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时期大工业内迁对西南经济的影响罗晓东1937年7月,卢沟桥事个以后,日军侵占’广东地区。中国抗战伞面爆发。国民党政府被迫迁都。处于中国沿江沿海的大部分工厂一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不少民族资本家,为了发展战时生产,巩固后方,支持抗战,纷纷申请内...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的经济实力和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以农立国”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农业的战时统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统制农业的政策措施,进行战时农业推广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使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确保了大后方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为中国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战军兴,东南沿海富泽之地尽失,大量的工商企业以及学校迁往西南大后方,广西的现代工业在原来落后的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由于战时需求的大增,要求作为后方的广西开发富力,不仅在农业、医疗卫生上为当地及抗战提供支持,在工业上则更为紧迫.现代工业及其他的发展,使得广西原有的生产方式、技术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面对现代工农商各业和战时对技术人员的迫切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广西当局的推动下,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战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起来,部分地满足了当时和战后的需要,为抗战的胜利和广西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考查战时广西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特点、成效,无疑对今天的职业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1937—1945年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这一时期实施的垄断金融政策及一系列战时经济统制办法,在维持战时经济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便利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壮大。这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提供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及经济统制的有关资料,以便考察该时期政治经济状况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何宁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3):41-43,51
抗战前,四川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抗战期间,随着沿海工业的内迁,四川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从而成为战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对坚持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对抗战时期四川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僚资本的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借助国民党政府的政权力量,急剧地膨胀起来,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当然,从经济上看,蒋介石政府在抗战初期,对于上海工商界发起的工厂内迁,曾予以支持和赞助;在大后方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为了安定后方也曾采取了某些鼓励资源开发和奖励发明的措施,对抗战初期后方工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蒋介石政府所代表的利益是中国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利益。由此又决定了它始终保持其十年内战时期的寡头专政的制度,从政府机构、军队制度、民众政策,到财政、经济、教育等项政策都没有本质变化。蒋介石政府“一面口头上宣称要发展中国经济,一面又在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华北及东南大部地区被口军侵占,国民党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西南、西北地区原来工业落后,交通不发达,加之战时环境不同于平时,国民党政府实行一种战时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上有新的规定和调整,因此,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情况较之战前有很大不同。有一些复杂的问题很值得研究。例如,官僚资本在这一时期是怎样膨胀的,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它怎样受到限制和束缚;通货膨胀究竟到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国统区工业生产自1942年起全面衰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战时工业建设和资源利用,主要依托西南和西北各省,特别是四川、云南两省。抗战时期国民党抗战后方的整个工业,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间曾一度发展,但自1942年起逐步走向衰落。国民政府经济部...  相似文献   

9.
艰苦的抗战八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以战时湖北、湖南后方手工业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抗战时期后方手工业勃兴的原因。通过比较两湖后方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异同,本文认为,在战时工业品异常短缺的背景下,两湖后方手工业与有限的机器工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坚持长期抗战,提升鄂西、湘西山区工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发挥突出作用,从而成为大后方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我国东北,进而向华北、华东入侵。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党政府迫于形势和全国人民的压力,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投入抗战,对于人民的抗日运动允许有一定范围的自由。在教育方面,也适应战时实际和抗战需要,重订了教育施政方针,采取了一些战时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以扶持各项经济建设、建立稳固后方抗战基地为目的,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金融业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建立起中央、省和县三级银行体系,为支持抗战和促进鄂西后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积极作用,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大面积沦陷,东南工业一落千丈。为适应战时需要,皖南实业公司在第三战区经济委员会以及安徽地方银行总行合资创办之下应运而生。公司旨在提倡发展内地中小工业,增加战时生产,遂开办制革、纺织、造纸、火柴四厂。在战时环境下,公司艰难运营,通过及时转变经营策略,并对原料与产品进行统购统销、坚持技术创新研发新原料、开展灵活多样的生产经营方式,以此保证各项业务顺利推进。皖南实业公司的建立为保障战时民众基本物品需求、积极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侨资引进政策有发展国内经济和救济侨胞事业的双重动机,在政策规定上带有明显的战时特征。在国民政府的积极呼吁下,一批华侨携资回国,努力开发和建设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建国事业。  相似文献   

14.
资源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主管重工业的主要机构,在其领导层和管理层中有留学经历的人员占绝对优势。以翁文灏为首的留学归国人员凭借资源委员会这一平台,为战时经济建设尤其是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们齐心协力,千辛万苦,完成了沿海工矿企业的内迁,不仅保证了抗战物资的持久供给,而且彻底改变了中国不合理的工业格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运用先进的知识和经验,重视对钨锑、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电力等基础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基本勾勒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框架。  相似文献   

15.
抗战军兴,国民党的统治重心由东南沿海逐渐向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地区转移,如何发展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如何处理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凝聚各民族的力量支持抗战,成为当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贵州处于西南地区中部,地理位置重要,而苗族在贵州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发展贵州苗族地区社会经济问题,在西南地区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教育的作用在战时更为突出,发展苗族特种教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抗战时期贵州苗族特种初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特点、成效作一探讨,以期对今天的少数民族教育有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抗战军兴,国民党的统治重心由东南沿海逐渐向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地区转移,如何发展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如何处理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凝聚各民族的力量支持抗战,成为当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贵州处于西南地区中部,地理位置重要,而苗族在贵州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发展贵州苗族地区社会经济问题,在西南地区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教育的作用在战时更为突出,发展苗族特种教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抗战时期贵州苗族特种初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特点、成效作一探讨,以期对今天的少数民族教育有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是中国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由于战时在后方的经营上存在重西南轻西北的倾向,西南的建设成果显著,因此目前的研究大多以西南为主,对西南经济建设的考察比较全面深入;对西北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本文试从宏观上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抗战初期,西北建设作为大后方经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抗战后期,开发建设西北则逐渐演变成了当局进行政治斗争的借口之一。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之初,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发展,特别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进行的经济政策调整,为四川煤炭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以此为契机,川省煤矿数量增多,产量提高,生产技术得到改进,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呈现繁荣景象。但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仅仅是战时的权宜之计,缺乏长期性、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到抗战后期,川省煤炭业走过了昙花一现似的繁荣之后,迅速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把包括民用工业在内的一些重要工商企业内迁到云南,进行"战时经济"建设。内迁、兴建于云南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将西南地区建设成为巩固的对日战争大后方,曾对西南边疆进行全面开发。政府各部门、教科文组织和众多的民众团体都跻身边疆建设,一度形成了开发西南边疆的热浪。基督教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战时边民教育作为当时开发边疆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显明的特点。无论从了解基督教传教史的角度,还是从分析国民党战时边疆建设运动的成败得失,总结开发边疆的历史经验的角度,都有必要对战时教会兴办边民教育的历史加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