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臻  李方海 《职业圈》2007,(3X):26-27
道德修养、忠恕之道、人文精神是儒学的道德修养的精髓,精神迷失、道德失范、常德缺位是当代人的道德迷惘的现象.媒体应该结合当代时代特征,借鉴儒学的道德精髓,承担传统道德教育的责任,发挥道德展现平台、道德讨论场所、舆论监督阵地、道德文化园地等作用,推进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08,(3):26-26
侯忠海、戴茂堂在《江汉论坛》2007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西道德责任观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道德责任从何而来的问题上,西方伦理学把责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人民网总裁何加正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与众多网友就媒体的责任和从业的道德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坦诚的交流。何加正回答了网友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其中不乏敏感话题。问,话锋敏锐;答,感悟良多。在此基础上,本刊记对何加正就“人民网的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如何组织叫得响的栏目”及“作为领军人物如何适应新时代”和“在内部实施改革”等一些新话题进行了追访。编认为是一篇访谈出来的、充满了细节的“总编手记”。现其要,刊登于此,以飨读。  相似文献   

4.
韩国古代文学以汉诗创作为主流。根据确凿的史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主要是儒、佛)最晚从秦汉时代就已传入韩国,并产生广泛影响。本文从思想文化对文学影响之角度,征引大量文史史料,动态描述了儒学在东传过程中对韩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诗创作及其诗学观念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儒学的地位及儒学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是包含着中国人生命气质的一种世界性文化资源。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料的实质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背景中突显出来的 ,所以儒学研究也应该走出中国 ,走向东方 ,走到世界的大文化氛围之中。要面向全人类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打破自我中心的心态 ,要重视与其他文明系统的交流和对话。当今 ,儒学研究的发展 ,儒学的生命力在于普及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西方"普遍主义"(Universalism)者所宣扬的价值观与"普遍价值"(universal value)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各民族文化都含有"普遍价值"的因素。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宽容的态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不同文化间的"普遍价值",如儒家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克己复礼",都具有"普遍价值"的意义。因此,海外学者已注意到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寻求"普遍价值"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与突发事件中的媒体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事件,造成包括凶手在内的33名学生死亡,此事一时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虽然这起枪击案的凶手赵承熙是韩裔,但是他8岁就移居美国并在美国长大,显然美国的文化对他的影响很大。此外,校园预警机制缺乏等是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玉茗 《职业圈》2013,(10):34-37
“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要有作为、依法办事,企业本身也要有良心,守道德。”李克强在一次会议上谈及了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企业责任。他强调,企业强化责任必须要有道德基础,“这个道德源自于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关于企业的“道德坚守”,李克强说:“还是我讲的,要做到对市场无欺,对良心无悔。”  相似文献   

9.
习武之人都知道"抱拳礼"的外在要求,但并不是所有习武之人都能知道"抱拳礼"的内在精神内涵,而且极少有人从儒学文化层面上对武术"抱拳礼"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的整体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来分析探讨"抱拳礼"的儒学内涵,旨在提高人们的武术礼仪修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现代"与"后现代",对近十年来的思考发展做一省察。首先,针对的是一九九四以前的一些思想生命史的回顾,而归结于《麦迪逊手记——后新儒学的怀想》。之后,对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的对比区分,提出梗概。再者,随着世代的变迁,后现代的存在处境与现代及前现代并不相同,连带地,后新儒学有着新的转折、回返、承继、批判与发展。相对而言,这是由"以心控身"转而"身心一如","内圣外王"转而"外王内圣"的发展。凡此种种,又紧密关联到"存有的连续观"与"存有的断裂观"的对比。在这样的张力中,有一可能的新视点,对于存有论、知识论、实践哲学诸层面展开新的论述,进而有助于人类文明多元互动与交谈之可能。  相似文献   

11.
道德文化的生成与异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反思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实际上同时是一种道德异化传统.在中国道德文化一些关键性思想意识的生成机制中,就原生性地含有异化的成分"殷鉴"意识所表征的道德专利和垄断"革命";"有德"与"有位"依存论所折射出的道德文化主体不能独立自主,以及最终演化为边缘化传统;诸子百家对人心险恶的历史警惕,以及道家文化对伪劣道德的激烈批判,却被精神的逍遥之游所消解;在道德修养的范式设计上,道家的"两行"诡论与儒家的危苦磨难,表现出反塑造和过度塑造的倾向;凡此,都需要我们以反思的态度重新辨识清理.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1,(6):171-171
郑兴刚、葛亚坤在2011年第1期《天府新论》撰文指出,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许多媒体也“与时俱进”,将经济利益视为媒体经营的不二法则,甚至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而对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则漠然处之.“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使媒体成为了低俗价值观放大的公共空间。这种做法,有违媒体的职业操守和起码的道德底线。”一些媒体人见利忘义.以至于关丑不分、良莠不辨,甚至以丑恶为美好,  相似文献   

