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内化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通过青少年的认同过程,才能形成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我国正处在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少年道德意识冲击很大,道德意识的多样化倾向明显,加强道德内化规律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对世纪青少年道德内化的途径,是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我们要培养的是面向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其素质要束不仅表现在受教育的知识层次、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还表现在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上。青少年处在改革开放时代,他们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受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2.
着眼于青少年道德建构,从道德需要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内驱力,从道德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外驱力,将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和外驱力相结合,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相结合,创新青少年德育内容及手段,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道德内化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等转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道德品格、道德修养的活动及过程,也是青少年学习、选择、改造和发展社会道德的过程。青少年道德内化效果最终取决于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道德自律精神、内在道德需要等,所以,应当通过确立道德内化主体、培养道德内化能力、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治精神,提高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传统习俗等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青少年要接受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人格,这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应从道德内化与主体性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青少年道德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道德内化就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习俗等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泛滥,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信仰虚无等问题突出,给青少年道德内化带来许多新困难和新挑战。因而,应深入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动力问题,探究道德内化动力缺失的原因,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道德内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道德内化与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一种以类主体为核心的道德存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必然要进行各种复杂的社会交互作用,这就需要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但是,规定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并不是天生自存的,而是在交互作用中,根据交往的需要,经过人们的协商和讨论,通过对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的多视角考虑,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而且,道德规范和人们的价值观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7.
道德内化就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必须以主体先存心理结构即图式为基础,道德规范只有经过道德内化图式的整合(即刺激——体认——信奉)才能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形成主体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温浩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1)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群众性。道德是通过规范的形式对社会成员发生影响的,社会要顺利调节各种利益,就必须使其道德规范体系合乎人的现实承受力,即合乎人的实际的需要,把各项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确立在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范围内,以便个人能发自内心地遵循社会道德的要求,达到...  相似文献   

9.
1、激起茅盾冲突,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辩论题,但这些辩论题必须具有针对性,要使题中两种道德判断既相互对立,又都有其合理性,激起冲突,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评价能力。 如教了《强大的国防》后,出示“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走他们的发展道路”一题,让学生按正反两种观点,自行组合,进行辩论。  相似文献   

10.
道德内化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品德心理研究中,道德内化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所谓道德内化,就是个体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将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则转化为自身动机系统的一部分,从而在无外界压力的情境中作出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尽管在口头上对道德规则或道德概念的论述正确无误,但是在实际  相似文献   

11.
12.
教书育人要注意道德内化《道德内化是教书育人的理想选择》(《云南师大哲学社科学报》1994年第5期钟宝云,周本员文)文章指出:教师的天职是教育人、培养人。教书以知识武装人,用科学来塑造人;育人以道德来影响人,用道义去感染人,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在建...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道德内化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 ,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讲课所能解决的。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 ,亲自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 ,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 ,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 ,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 ,如何结合教材 ,采用科学方法 ,深化教材内容 ,促进学生道德内化 ,是小学思品教师所必须思考的。一、晓之以理 ,启发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明理是导行的基础 ,导行是明理的归宿。要想导行有效 ,明理至关重要。如《…  相似文献   

14.
15.
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如何贴进学生的思想实际,求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近年来,我们自觉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不断变革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把功夫下在强化自我教育、促进道德内化上,较好地落实了德育目标,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形成稳定的基本教育力量  家长和老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我们首先使二者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旨在摆正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把健全人格的塑造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点上。其二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旨在探讨育人的方法、形式、途径,明确"学生是人,是成长中的人,是需要帮助…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需要与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关键是促进道德内化。道德内化是主体意识对社会道德存在的能动反映过程,也是将社会的道德需要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的过程。它经历三个阶段:感受阶段、分析阶段、选择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完成,都离不开道德需要。因此,道德内化过程中应重视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一定社会、阶级或集体,总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向人们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即是道德需要”① 。可以看出,道德需要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它是自觉的而非强加的。这种自觉性源于人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道德内化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狼抓心理内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道德内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依据,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必能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其丰富而健康的道德情感,培植其果敢的道德勇气.文章在阐述道德内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内化的目标定位、模式选择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体验?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就是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何谓内化?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并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入耳、入  相似文献   

19.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即个体不愿将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所实际遵循的道德规范与传统整体道德相去甚远,社会道德越来越外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漂浮于现实层面的无根的浮萍。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的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道德内化的主体张扬过程就必然内含着道德创新机理,从社会方面看,即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从个体自身方面看,个体只有具备相应的道德建构能力,才能有力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