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闲已日益走进现代生活,成为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围绕休闲展开的理论研究,已形成诸多解释性"隐喻"。审美文化作为文化研究和美学研究新的转向,无疑应成为观照和阐发休闲的重要理论视界,进而形成休闲研究新的解释性"隐喻"。休闲的审美文化研究应在休闲的审美态、生活态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展开,而人的存在无疑是思考的基点,既是逻辑起点也是终极旨归。  相似文献   

2.
“生活体验研究”是范梅南提出的一种教育学研究方法。它不同于科学理性的方法论,是以人为中心的解释性模式。是解释现象学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它通过“悬置”、体验、描述(现象学反思)、阐释(文本写作)来展开教育学研究,“生活体验研究”是具有教师教育功能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歌德的《浮士德》产生在欧洲狂欢文化的沃土上,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是一部狂欢化的悲剧史诗。文本的狂欢化因素既参与了文本的建构,又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从而使文本具有无穷的文学意蕴。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歌德的《浮士德》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狂欢思维具有强烈的变更意识,它强调“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狂欢思维具有“快乐的相对性”,并以此捣毁绝对理念,瓦解绝对权威。文本是开放性的,凭借这些性质它可以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将人们引向更宽广的天地,因而对文本的理解活动是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5.
郑武 《学语文》2006,(4):8-9
近年来.我们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作了初步的探索。这一课题的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虽然源于高中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但它在操作模式上有很大的区别,这是由初、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以及教材等差异所决定的。我们从初中学生和初中语文教材的实际出发,在实验过程中尝试了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课内教学性探究型阅读模式(简称“课内探究阅读模式”),一种是课外专题性研究型阅读模式(简称“课外研究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6.
休闲生活的创造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作为一种现实的生活样态,充分昭示和实现着人的自我创造的本性。休闲是人类进行自我创造的境遇,从不同层面透溢着人类自我创造的现实性、直接性和无限性。休闲作为一种现实的创造性生活,标志着人类实践模式的转换,正引领着人类走出现实的发展困境.步入真正合乎人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休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期来,休闲热悄然兴起。特别是实行周五工作制后,休闲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然而,休闲不当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特别是面对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在心理上毫无准备,在行为上无仿效准则,层出不穷的各色犯罪大多与休闲不当有关。因此,对于休闲、休闲教育很有探讨与研究的必要。休闲的定义,迄今为止不下数十种。比较为人认同的国外有4种。第一是从时间的观点出发,休闲被界定为工作及满足生理需求以外的时间,这一段时间通常被称为“自由时间”或所谓“休闲时间”,第二是从“活动”的观点出发,休闲被界定为人在工作及满足…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文化时提出了“两种生活,两种世界感受”的重要思想,奠定了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哲学基础,同时也为解读网络生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网络生存具有狂欢特质,网络狂欢是人们对自由、平等、解束、少限、交替、变革、创新等狂欢精神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有其积极的意义指向,它有助于人们的思想交流与对话、情感释放与升华。  相似文献   

