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满怀信心地思考和行动,努力争取你想要的东西。先自问一下:"它够好吗?我这个要求正当吗?我准备好了吗?"然后测试一下你的愿望。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就找准愿望,并不断实现它。但是,如果在实现它的过程中,你受到了其  相似文献   

2.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传统教育中的"双基"扩充为"四基".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渗透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尝试的问题.为此,笔者提供一堂研究性学习课——《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实录与思考,供大家参考.一、教学过程实录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预习思考题是: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你还记得这个结论的探索过程吗?你能用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敏毅 《上海教育》2012,(11):48-49
危难发生的时刻,头脑中要进行爱还是不爱的思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一定是出自高尚师爱的强烈责任感。曾见过这样一则问卷调查,问教师:"你爱你的学生吗?"90%的教师肯定地回答:"爱。"问学生:"你能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吗?"仅有10%的学生回答:"能。"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引发笔者的思考:为什么90%的学生无法感受到90%的教师发出的爱,严重的感知错位因何造成?  相似文献   

4.
"你教了吗?你教对了吗?你教会了吗?"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三追问,关注的点是教师层面,忽略了学生,是"教本课堂";而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本课堂就是遵循这样的理念,有了"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四追问——"学生学了吗?学生学对了吗?学生学会了吗?学生会学了吗?"参加孙庆博名师工作室"学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的展示活动,听了一节苏教版三年级的《小露珠》,让我对这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学生都是带着"句号"回家的,而美国学生都是带着"问号"回家的.中国家长会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而美国家长则会问:"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难道中国学生真不会提问吗?为什么学生们不愿意问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想]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节选)>一文,极写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带领学生感受文中"我"童年生活的快乐无疑是必需的;但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疑为学之始",要求能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读书,所以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思考"乐"后面的东西:作者写作本文时乐吗?"我"的童年真的很"乐"吗?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人生的苦乐作些力所能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序言 小学生学习思维心理规律是指,学生思维具有连贯性、顺序性和发展性规律.思维连贯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明确课题,学生就自觉地按"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连贯地进行思考;思维顺序性指当一个课题将要结束时,学生的思维就能主动地按课题间的逻辑联系有顺序地准备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思考;思维发展性指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对有难度的问题,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思考,并从中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8.
案例: "你明明错了,却在狡辩!"我疾言厉色,仍不能制止儿子的辩解,难道他有理吗?但是别的孩子都说他错了,再看看他的同桌是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人也老实.无疑,是我儿子在撒谎,在强词夺理.于是我气不打一处来,"啪、啪"给了他两记响亮的耳光.儿子的哭声更大了,气急败坏的我声音提高八度:"你再发出声音给我滚到教室外面去."渐渐地他的哭声小了.  相似文献   

9.
二、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教育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一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为救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牺牲了,这划得来吗?"在师生恳谈会上,有学生问我:"你作为一个特级教师,当组织上让你做行政工作时,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同学递条子问:"我知道中师阶段是不该谈恋爱的,但我已经开始谈了,咋办?"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一个特点:他们喜欢思考,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教育者的责任是如何把"乐于思考"这一因素引导为"善于思考".当青少年学会了思考之后,就会自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从  相似文献   

10.
及时行·乐     
你的生活平淡无趣吗?你的工作总让你压抑吗?你的生活总让你疲惫吗?你的梦想已经破碎在流逝的时光里了吗?你总是为未来而活却"理所当然"地放弃了当下吗?如果是这样,只怕你已经成了都市之中的疲惫一族,被压力和平淡压抑得麻木而冷漠地生活着。如果你厌倦了这样乏味的生活,想改变却不知从何处着手,那么不如学学如何"及时行·乐"。"及时行·乐"不是纵欲和堕落,我们只是想告诉人们该更加积极地去度过当下的每一天,好好去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1.满怀信心地思考和行动,努力争取你想要的东西。 先自问一下:“它够好吗?我这个要求正当吗?我准备好了吗?”然后测试一下你的愿望。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就找准愿望,并不断实现它。但是,如果在实现它的过程中,你受到了其他人或者环境方面的消极因素的阻碍。你根本控制不了,最好立刻看清形势,积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达成愿望。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强调的无疑就是要学生真正地  相似文献   

13.
<正>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在解题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并且在得到一种解题方法之后还要思考"能在别的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或这种方法吗?"这引导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开拓解题思路,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问题.以下从不同的视角对2020年舟山、嘉兴市数学试卷第23题进行分析思考,给出多种精彩解答,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现状堪忧.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议论文写作训练过程中——生活在别处.写作和生活的形同陌路,导致学生对于写作和生活的区别对待,缺少生活的写作成了无水之源、无米之炊,怎能不难煞众多"巧妇".写作和生活的"两地分居",致使生活处于"原生态"甚至是琐碎、无序状态,缺少了思考参与的生活无疑缺少了思想的灵动和活力,杂乱地洒落一地.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你知道吗"板块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激活"你知道吗"板块的教学功能,可以充分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促成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形成有文化意味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6.
时下的学科课堂教学,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加自信,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挑战。为此,教师教学时应做到"五问"。一问:你读懂教材了吗?教材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在真正读懂教材编写的意图,对教学目标的把握非常明确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二问:你读懂学生了吗?读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只有心中有人的教育、贴近人的  相似文献   

17.
文伟珍 《广东教育》2007,(12):86-8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强调的无疑就是要学生真正地"读懂".语文的人文性更决定了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简单的灌输、贴标签的办法授予学生.因此,我认为必须抛弃那种纯粹的"讲懂",变"讲懂"为"读懂".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读懂"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强调的无疑就是要学生真正地"读懂".语文的人文性更决定了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简单的灌输、贴标签的办法授予学生.因此,我认为必须抛弃那种纯粹的"讲懂",变"讲懂"为"读懂".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读懂"呢?……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次激烈争论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那是学生在阅读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4页"阅读与思考"栏目中的《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下称"文章")一文后,对"容器中的1升水是倒不完的"这一结论表示怀疑,学生们展开了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如果真的倒不完,那我们岂不是不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