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明文因文体的特殊性,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准确阅读说明文,应掌握以下要点: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明确说明重点。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我们阅读时,应抓住这个重点,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如《松鼠》一文,作者用文学笔调向我们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温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等三个特点。又如《中国石拱桥》则牢牢扣住“石”和“拱”,从“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两方面突出石拱桥区别于一般桥梁的特征。而《死海不死》的作者则抓住死海“咸度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其次,要分析说明顺序。常见的说…  相似文献   

2.
全国通用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的“附录”中有一篇知识短文《谈谈说明文》。该文指出说明文有两种类型,一是说明事物特点的,一是阐明事理的,并把《死海不死》归属于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把《死海不死》看作事理说明文,不无道理。但是,把它作为典型的事理说明文,这就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4.
一、设疑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导入问题情境中去。如有一位教师在开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并带点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课学到过吗?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课文最后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死——不死——死,这样一些奇特情况  相似文献   

5.
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死海不死》,标题别致精彩,巧用回文设置悬念,引人思索。既然是“死海”,何以又“不死”呢?岂不自相矛盾吗?读了全文就知道了“死海”指的是这海里不具备任何动植物生长的条件,没有任何生物存在;“不死”是指这海水的浮力大,人在海里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死海不死”一点也没说错,而且饶有兴味。像这种对同一个描述对象既肯定又否定,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合情合理,从而使语言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修辞方法,就称为“矛盾”修辞格、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巧用“矛盾”格的范例,撷例赏析,以供借鉴。①……照例的是提着他的两条小鱼,登上岸来向我笑了笑,并且说:“我是为钓,不是为鱼.”(《钓胜于鱼》)  相似文献   

6.
《死海不死》是一篇说明文。教材中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是围绕“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主题安排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死海不死》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死海形成的原因,学习课文中列数字、举例子、引用、作比较等说明  相似文献   

7.
《死海不死》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死海的特征、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 ,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是一篇有趣的知识小品。但是 ,该文中介绍的有关死海的知识 ,有的还不够全面 ,有的还欠证据 ,有的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里再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讲到的材料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也供老师教学中参考。一、死海不是绝对的“死” 《死海不死》第 1自然段写道 :“谁能想到 ,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 ,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死海真的是这样“死”…  相似文献   

8.
问:老师,你认为说明文有趣吗?答:这个问题不够严密——你应该认识:“趣”和文体没有绝对的联系而和文章有关系,和读者有关系。说明文在出趣上有难度。因为,我们通常说的说明文其功用是实用而不是欣赏。其实,说明文亦有趣。1.生动形象的解说出文趣当你读到《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故事时,你是否觉得这篇文章有趣?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在这种趣的“导引”下,我们去发现“死海”本身的趣;当你读到“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天上的云)有时象羽毛,有时象鱼鳞……”你是否觉得有趣呢?这些生动的语言,让你在轻松中去认识事物和事理。当你读到狄杜进兵耶路撒冷这些故事,俗语或细  相似文献   

9.
《死海不死》是初中语文第四册中一篇说明文的题目,细读课文,我觉得这个题目中的第二个“死”字应加引号才对,理由如下: “死海不死”在逻辑学中被称作单称否定判断,象“愚公不愚”、“凡人不凡”、“傻子不傻”等都是这种类型。此类判断用以否定判断对象所具有的某种属性,表达人们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它在形式上有如下特点:①全句仅有四字,且首尾两字相同,逻辑成分是:第一、第二两字构成主词(或叫主项),第三字“不”是联系词(或叫联  相似文献   

10.
【重点难点说明】本单元学习的重点知识有 :理解并把握说明文的两种基本类型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 ,常见说明方法的运用 ,通过把握中心句理解段落内容和全文内容 ,语言的准确性 ,等等。难点知识是说明方法的具体运用。【重点点拨】1 .说明文的两种基本类型。参读课本 31 5页《谈谈说明文》第一段 ,要明确本单元的《死海不死》《统筹方法》《向沙漠进军》都是典型的事理说明文。这些事理说明文除要说明事物特征、性能外 ,重点在于说明事物特征、性能等寓含的科学道理 ,往往通过现象、表现去分析内在原因、道理。2 .把握中心句。把握中…  相似文献   