13.
自1711年卫方济(弗朗索瓦·诺埃尔Fran(c)ois No(e)l)关于孔子和儒学的第一本书出版,直到现在,在对中国哲学中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翻译及见解方面,存在着或褒或贬多方面的观点.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勾勒出一条孔子和儒学在波希米亚和斯洛伐克接受的简短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4.
儒学由民间学说上升为官方意识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医药民俗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思想观念上,人们认为能医懂药之士,方可忠孝两全;在医疗实践上,“蒙帕诊脉”、“牵线诊脉”以及尝药、尝粪、舔痔吮痈、割股疗亲等,逐渐演变为医药陋俗。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学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对西方现代文化提出了颇为严厉的批评,表现出了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基本背景、力图成就一个更为合理的现代性的理论意向。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理论意旨,是力图对反于相对主义、平面化和碎片化,以深度整合的方式将作为人类文化之基本形态的宗教、哲学、科学乃至艺术在精神归趋上统贯为一,使之收归于“仁心”。就处理宗教、哲学与科学之整体关系的基本取向而言,后现代主义与新儒家可以说是代表了面对一个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所可能有的两种正反相对的基本选择。如何在这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一条“从容中道”,以寻求人类更健康、合理的存在方式,值得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6.
王新业 《职业圈》2012,(31):24-25
“道德”可谓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热门之一。实际上,对于所有的企业而言。如何理解商业中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特别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牟宗三先生以理论系统之建构为标准,将儒学区分为先秦儒学、宋明新儒学以及当代的新儒学。当代新儒家则以三统之建构为主,此即道统、政统及学统,尤其是开出知性主体及民主建国更为重心所在。当牟先生过世之后,新儒学已迈入后儒学的时代。后儒学重点并不在对儒学本身系统的重构,而是以儒学的角度响应时代的问题以充分展现儒学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拜科学技术进步之赐,人类文明已有异质性、跳跃性发展。新时代的文明已不再只是量的差别而在根本性质上便已不同。此中,全球化趋势及其衍生的问题将是后儒学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所在。无论是环境生态、文化冲突、贸易平衡以至于国际关系,无一不是在全球化的场景中展开。因此,后儒学首先便要以全球化趋势及其问题为核心,由是而逐步建构一相应的理论系统,完整掌握21世纪的发展,同时也在这样的发展中恢复儒学的实践力与时代性。此中,我们遭遇到的主要问题,便是跨领域整合的能力如何建立。儒学研究者往往限在人文学科,尤其文史哲的领域,如何能有效使儒学亦进入其它社会及自然科学而产生整合效果,应当是后儒学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8.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文化理性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文化道德活力的长期作用。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必然担负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当代中国经济能否展现活力也取决于儒学能否与现代精神融合。该研究试图阐明:现代中国的种种迹象表明,儒家哲学具有高度适应力和灵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便是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个性发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职业圈》2010,(10):37-38
张近东:弘扬商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建设现代商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迫在屑睫。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萤事长张近东针对目前国内企业经营道德责任存在的问题,提出弘扬商业文化,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总编手记》栏目开办三年来,约请了一批在对外传播领域较有成就的总编(社长)或对外媒体的领军人物,就曾经的事和问题。谈经验。谈感受。并对其提供的经验作了有理性的探讨。这些触角敏锐的文章.不仅反映总编社长所在媒体的特点,也说明了其所在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注重故事性和个案分析,其中既有“我是如何当社长或总编的”。也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外宣领域工作的思考。不只是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堆积。而且对所在领域的前沿动态作了前瞻性分析。《外文图书出版向对象国“靠岸”》、《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把握舆论导向的点滴感受》、《刚柔并济胡舒立》、《肩负着唤醒社会良知的责任——〈陈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韩松访谈录》等一大批刊登在《总编手记》栏目中的文章备受读者好评。在网络上掀起一阵转载的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