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间词话》是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诗歌理论名作,高中诗词阅读鉴赏也常涉及,像"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作者开篇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  相似文献   

2.
于静 《天津教育》2012,(3):50-51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说的是作者为文时,心中是有特定的意境、情景的,作为教育者只有引领学生进入到作者所表达的"境"中,才能亲身感受到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把握好教材是语文教学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人情”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境与情、入境始与亲”的名言。  相似文献   

4.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叶老把"入境"作为深入领会文本要旨,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他所说的"作者胸有境",指创作者总是在观照外部世界时受到触动,然后形诸文字,以飨读者;"入境始与亲",则强调欣赏者要步入作者内心世界,必得先通过语言文字亲近文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融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换言之,只有与文本所描绘的图景、所抒发的情感等融为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5.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德育者的主体个性.  相似文献   

6.
童年的意义在于童心的滋养、童真的呵护、童趣的养成。童年的消逝源于儿童三种存在环境的逐渐破坏:"环境"的不断失衡,"共境"的关系缺损."我境"的无故被扰。保卫童年.教师要成为儿童"环境"中的营造者,"共境"中的互动者和促进者,"我境"中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7.
正教法是辅助教师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发现法等。"意境教学法"作为教法的一种,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时应熟练地掌握其内涵,结合课文实际,准确地运用。一、"意境教学法"的内涵"意境"是意和境的结合,文艺学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指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教育智慧、教学艺术及其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是有着多元空间和层叠涵蕴的理解系统,是文本、作者、编者与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错互动过程,体现了多重性与复杂性。文本解读是有情境性的,在不同时域、不同境况,需要语文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意识参与,并能够在不同角色和意识之间自由切换,或是自由阅读者,或是课程理解者,或是教学设计者,或是互动解读者。语文教师有时要进入“有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充分在场;有时要进入"无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合理隐身;有时又要在“有我”与“无我”、“角色自我”与“学生自我”之间灵活切换。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美的,更感人的却是"美中之真":一是作者的感情之真;一是作者的造境之真。造境之真合乎自然亦合乎理想,"真"的本质是自由,此等自由之境界就是美的境界。"美"是"真"的显现。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人和文化的关系,德国人类学家修普勒斯纳做了这样的阐释:人天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始终生活在某种文化之中,其行为必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阅读要还原作者原意。他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作为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作者,其思  相似文献   

11.
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多数从教者所认可,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被课文所打动,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运用情感教学,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本人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地理三境     
韩若男 《地理教育》2014,(11):54-54
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经将古今成大事者必备条国件总结为人生三境:第一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明志;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坚守;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顿悟。高中地理学习与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初入富有魅力的地理世界到学问由浅入深,最终取得成就,也要经历三重境界。第一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3.
一、关注细节,引领入境,引起情感共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与亲。"意思是说,作者在写文章时,头脑中有一定的情境或画面,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只有进入作者描述的这个情境或画面,才能把文章读懂。  相似文献   

14.
"意境"和"境界"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两者没有实质性差别。他的意境说始则受叔本华哲学影响,后有怀疑,故其内涵有变化。其中王氏提出的"无我之境",从意境的整体性、创作过程以及以往词作实践来看,实际是不存在的。王氏自己曾两度扬弃"无我之境"的旧说,值得人们体会和深察。  相似文献   

15.
意境说的重点,在于强调"境",强调对于客观事物的再现.意境说所要求的"余味"、"言外之意",不是作者有意的寄托、含蓄,而只是因写"境"真切而让读者流连忘返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词境指词之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成的境界。优秀的词境更像词人画的一幅画,或者搭建的一个舞台。当读者品味词句时,会不由自主地徜徉其间,从而获得人在画中游,身为剧中人的审美享受,因此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以此为标准,将辛弃疾尊为两宋词人之翘楚,称"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人间词话》)。而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18.
<正>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审美范畴之一。“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意境”多有阐述;《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探寻王昌龄提出的"诗歌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并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歌作品中的物、情、意,以深度解读文本、对话作者。  相似文献   

20.
"东篱"词境体现的是生命的意义。作为"东篱"词境的创始者陶渊明来说,他所展现的是一种诗意:人生洒脱的诗意。陶渊明以超然的生命态度来体认生活、感悟生命,实现生命。作为"东篱"词境的继承者李清照来说,她所展现的是一种词境:人生愁苦的词境。李清照以惑然的生命认知去体察生活、把握生命。作为"东篱"词境的发展者马致远来说,他所呈现的是一种曲界:人生狂放的曲界。马致远以已然的生命把握清楚地表现生活,将社会的创伤予以扩大化,从而达到批判生活、批判社会的目的。马致远将"东篱"词境在全方位上予以发展:从对个人生命的把握到对社会生活的把握,从小我进至大我。"东篱"词境得以提升,谱写出"东篱"词境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