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入WTO,打造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政策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性,WTO规则对我国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提出两条促使企业加入R&D投入的对策;一是试行超率R&D冲抵所得税的方式,二是设计企业R&D投入的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体系与西部制造企业R&D组织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为基础,探讨在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下,西部制造企业的R&D组织创新.在分析了三类R&D组织创新模式的运行特征之后,文章简要讨论了促进西部制造企业R&D组织创新的相关机制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徐延津  刘建  黑淼 《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1-192,184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天津为首的环渤海地区被国家十一五计划列为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天津政府加快了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步伐,其中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天津市政府加大力度重点发展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津企业界逐步认识到研究与开发(R&D)活动正是形成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高新技术企业产权结构对R&D经费投入的影响。揭示天津企业R&D经费投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天津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环境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许多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将其研发中心迁至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一方面要加强国内R&D储存,另一方面应积极吸纳跨国公司R&D溢出,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献研究,构建了一个企业R&D投入产出的计量模型,并利用中国1999—2005年间29个省市(不包括海南、西藏)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对政府科技资助、企业R&D支出、金融机构贷款等对企业R&D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总体来看,政府科技资助和企业R&D产出之间没有固定的线性回归关系;进一步对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分别研究,发现在中部地区,政府科技资助促进企业R&D产出;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R&D产出作用不显著;在东、中和西部的大多省份,企业自身R&D支出明显促进了R&D产出;在东、中、西部,金融机构的贷款对企业R&D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工业企业寻求合作R&D的动机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旨在系统分析工业企业寻求R&D合作的动机.研究表明当代技术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高成本以及为了获得市场机会促使企业积极开展合作R&D.文章还特别指出企业内在的R&D能力是开展R&D合作的必要条件,合作R&D只是企业内在研究能力的补充.文章最后还提出了克服合作障碍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四项指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和进入WTO已经3年的双重压力下,通过提高技术竞争力的途径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发展模式。其中,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强化研究开发(R&D)资源的配置力与提高R&D资源运行效率,是使企业这个技术创新主体做大做强的关健之一。对此,本文分以下两点论述:(1)问题的提出:双重压力下的中国企业;企业经济发展三阶段;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企业应从7个方面提升技术竞争力;4个量化指标与GDP的相关度高。(2)企业技术竞争力的4个量化指标:发明专利指标,企业R&D经费支出指标,国家及其企业R&D人员指标,企业R&D强度(R&D经费支出/销售额)。  相似文献   

8.
企业R&D能力与自主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增强R&D能力是企业获得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阐述了R&D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然后分析了我国企业R&D能力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增强企业R&D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企业R&D空间性战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D是企业获得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发展中R&D空间性战略的变化和表现研究,我们可以找出空间性战略对企业R&D的影响和作用,并将对我国企业的R&D和国际化产生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新一轮全球科技资源重组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全球化R&D人员配置的内在机理,剖析了全球化R&D人员配置网络的内涵与基本演进趋势。最后,提出了中国高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以融入全球化R&D人员配置网络,通过全球化R&D人员的流动与重组,获取组织间的技能、经验、技巧与诀窍等隐性知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市公司R&D支出及其经济效果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R&D支出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投资,同时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一项重要信息。以深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时象,对上市公司R&D支出水平及其经济效果进行研究。检验了R&D支出与公司发展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R&D支出与公司技术资产、盈利能力以及企业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R&D支出时于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企业投资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绩效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我国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R&D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R&D投入及其强度、R&D资金来源到R&D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揭示出R&D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技术实力等绩效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并指出企业应当加大R&D投入、强化R&D管理以提高R&D绩效.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投资(R&D)的数据,研究特定行业企业的研发投资对投资后财务绩效变动的影响,得出结论:在投资后三年内,R&D资本投入对盈利能力具有消极影响,而R&D人力投入的积极效益却可以观察到。我国装备制造业现阶段研发投资的重点应当是提高R&D资本投入的效率,培养自主研发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加大R&D人力投入的力度,从而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浦东新区新兴科技型企业为对象,对企业R&D活动和自主技术创新进行经验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提炼出企业的规模结构、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及盈利能力对企业R&D活动及自主技术创新发展的共同促进作用,验证了西方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结果表明,区域新兴科技型企业应扩大企业规模结构,企业R&D商业化能力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R&D绩效测度是企业R&D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企业R&D绩效测度的功能.通过对Q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R&D绩效测度案例的描述,详细分析了R&D绩效测度方案的设计和方案实施的过程,构建适合企业特征的测度标准,其实践经验和结果表明,R&D绩效测度能够发挥其功能作用机制,促进R&D绩效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143家国有工业企业R&D能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企业R&D能力对143家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企业存在R&D资源获取能力不强;R&D组织网络有待优化;R&D成果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应采取措施促进国有企业提高R&D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社会资本理论和基于资源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我国22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企业R&D能力对知识获取和产品创新之间有显著的、完全中介效应,即外部资源获取只有在企业具备R&D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够形成产品创新.因此,我国企业在制定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要注重外部资源获取和内部R&D能力的同时发展,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8.
R&D项目中止决策的Fuzzy动态综合评判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企业在研究R&D项目评价的关键是解决二个问题.一是项目在某时间点上的静态评价;二是项目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评价.本文引入Fuzzy理论及时间序列的动态评价方法,建立了R&D项目中止决策的Fuzzy动态综合评判模型.另外还对时间序列的权重向量做了探讨.根据某企业的R&D项目的调查,给出了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与开发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活动,而R&D投入是企业开展R&D活动的前提。本文以中、美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研究企业不同阶段的R&D投入,并就各阶段的R&D强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中、美两国各阶段R&D投入差异显著,且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根据比较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对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对未来我国研究与发展经费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邦文  何榕 《中国软科学》2003,(10):106-109
对我国未来R&D经费与GDP比值(R&D/GDP)、R&D经费总量与结构进行科学的预测是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为科技发展战略的确定提供重要的信息与依据。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确定了影响R&D/GDP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测模型,对我国2005、2010、2020年的R&D/GDP、R&D经费总量与结构进行了预测,提出了达到预测目标的条件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