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港台、大陆及海外华文读者中享有盛誉的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以自己一生传奇经历写成的传记体式的流浪文学,曾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在她的作品中,撒哈拉沙漠神奇斑斓的自然风光,万水千山长路上的流浪足迹,流浪途中原住居民美好纯真的人性生活,她与荷西美丽感人的异国恋情,无处不充溢着浓郁的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2.
三毛作品中主要涉及漂泊流浪、婚姻恋爱和生死选择等三大主题,在她反复吟唱这三大主题的许多作品中,读者都能体悟到其韵味独特的庄禅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3.
何小钧 《考试周刊》2014,(65):14-15
三毛作为最重要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擅长描绘异域风情与风俗文化,其作品中人物形象大多具有摇曳的姿态与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往往景语与情语相结合,笔触风趣诙谐,能够在底层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4.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她的真情与爱心,吸引和感动着每一个读者。三毛对人生的厌离态度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并直接影响并反映在了她的创作之中。本文试从撒哈拉情结、荷西情结、自杀情结三个方面探讨三毛在洒脱、豁达的做派后面,始终隐藏着的一丝若隐若现的悲凉与孤寂,感受她把生的绚烂与死的静寂完美糅合成一生的绝唱。  相似文献   

5.
<正>一.初入撒哈拉的自然之风发表了《惑》《异国之恋》等作品之后的三毛,十年中几乎没再发表作品。这十年她去读了大学,也体验了爱情的滋味,更远赴西班牙求学。十年的人世变迁、岁月积累,使三毛变得更加的成熟、别有韵味,但也更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向往自己的理想之地———撒哈拉大沙漠。独立、坚定、执着的三毛带  相似文献   

6.
论三毛作品的情感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作品特色浓郁,独树一帜,具有特殊的写作风格和美学品质,最重要的是开拓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以情取胜。三毛写出了人类之爱的美好、强大和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7.
一.初入撒哈拉的自然之风 发表了《惑》《异国之恋》等作品之后的三毛,十年中几乎没再发表作品。这十年她去读了大学,也体验了爱情的滋味,更远赴西班牙求学。十年的人世变迁、岁月积累,使三毛变得更加的成熟、别有韵味,但也更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向往自己的理想之地——撒哈拉大沙漠。  相似文献   

8.
从生命意识这一角度对三毛散文作了宏观的考察。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态度,三毛不停地追问生命意义,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试图通过对三毛作品的解读,阐释她的生命哲学,并对其形成原因及在她生命哲学指导下特殊的表现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三毛作品的语言自然、清新、朴素,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塑造了一个至真至纯的三毛。通过一篇篇坦诚的内心独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三毛的语言情真意切而又挥洒自如,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本文以语言作为切入点,深入细致地分析三毛的具体作品,并针对其作品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深入解读,从而探寻当代文学作品对文化传播的深刻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毛的创作作为一己心灵世界的实录,特殊的文体形式决定了它与宏大的社会题材无缘,而是带有鲜明的私语性、个人化等特点。但这并没有隔断其作品的社会性、精神性内涵,使之演化为一种独语式抒发。  相似文献   

11.
三毛的散文具有很强的诗意性。三毛潇洒自由的创作观与万水千山行走的人生经历相互影响,使三毛的散文流露着真情实感,体现着自然本色,更具有审美超越的悲悯情怀性。这种散文的诗意乃至生命的诗意,既成就了三毛精神世界的无限乐趣,也使许多读者从现代生活的困扰中解放出来,对生活和生命有了更好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蔡天星 《师道》2005,(6):33-34
现实中的教师好比是一位崇尚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家,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就是精心设置的课堂教学,而“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学生。现实主义作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从作家的情感好恶出发,按照作家的意志而不是按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现实中的社会发展趋势来安排作品人物的命运,这种作品充斥着作低劣的议论和抒情。  相似文献   

13.
肖建勋 《文教资料》2008,(34):14-16
三毛,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港台、大陆以及海外华人读者眼里最有传奇色彩的知名女作家,一个被无数青少年热爱、迷恋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不具有任何的"使命感"和"文以载道".也不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益,但能融于大众.深入读者心中,而且她的创作与她个人生活紧密关联.她曾说:"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在她创作生涯中,三毛不断地认真生活.不断地突出自我.也就不断的自塑形象.让读者体会到生活中的三毛是一个对人生具有乐观积极、至善至美的态度和主张平等自由处世原则去与人和社会交融的传奇女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再度解读三毛及其作品,揭示三毛作品备受读者青睐的内在原因,从中探究三毛作品蕴含的鲜明时代烙印、独特人生感悟和愈久弥新的审美接受魅力,彰显其价值新意。  相似文献   

15.
三毛是位奇女子,她天生就是个思想者,尚是童年,便开始将自己高悬在这个尘世的上空,冷眼相看生命之轻,看芸芸众生如何舍家弃子而追名逐利,迷失与苦痛仿佛便是童年三毛的全部.流浪、寻找是三毛生命的全部.“故乡”在召唤着她,在流浪中度过了她48年的光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三毛之死,是“为了梦中的橄榄树”她要“流浪远方”,寻找属于她的精神家园——远方的故乡.  相似文献   

16.
以艺术创作与审美感受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真实自然的生活积淀,丰富复杂的情感描述,纯真质朴的表现手法,坎坷厚重的阅历实践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说明一个有魅力的作家必须有个性,对生活有独创性的审美发现,并以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创造出独树一帜,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李鑫 《政治课教学》2014,(12):49-52
随着语义教育改革的深入,读书对于学生成长的噍要意义也愈发得到了重视。这种成长的意义其实不仅仪限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艾知识的获取,更多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教育》2007,(11X):I0002-I0003
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相似文献   

19.
三毛对生命、人生独特的看法,独特的生活经历促成了“神秘”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生活的主角     
肖煜煜 《新读写》2009,(12):27-27
文章开头直接切入主题,处理得比较出色。从不甘心做配角到做主角,然后又回到配角的经历,作者感悟到了生活中“有主角还必须有配角”的道理,从而坚信‘哉也是生活的主角”,为作品的首尾呼应起了很好的作用。如果第一段竞争寝室长的描写再简洁一些,文章就更紧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