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这两个政党的抗日战争出发点与目的是不一致的,因此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出现了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抗日战场,即:中国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它领导的正面抗日战场;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与相应的敌后游击战场.这两条抗战路线、两个抗日战场,在抗日战争中,都曾经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但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抗日战场的人民战争.抗日战争一开始,“我们共产党人就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两条路线:或是人民的全面的战争,这样就会胜利;或者是压迫人民的片面的战争,这样就会失败.我们又指出:战争将是长期的,必然要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最后胜利必归于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2.
中国抗日战争对战胜世界范围内的反动力量、迎来文明进步的当代新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抗战是近代以来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族自卫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赢得的首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中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谱写的一曲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日战争对战胜世界范围内的反动力量、迎来文明进步的当代新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抗战是近代以来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族自卫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赢得的首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中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谱写的一曲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七七事变的性质、态势和应对作出严谨的研判。他指出,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从此开始全民族抗战,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阶段。他提出,依据七七事变态势调整战略策略,以孙中山三民主义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国共两党共同纲领,将全国性抗战发展为全面抗战;以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口号,以建设民主共和国为策略,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但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确保抗日战争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5.
中国抗日战争对战胜世界范围内的反动力量、迎来文明进步的当代新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抗战是近代以来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族自卫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赢得的首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中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谱写的一曲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日战争对战胜世界范围内的反动力量、迎来文明进步的当代新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抗战是近代以来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族自卫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赢得的首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中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谱写的一曲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7.
中国抗日战争对战胜世界范围内的反动力量、迎来文明进步的当代新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抗战是近代以来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族自卫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赢得的首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中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谱写的一曲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8.
1931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驻华外交官发给英国外交部的报告汇编而成的《中国政治报告》整体上反映了身处中国抗战一线的驻华使节对中国抗战最直观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报告》的系统梳理发现,英国驻华外交官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密切关注并予以积极评价。早在“七七事变”之前,虽然并未洞见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正义性和先进性,但他们已关注到中国共产党抗战的鲜明立场,并认为与国民党对日妥协退让相反,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积极寻求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抗战爆发以后,他们更是追踪报道中国共产党抗战,尤其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和维护国共合作的努力,并认为敌后抗日游击战已成为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极力维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政治报告》这些内容,反映了来自英国驻华外交官这一特殊群体的实地观察和专业研判,是从他者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作用有力的旁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日战争对战胜世界范围内的反动力量、迎来文明进步的当代新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抗战是近代以来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族自卫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赢得的首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中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谱写的一曲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思想是为适应全民族抗战需要而形成的。它包括关于抗战文化的重要性、抗战文化队伍的建设、抗战文化的基本任务以及如何开展抗战文化运动等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思想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由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出版发行的《八路军军政杂志》是展现抗战相持阶段我党政治、军事动态的重要阵地。它的通讯文章细致地体现了相持阶段党的军事高层的战争策略,而服务于战争策略的这种战争叙事对后来中国主流的抗战文学中的战争叙事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民主政治,高举民主政治的旗号,提高人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创建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通过有效的途径落实民主政治。先进的政治明促进了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身为高级官员的阮元长期代表清政府在广东处理“夷务”,直接地接触了西方文化,再加上阮元务实的政治风格,求真的学习态度,使他曾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西学,从而对西方有了较为全面和清醒的认识。其中,包括对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与政治关系、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鸦片贸易的实质,以及中西文化、贸易的冲突会不会引发全面战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有正面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三三制”民主政权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对以后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政党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起了奠基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代"捣衣"诗中征妇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政治心态的变化。初唐时期,征妇形象代言男性汲汲功名的政治心态;盛唐时期,征妇形象表达男性反思战争的政治理念;中晚唐时期,征妇形象彰显男性补察时政的政治愿望。这种变化,反映出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勾画出时代盛衰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将政治失败归咎于新旧制度的脱序与“政党政治”的失败。其错之一,他掩盖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罪恶事实;其错之二,在为其政治失败寻找“理论”根据;其错之三,为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开脱。蒋认为失败的经济原因是“通货恶性膨胀的结果”;行政院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而实际上是蒋采取了错误的财经政策,及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蒋认为军事失败的原因,是军队纪纲败坏;官兵对立、军民关系恶劣;没有奉行三民主义;战略的错误;军队的腐败堕落。他没有明战争性质与人心向背及战争政策与错误指导。蒋认为外交失败是苏联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共的扶植及美国对苏俄中共的妥协政策。他背弃国家民族利益的依赖主义外交路线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农民支持和参加民族解放战争,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保障农民政治利益的方针政策,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全面抗战的早期阶段(1937-1941),苏联援华物资为中国军民抵抗日军的疯狂军事进攻、坚持持久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联接苏联的唯一一条国际陆路交通要道,西北公路在运送苏联援华物资、沟通中苏联系方面,有着其他国际交通运输线所不具备的政治、地理优势。西北公路将大量的苏联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转运到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是一条至关重要的国际交通运输动脉,其历史价值应得到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古代战争诗有各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诗经》二《雅》中的战争诗多从正面歌颂天子的文治武功,是一种朝廷政治视角;《楚辞·九歌·国殇》为祭祀为国死难的将士而作,蕴含着一种巫文化的视角;汉乐府诗歌的战争诗反映了民间视角;杜甫的战争类诗篇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士人视角,也是战争诗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广州围绕团结一致,抵御外侮,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开展了蓬勃的文化运动:民众抗日救亡呼声高涨,形成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局的“开明”态度,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而众多著名文化人士的参与,为文化运动树立起鲜明的旗帜。广州成为著名的文化活动中心地之一,在中华民族抗日救亡史上和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