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是近代最早实行立宪君主制的国家,其政体对许多国家的政体影响巨大。立宪君主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与专制君主制(autocraticmonarchy)相对立,是指在议会立法限制下的有限君主制;目前国内多数教科书或工具书仍用“君主立宪制”旧译。此译法不妥,因并非君主“立宪”而是议会制定法律限制君主权力。“君主立宪制”易产生由君主制定法律的误解,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2.
李华康 《历史学习》2004,(10):20-20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5期有这样一道选择题:1789—1792年,法国初步改造表现有①实行君主立宪制②否定了封建等级制③结束了封建君主制④取消了农奴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多数学生得出的答案是B,与参考答案一致。而笔者认为应该选A,理由如下:首先从基本概念上看。君主制是指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一般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地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依据君主的权限可分为无限君主制(专制君主制)和有限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封建君主制实质上就是封建君主专制(无限君主制),君主掌握全部国家权力,实行专制统治。君主立…  相似文献   

3.
两种君主立宪制□尹金君主立宪制又名“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君主制,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在这种制度下,由于各国的发展情况不同,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力量对比不同,君主的实际权力和地位的差异很大。例如英国,因为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原汁原味的史料,对于贯彻新课程理念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世界史的教学中,一手的外文史料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历史专业名词的引进保证了释意的准确性 在讲授资产阶级代议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君主立宪制”这个重要概念,单从字面上理解.按照中文习惯是君主立宪法的一套制度。于是学生就懵了:书本不是说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吗?怎么会强调君主去立宪呢?这时有必要跟学生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论英格兰宗教改革对其政体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早期的英国政体经历了由君主专制到过渡性君主制再到立宪君主制这样一个嬗变的过程。在宗教改革初期,由于《至尊法》的通过而使王权得到强化,导致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国王在议会中”的“三位一体”的形成,使得英国政体成为君主专制和立宪君主制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君主制;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由于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及宗教改革的影响,在英国最终确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  相似文献   

6.
所谓君主立宪制就是将以前的国王、皇帝手中的立法权、行政权过渡到以宪法为中心的国会手中,但国家仍然保留君主。君主立宪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现在世界上大都为后者。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从政府结构来讲君主交出了立法权但保留部分行政权,首相只是辅助君主治理国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从政府结构上来讲宪法和其它法律  相似文献   

7.
君主制指国家最高权力在实际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包括国王、皇帝、苏丹、大公等)担当国家元首,终身任职.君位一般世袭。这种政治制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世界上还有30个君主国.如下: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43页:路易十六肖像图下面注明其“1774~1791年在位”,那么1791年以后路易十六是否是国王?1789年7月14日大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10月初,路易十六被带回巴黎,1791年6月20日化装出逃,未成,第二天被迫返回巴黎。制宪会议于“7月16日宣布路易十六仍是国王”。《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国王没有变。1792年王室通敌叛国导致前线法军连连溃败,巴黎人民于8月份举行第二次起义,结束君主制,路易十六于1792年底受审,1793年初被处死。故,从这里看,路易十六在1791年以后仍是国王,不过不是封建君主专制下的国王,而是立宪君主制下的国…  相似文献   

9.
夏、商、西周三代实行的是以君主间接统治为主要特征的有限君主制,从夏朝的氏族联盟到商朝的方国联盟,再到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有限君主制的统治效率逐步提高。但是,地方势力的"日趋坐大"却是有限君主制始终难以克服的固疾。春秋战国时期,同样受到此问题困扰的诸侯国开始寻求制度上的突破口,经过诸侯国各自的制度改革以及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借鉴,以郡县制为基础、以君主直接统治为主要特征的绝对君主制在实践中日趋成熟和完善,并最终取代了传统的有限君主制。  相似文献   

10.
君主立宪制又称议会君主制.这一政体确立的过程实则是资产阶级与王权展开角逐的过程,它最终导致了议会主权的确立和君主实权的丧失. 伊丽莎白统治晚期,王权已有衰落趋势.詹姆士一世即位后,不能容忍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和独立性的增强.但是詹姆斯一世却长期被财政问题所困扰,只有召开议会.要求批准增加新税.议员们无视国王的征税要求,着重讨论议会特权问题,批评国王的内外政策,詹姆斯一世两度解散议会.  相似文献   

