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鸣迪 《教育学报》2002,(11):10-15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思·范梅南认为 ,“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 ,具有情境性、应用性、规范性的特点 ,其结构包括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和形成性理解 ,是“信任的同情心”促成了“教育学理解”。据此反思可以发现 ,当今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都与“教育学理解”的结构性缺失有关。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真正的“教育学理解”,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只有指向学生主体性形成的理解 ,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就是对成长历程的一种守望。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教育学理解是教师在特定教育情境中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感知与聆听,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生动体现。教师的教育学理解指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教育学上的意向性。教育学理解包括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与形成性理解等方面。教师的教育学理解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于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系统思考与学习。教师要善于积累厚实的教育理论,并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理论感悟教育情境中的学生,提升自己的教育学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学理解"的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迄今为止,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特和清晰的理解人与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往往需要仰赖于其它学科,这是教育学危机的根本所在。为此,本文提出了“教育学理解”的命题,试图从教育学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加以阐释,具体分析了教育学理解方式中的基本假设、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式等。其目的在于:在与其它学科进行划界和整合的基础之上,形成教育学式的复杂性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4.
化学学科理解是指对化学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认识。从“本原性问题”出发,启发“本原性思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本原性理解”。沿着“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一“本原性思考”路线,逐渐形成对某一化学知识点的“本原性理解”。“结构化”是将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关系形成关联结构的过程,即“结构”是“结构化”的结果。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结构化的方法有基于知识关联的结构化、基于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基于核心观念的结构化。“素养为本”的课堂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学内容结构化的自主建构中,本原性理解化学核心观念,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历史”讲述大量的历史现象,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概括,形成历史观念,即由史实形成史论。中学历史教学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现象,使学生接受正确的历史观念,以此实现历史教育目标,建树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对历史假性理解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要实现教育目标,就必须认真对待“假性理解”现象,彻底排除理解障碍。本文的主旨就在于此。一所谓历史学习中的假性理解问题,也即未能真正准确、正确了解和理解历史问题。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似懂非懂模糊不清,表…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理解是教师对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生存和成长的一种实际的阐释学。它可以消除教师对学生的误解,优化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在解读教育学理解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教师缺少教育学理解的现象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教师养成教育学理解的一些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人学观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中人的真正回归,教育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学观。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从人的生成性形象出发,教育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过程就是具有自足性价值和意义且蕴含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过程。  相似文献   

8.
《华章》2006,(11)
理解教育所信奉的“理解观”是理解教育的基石。由此确立的理解教育的主要内涵是:通过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师生身心更好地发展,生命意义更加丰富的过程。一、发展师生的理解意识,使之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一)确立理解性校训,即“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旨在提示教师:理解作为手段,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因为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每次教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真切的内心体验,这样的教才能事半功倍。反之,把教建立在误解学生的基础上,虽然教了,甚至教得很苦,但大多…  相似文献   

9.
一、理解教育与学习化管理 1.理解教育 2000年9月始,我校开始全面实施具有平乐特征和时代教育发展方向的“理解教育”。理解教育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合理发挥实现理解和自我理解,从而使人得到更好发展的过程。同时,“理解教育”又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与之相适应,并作为教育主体能动地改革、发展理解教育。在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智慧本身就是共生、共存的,只是当教育爱上智慧时,再来看教育:教育学就是迷恋于他人成长的学问;教育学的意向也可以看作是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发现被召唤时的一种主动的回应;教育需要一种智慧性直觉和蕴涵智慧的理解;教育智慧需要教育机智来实现;教育智慧是一种适时、适当的“教育反应本能”;使教育智慧成为彰显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思成为教师生成、内化、发展教育智慧的一种基本能力;学校成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的教育场所。  相似文献   