9.
寻找春天     
开栏语:“学会休闲”专栏的宗旨是帮助家长、教师指导孩子们学会休闲。在实行双休日的今天,休闲是孩子们生活中的大事。对孩子来说,休闲绝非消极地打发时光,而是轻松、快乐而有意义的另一种教育,以家庭、社会、大自然为“课堂”的更为厂阔的学校。孩子们的素质也要在休闲生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休闲也要学习,学与不学大不一样。本刊新辟“学会休闲”这个栏目,既要请各界专家讲道理,教方法,提供资料,又要刊登家长、教师、辅导员帮助、指导孩子学会休闲的经验和体会。欢迎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赐稿。来稿请在信封上注明“学会休闲”。主持人/张先翱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明陷入危机,亟需拯救;回归文明的“人明”本质,凸显休闲的省悟功能,可以拯救文明。休闲省悟就是人在休闲中的反省和觉悟,反省是人生修养的重要途径,觉悟是创新思维的活水源头;省悟作为休闲的顶级体验,具有闲暇性、心灵性、反身性、创造性等特点,有助于发现人性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幸福观,促进文明发展的物本模式向人本模式转变。休闲及其省悟对于我们拯救文明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扭转物质文明的“物化”趋势,促使社会大众在政治上掌握自己的命运,推动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走向“去物化”,促使社会文明更加和谐、和睦、和平,促使生态文明成为“生态人明”,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文章以“乘物以游心”为代表分析了庄子的游心法。其次,休闲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方式。庄子直面现实,倡导自然朴素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智慧,如,“性体抱神”去除机心回复自然的本性、懂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重复性的劳动或活动可以使人由“技”而“进于道”等。第三,休闲是分层次的。休闲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庄子休闲观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与道合一,体验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狂欢节赋予生活本身一种特殊的游戏方式,它庆贺人对一切占统治地位的现有制度和等级关系的暂时取消。狂欢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对话”,它不仅指向他人,同时也指向自我。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以小说为研究对象,主人公与作者的“双主体性”,时空关系的相对性,杂语多声与未完成性是文体的显著特征。鲁迅《狂人臼记》的思想核心是对传统的颠覆和人的解放,小说同时表现出作者在历史转型时期的矛盾心理。厚重的主题和复杂的主体意识导致小说话语层面的狂欢化特征,并最终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而完成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休闲作为生命的一种形态,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它既是“顶天”的,也是“立地”的。所谓“顶天”,指的是休闲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内涵,具有丰厚的哲学意蕴和价值意义。如果仅仅将休闲看作是一种世俗生活的形态,一种生理上的休息与调适方式,不去深究其所蕴藉的文化、哲学、美学的涵义,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休闲,就不可能在优化人性、提升生命质量、提高生活品质方面,摆脱繁琐的世俗功利性事务的纠缠,获得精神和心灵层面的自由与超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休闲是生命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也是人的一种优雅的生活情怀。它推动人类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领域,表现出人的自由、自在、自得的精神特征,让人在追求全面发展当中,真正地确立起以有限的生命进入无限的价值和意义领域的生命理想。所谓“立地”,指的是休闲作为人的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实践的一种范型、一种生活常态。它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曲高和寡式的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能够让大多数人在解除劳动疲劳,获得生理的休憩、满足与精力的恢复的同时,营造出心灵的空间,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入到精神与心灵和谐、自由的境界,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之中,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培育生活情趣,提升生活品质,让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  相似文献   

14.
“撒叶尔嗬”是至今仍广泛流行在鄂西清江流域土家族中的古老丧葬仪礼。“撒叶尔嗬”具有自由性、集体性、狂欢性的特性,其中展现的情爱生活揭示了土家人独特的生命现、生死观。  相似文献   

15.
休闲学: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休闲不仅标志着人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标志着人从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开始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意味着人类社会正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转向“消费———生产”模式,预示着人开始从有限的发展转向全面的发展。休闲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休闲以独有的文化意蕴诠释着人的崭新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6.
愉悦与享受作为“休闲”的第二个境界,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兴趣与满足,是感官精神上的自由愉悦。坦然面对和化解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以积极而坦荡的胸怀消除因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忧”、“惧”、“烦”的心理状况,以良好的心态尽情地享受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中国儒、道、禅“休闲”观的共同点,它与西方那种“放任个性、追求个人享受”“休闲”观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学与教育学的一个新概念,“休闲人格美”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传统休闲人格美包括“燕闲”、“闲旷”、“闲放”、“闲淡”、“幽闲”等范畴,其内涵是一种较少功利之心的人品、从容不迫的风度和潇洒超脱的气质。面对目前滇中民众休闲生活中的种种负面状况,传统休闲人格美与休闲教育必将携手共进。我们应以生动的形式,挖掘、弘扬传统休闲人格美,将其作为滇中休闲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民众的休闲生活起到道德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加剧,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一个问题,那就是“休闲”,如何去休闲?方式可能是多样的,从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独特的休闲方式,那就是“独处”,独处与孤独不同,独处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生活方式,而孤独则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心理体验。独处可能会有孤独感,但在陶渊明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享受闲暇。独处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其内在特质在于独处更容易获得自由与自然,这也是休闲的要求。当然独处不是自闭,陶渊明的独处还提醒我们学会自娱与自我追问,在哲学和精神层次上,休闲与独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和谐发展齐齐哈尔市一厂一中杜云霞当代有影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活动有两种职能:一种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是“人的自我表现”。对于学生来说,第一种职能主要表现在学习上,而第二种职能则是多方面的,像观点、信念、意志、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评析了当代西方新理性主义者在重建理性标准过程中的几种主要观点。针对阿佩尔和哈贝马斯试图超越维持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建立理想交往语言的尝试,作者指出,语言是实际生活的表达式,实际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因而不可能建立单一的理想语言。针对布朗用“判断理性”代替古典主义“知识理性”的做法,作者在分析了其主要论据之后,指出他对“理性”的界定仍然是模糊的,而且没有摆脱相对主义的阴影。最后,作者基本肯定了泰勒和霍尔顿关于把实践效果作为理性标准的观点,在调理性标准应当是能够以实践效果衡量的理论的可解释性、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