11.
岳麓版《历史》必修I第43页说:“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这一表述不准确,实际上,1792年法国废除的是君主立宪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泰国民主政治的试验期,尽管泰国在1932年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但国王与王室依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独特地位。同时,军事独裁势力和官僚政府的政治角逐,经常造成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1992年五月军方残酷镇压民主运动事件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而普密蓬国王对这一事件的干预,化解了政治危机,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保护民主运动,国王完成了与"民主"理念的结合,将自身建构为人民的保护者和民主的代言人,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但国王权力的上升,给泰国的政治民主化埋下隐患。妥善处理立宪君主制下国王权力问题,是泰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必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在学习高三《思想政治》时,经常会混淆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概念。下面笔者以表格的方式将它们的关系进行梳理,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1.议会制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名称项目议会制共和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区别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不同议会制共和制下的国家元首即总统由选举产生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下的国家元首即君主是世袭的国家元首所承担的责任不同议会制共和制下的总统须依法承担政治责任,而且总统有违宪或违法行为时要受到弹劾或审判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对自己的行为既不承担政治责任,也不承担法律责任上位、并列概念不同议会制…  相似文献   

14.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弗利提出了一套新君主理论。从意大利统一的现实需要出发,他论证了君主制的必要性。他认为君主的目的是保有自己的国家,围绕着这个目的,马基雅弗利设定了君主要具备的一系列主客观条件。这一套新君主理论体现了马基雅弗利现实主义的政治思维方式和不同于基督教的世俗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公元3世纪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帝国的政治体制完成了从元首制向君主制的转型。虽然两者都属奠立在军队之上的个人统治,但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异。元首和君主的权力来源以及权力的行使不同:元首的权力来自人民,其权力是有限的和隐蔽的,而君主的权力来自神,其权力是绝对的和赤裸裸的;在元首制时期,元老院是不可或缺的权力机构,而在君主制时期,元老院成为名存实亡的政治化石;在元首制时期,平民是不可忽视的群体,而在君主制时期,平民的地位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6.
政体有两种基本形式 ,即共和制与君主制。古希腊城邦的政体属于共和制 ,要么是贵族共和制 (如斯巴达 ) ,要么是平民共和制 (如雅典 )。中国先秦时期的政体是分权君主制 ,即在君主集权、中央集权的前提下 ,臣子 (如西周、春秋时期的卿大夫 )对君主、地方对中央有较大程度的分权。这种“分权”仅仅指一定范围内分割权力的事实与因素 ,不是指分权制衡的原则与制度。从政体来看 ,中国不存在城邦制  相似文献   

17.
罗伯斯庇尔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战士,但是他在立宪会议期间的政治思想带有君主立宪的印记,因此人们往往忽视了他的民主思想.罗伯斯庇尔的政治思想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罗伯斯庇尔早年拥护君主制,随着革命进程的推进,罗伯斯庇尔逐渐完成由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君主制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作为君主之鉴派的人文主义者在君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君主教育理论。他们不仅强调君主(廷臣)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阐述了对君主(廷臣)的要求,还探讨了君主(廷臣)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君主之鉴派的著作成为了当时西欧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必读的书籍,君主教育理论也对后世西方上层社会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君主教育理论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任俊环 《考试周刊》2007,(37):151-152
民族国家兴起于西欧,主要是英法民族国家。这两个国家起先都是在君主制下建立起来的,即所谓民族君主国,尔后才由君主制国家向民主国家转变。英国的君主通过扫除国内的分裂割据势力、宗教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支持民族语言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对于宪政改革,就欧洲的历史经验而言,大多数现代宪政国家都是由绝对主义国家过渡而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也证明了这无论对于西方还是亚洲专制国家而言都是一条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路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末立宪实质上也是走这样的道路。清廷成立宪政编查馆,为的是仿行宪政,统筹整个立宪改革,但该馆在立宪过程中却无法逾越如何在巩固君权的同时、又能对君权进行制度化约束并能维护君主权威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使得清末立宪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而这种困境的无解则可以从清廷对立宪与君权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传统中国君权的维系模式中去探求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