园版 上学的人说:上学其实可短暂了,宿舍一出一进,一天过去了,嚎?宿舍一出不进,一学期过去了,嚎?上学这一天最痛苦的事儿是啥,你知道吗?就是“去上课了,老师没点名”!上学这一天最最痛苦的事儿是啥,你知道吗?就是“没去上课,老师点名了”!上学这一天最最最痛苦的事儿是啥,你知道吗?就是“第一节课去了不点名,第二节课走了老师点名了”!  相似文献   

19.
新闻策划如同一个精灵,近10年来一直困扰着理论家和实践者,经过众人见仁见智的辩论,“新闻策划作为新闻传播媒介运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似乎已成通说。然而,我们真的认识到“精灵”的本质了吗?它真的被“驯服”了吗?  相似文献   

20.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