11.
“师生之间的误解是教育效益低下甚至造成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对学生采取冷漠、嫌弃甚至粗暴的行为 ,这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解形式。真正的‘理解’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的箴言。  最近半年来 ,熊教授把“理解教育”的模式应用于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附中 ,在广西建立了第一个理解型素质教育实验基地。所谓“理解教育” ,就是依据反思性教学理论和主体间性原理 ,在素质教育这面旗帜下 ,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非认知因素发展 ,关注全体学生进步 ,关注素质教育具体化的新教育模式。  理解教育的观念系统主要是三句话 :一是理解学生 ,教在心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和个性 ,善解学生的意愿 ,解读学生的心灵 ,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 ,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二是理解教师 ,勤学奋进。要求学生形成如下观念 :老师教我不容易 ,莫将教诲付东流 ;真诚交往 ,与人为善 ;心中苦闷及时吐 ,常叫愉悦驻心田 ;熟读精思诚可贵 ,标新立异价更高 ;理解少烦恼 ,误解生祸殃。三是理解自我 ,塑造人生。要求师生都应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不断规划和实现自己的美好人生。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附中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熊川武  相似文献   

12.
关于理解与教育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理解”是西方解释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解释学看来,理解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和研究方法,更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它对于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对于实现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对于个体的人生经验的增长和扩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育理论必须高度重视理解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如何理解“实践”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教育学话语中经常遇到的日常概念,对实践的混乱使用与表面理解正危及着对教育之实践特性的根本理解;教育学中的实践概念的意指与使用是有条件的,而非泛泛所指;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认识使我们有条件理解隐藏在这一概念背后的常为人忽视的内涵,这就是:教育学的实践概念只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即人与人关系及其意指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的实践;这种实践立足于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中介于社会关系的生产,归根于精神生产。只有在此意义上,实践概念才能具有教育学意义,教育理论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张关系这一“戈耳曼之结”方能解开。  相似文献   

14.
说“理解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从百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结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二是突出“德行”,以培养学生善解人意的素质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在做人与为学上齐头并进。三是将认知与感情贯穿全部教育过程,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感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四是把理解作为教育目的之一,使通过理解而教和为理解而教融为一体。五是成批转化因误解造成的后进生,形成“后进生大步前进,优秀生更优”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意味着教育学的思考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切入教育现象的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教育学也确立了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核心底蕴的教育学。这里显现了两种具有互动性质的过程,即把教育学放到生命的视野之中,把生命放到教育学的视野之内。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教育学话语中经常遇到的日常概念,对实践的混乱使用与表面理解正危及着对教育之实践特性的根本理解;教育学中的实践概念的意指与使用是有条件的,而非泛泛所指;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认识使我们有条件理解隐藏在这一概念背后的常为人忽视的内涵,这就是:教育学的实践概念只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即人与人关系及其意指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的实践;这种实践立足于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中介于社会关系的生产,归根于精神生产。只有在此意义上,实践概念才能具有教育学意义,教育理论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张关系这一“戈耳曼之结”方能解开。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具有教育性”究竟是一种实然判断还是一种应然判断?我国的一些教育学著作和教科书对这个问题均表述得比较含糊。有些教科书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是一种实然判断,如全国中师统编教材《小学教育学教程》就指出:“教育活动向受教育者身心投射的影响引起的个体变化是全息性的……所谓单纯的传授知识,所谓‘教书不教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1]从其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必然性,不管教育者的意图如何,教学总是具有教育性的。这是一个说明“事实如何”的描述性命题。有些教材则认为“教学具…  相似文献   

18.
为了真正走进“理解教育”,还是让我们以宁静之心来听听“理解教育”发自内心深处的话语吧! 教育本来就需要理解。也是为了最终达成多方的理解。教师不理解学生,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不理解教师,怎么能接受教师的教诲?  相似文献   

19.
《上海教育》2007,(2A):90-90
仅仅三年的时间,平乐中学就通过“理解教育”从一所薄弱学校跻身上海市先进学校行列。并在全国产生影响,从表面上看,是其针对后进性的“理解教育”走出了一条加强初中建设的特色之路;但从实质上看,平乐“理解教育”所带来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是学校“腾飞”的真正动力。[编按]  相似文献   

20.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这就是说,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言而喻,心理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与基础,了解心理教育中“共感理解”的含义、优势及其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与具体方法、原则并在德育中具体应用,可帮助德育工作者摆脱旧有的强制说教的束缚,使德育工作者与学生达到一种内心真正的理解,让德育促使学生身心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