11.
李晓峰 《西藏教育》2014,(11):31-32
<正>《死海不死》是人教版教材里的一篇经典课文,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执教该课文后,该课文在语文界一石激起千重浪。各方便的争论很多。比关文体的争论,有人认为本文是属于事理说明文,有人认为是事物说明文。笔者认为该课文应该属于事物说明文。第一、从说明文的分类标准来说。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是为读者介绍知识的文体。文学理论把说明文分为两类:即事物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这种分类在人教版教材上已有定论——八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12.
一在第四册的第一单元之中,《死海不死》是一篇通俗而饶有趣味的说明文,它共有八个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明死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并且以生动的例子说明死海的“不死”。此后,第二部分,引用历  相似文献   

13.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与训练(中)王尊政说明文阅读1.说明文的中心。说明文一般有较明显的中心句。但要注意,不要把领起下文的句子当作中心句。如《死海不死》第5段开头是:“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一个领起下文的句子,并不是本段的说明中心,因为本段是引用...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课文《死海不死》,标题的注释为“根据有关材料编写”。据查对,该文是根据顾玉清所写的《死海不死乎?》(载《世界知识》1981年第3期)一文改写的。改后标题,既与原标题有出入,也与本课文内容所不恰。标题《死海不死》是一个主谓短语。“死海”是名词,作短语的主语部分。中心语是。不死”。短语所陈述的是“死海”的“不死”。  相似文献   

15.
1.寻找新的突破口,激活课堂气氛。在教说明文《红高粱》时,我问学生为什么“粱”字的形旁是“米”而不是“木”呢 ?学生在文中寻求答案,有的还不时补充生活中的实例,使本课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顺手。   2.设计新颖的课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死海不死》时,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选择了 10个跟课文重点有关的问题,让同学通过思考,进行回答,并表扬一些答题质量高的同学,只有少数问题老师作了些补充说明。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低估,另一方面采用这种方法,激起了学生自己动脑、自己钻研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死海不死》这是一篇价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文章说古道今,选取生动事例说明了死海的特征及其成因。标题“死海不死”,体现了说明的中心。在说明死海特征——“死”海、死海“不死”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应当是教学的重点。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死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共包括四篇说明文,前两篇介绍地理知识(《向沙漠进军》;和《死海不死》),后两篇介绍建筑物的结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院》).虽然说明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注意了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采用多种说明的方法.因此,在设计课内外练习题时,仍不能忽视这些方面.特别是,《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院》这两篇说明文条理性很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说明事物的结构层次,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对这一单元的练习作如下设计:一、语文知识1.字.课文下面注音、释义的字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应进行以下练习: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篇好的说明文,不仅要注意说明的科学性,能准确地向读者介绍有关知识,而且要注意说明的生动性,使读者饶有兴味地阅读。不少优秀的说明文,还能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说明文《死海不死》就具备以上这几个特点。例如,在介绍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时,课文从揭示“死”与“不死”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概念的涵义入手,除列举了数字、事例加以说明外,还穿插了大段的神话传说,这样,原本并无情节又不动人的科学知识,就可以使读者兴趣盎然,爱不释手。教学本文,就应让学生理解; (一)说明事物,除只抓住其特征外,还应选择吸引读者的“突破口”,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 (二)神话传说,不少都无案可稽,但在说明文中若能运用得当,却有助于科学的说明; (三)运用数字,是说明的常见方法,但运用中,应掌握严密的科学性。以上三点,既是本课文的特色,又是学生应当而且可以理解的说明方法。教学中,当视为重点。二、疑难字词句补说  相似文献   

19.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