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考试由来已久,隋场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就已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那以前,实行的是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上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时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昭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惊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方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  相似文献   

2.
我国考试由来已久,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就已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那以前,实行的是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土人按“才能”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时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昭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方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隋炀帝(杨广)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做分科取士(即是科举制度)。唐代在进士科  相似文献   

3.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士人四散,致使秦汉以来的以“乡举里选”为主要根据的“察举征辟制度”无法实行。“察举”就是地方官考察选拔人才,向中央推荐;“征辟”就是封建王朝直接征聘人才。公元220年,魏王曹丕采纳颍川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中正”在评定人物品级时,主要是先考虑  相似文献   

4.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称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代替汉代的察举制度。由中央选择各州郡“贤有识见”者为中正,负责察访本州郡士人,然后,按其德才、家世门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即九品,上报吏部,以备中央选官之用。这一选人任官制度从魏晋到隋初继续了三百多年。对于这一重要的选官制度的称谓,在迄今为止的大、中学校中国古代史教材中以及名家专著中,无不称之为“九品中  相似文献   

5.
九品官人法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的综合。长期以来,学术界通常将之误称为“九品中正制”,将任用与选拔割裂开来,造成了混乱。  相似文献   

6.
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对于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唐长孺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曾著有《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加以详密的考证。他在文中指出:州郡的中正虽然以九种品级来评定属下人物,但是一品却是虚设的,实际的最高品级只是二品。高门子弟可以称为“二品之精”或“灼然二品”,但却不能进至一品。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合乎当时实际情况的。不过,为什么九品中正制度中一品会虚设,唐先生没有加以申论,迄今史学界似亦无人著文探究。本文拟对此作一解释,以加深对这一制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从刘毅论"九品有八损疏"看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西晋以后,随着门阀世族的兴起,九品中正制遂成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由于中正权力过大、品状不当及产生方法不好等原因,造成了选举时只重门弟,不重才能,徇私舞弊,定品失实等诸多弊端.这些弊病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堕落的体现,也是西晋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品中正的取士制度,源于三国时魏国实行的“九品官人法”。这是魏文帝曹丕听从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创立的取士制度。“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立这种选士制度,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一时期,占统治势力的是强大的士族集团,“九品官人法”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是由于汉以来实行的“乡举里选”制因为战乱而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为战争频繁,社  相似文献   

9.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收买和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它是逐渐形成的。从周代的三年一次“德行道艺”的“大比”、汉代的察举贤良方正的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品评人才优劣授官任用到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相似文献   

10.
进入西晋以后,随着门阀世族的兴起,九品中正制遂成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由于中正权力过大、品状不当及产生方法不好等原因,造成了选举时只重门弟,不重才能,徇私舞弊,定品失实等诸多弊端,这些弊病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堕落的体现,也是西晋王朝灭亡析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中有“户调分为九品收物”的内容。本文认为此制并非东吴独创 ,而是借鉴并综合曹魏的户调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度而来。东吴将户调分为九品 ,不仅开创了后代户调采取“九品相通”征收方法的新模式 ,而且也体现出东吴政权所具有的大胆吸纳和勇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曹操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世族地主给予了他大力支持。为曹操起家发迹制造舆论。东汉后期,在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善于清议的人,被视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乡闾舆论,因而影响到士大夫的仕途进退。曹操出身卑贱,其父曹嵩是汉末大宦官曹腾养子。而且少年时代的曹操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不治行业。故以其出身和品行来说,很难博得清议的赞扬,以致不为世人所知,仕进困难。后来曹操知名于世,始于世族桥玄等人的品题赞誉。《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太尉桥玄,世名…  相似文献   

13.
略述科举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朝,以后各代,大体因革唐制而来。我們知道,汉代选举官吏,主要是“州举秀才、郡察孝廉”。三国时陈群建議,設立九品中正制,州设大中正,郡置小中正,以区别人物,定其等第,分为九品,送于吏部。这是封建国家选拔人才,吸收地主阶級的代表人物参与政治的办法。两晋南北朝以來,都沿用这个办法。  相似文献   

14.
王雪 《考试周刊》2009,(21):219-220
汉代的察举制即依据乡里的清议来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期始创立“九品官人法”后,中正就根据清议为被品者拟定乡品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西晋时期清议发生变化,不再主要针对被评品者优点的褒扬,而是专指对其违犯儒家伦理道德的言行的揭发,清议也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威力的道德惩罚手段,并对士人的品第升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清议品评士人以步入仕途的作用日渐式微,且在门阀世族操纵下,地方选举按门第取士,加剧了政治的黑暗和不公。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世说新语》的历史真实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大多数把《世说新语》列入小说类,但《孙氏祠堂书目》把它列入史学传记类,这不能说没有事实根据。 《世说新语》记载了当时重视品题和清谈的历史故事。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中央选择官员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士人的品(行)状(才)和家世等三个方面(实际重家世),评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等级,作为吏部除授官职的依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因此士大夫重视品题。魏晋士大夫置身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旋涡中,他们为了避祸,寄托心神于老庄。终日空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就成了所谓清谈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变迁》因此留下了魏晋士族文人关于品题和清谈的言行轶事,其资料来源是搜集的旧闻纂集和民间传说,这些材料为正史之外乘,即外传。可以说,  相似文献   

16.
一自东汉魏晋以来,士族豪门势力日益发展,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力量,采取维护士族豪门地主利益的九品官人之法——九品中正制。他们在占有大量土地、控制着多数农民的基础上,发展了这一制度,从而使这些豪门大族成为世代相承的门阀势力。他们不但利用其种种世袭的封建特权,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武断乡曲的地方特殊势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之中很多人成为封建政权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夫九品中正制设置的指导思想、九品中正制与士人入仕途径之间的关系两个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讨论.提出封建政府置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为了纠正当时在官吏选拔问题上的一些弊端而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九品中正制并非单一的官吏选拔制度,就士人入仕门径而言,较之两汉并无多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段位”,表示围棋手的等级,现在普遍采用“九段制”。你可知道围棋的“九段制”是怎么来的吗? 围棋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随着围棋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评定技艺高低的方法。《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古代官职也分九个等级,从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从一品至九品,历代王朝沿袭不废。 在我国古代,围棋棋手的等级称之为“棋品”。因受人品、官品、书品“九品制”的影响,故棋品也设“九品制”。“九品”的名称,最早见于北宋张拟著的《棋经·品格篇》:“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  相似文献   

19.
从曹操参加割据到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称帝的短短二十几年中,曹魏集团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无有所遗”的“唯才是举”一变而为“品”“状”兼顾的“九品中正制”。正始以后,“状”日益不为中正官所重视,而“品”则成为品评士人的唯一依据,即所谓“计资定品”。曹魏集团选举制度的变化,显然反映了这个政治集团性质的变化。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尚未讨论,笔者认为“唯才是举”是曹魏集团代表庶族地主势力时所采取的重点选拔庶族地主,限制和打击土族地主的选举制度。而“九品中正制”则是曹魏集团完成了士族化过程之后所推行的扶植士族地主势力的选举制度。本文试就此问题浅谈一孔之见,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和各位老师。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制谜和猜谜成了文人斗智的游戏。如《三国演义》里有两则描写曹操出谜的故事:一是曹操叫人建造花园,竣工后他去观看,看毕在门上写一个“活”字,杨修心领神会,立刻让人把门改窄了。原来“门”中写“活”就是曹操嫌门太“阔”了。二是曹操收到客人送来的一盒酥糖,便在盒子上写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