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早年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即开始写作新诗并大力倡导和推动我国新诗歌运动。他同朱自清、刘延陵、俞平伯等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曾出版了他与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郑振铎、郭绍虞、徐玉诺的新诗合辑《雪朝》(内收叶圣陶新诗15首),显示了文学研究会在新诗创作上的业绩。叶圣陶对旧体诗词十分喜爱,他从读书、作诗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可以说他的一生同诗词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08年,14岁的叶圣陶在苏州草桥中学读二  相似文献   

2.
茅盾一生的诗词创作,从1927年8月所写新诗《我们在月光底下缓步》、《留别云妹》,到1980年11月逝世前不久为友人题诗《赠丁景唐》、《怀老舍——为絜青夫人作》,在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岁月里,共留下了150余首诗词。这些诗词作为茅盾整个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就其创作数量,还是思想艺术成就,均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我们认为,在茅盾一生的诗词创作中,尤以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两个时期的作品更为值得研究。本文限于题意要求,集中论述对于茅盾抗战诗词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3.
茅盾先生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讲话中说:“柳亚子的诗词反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长时期的历史——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如果称之为史诗,我以为是名符其实的”。总观柳亚子先生的诗词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九○三——一九一八)。这个时期的亚子先生是以民主主义革命战士的姿态驰骋战场的。他决心为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4.
杨朔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七年了,但是,他的作品仍然活在人民中间.他以三十多年竭精殚智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页.终其一生,杨朔先后发表了散文二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篇,中篇小说五篇,长篇小说两篇。此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旧体诗词和两首新诗.这些作品,从某些角度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历程,也显示出杨朔同志在文学创作上的探索和追求。本文打算从纵的方向上探讨杨朔文学创作的发展脉络。并试图对其中的某些经验教训进行粗浅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秦中吟(原名秦克温),他既是一位新诗诗人,又是一位旧体诗诗人。自五十年代以来,他先后在全国各有关报刊上发表了五百余首新诗,二百多首古体诗词以及大量评论文章。有十余篇(首)作品获奖,并被选  相似文献   

6.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人豪放派的代表,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对人生始终抱有乐观、包容、豁达的态度。在徐州任职期间,他留下的不仅是令后人称叹的政绩,还创作了150余首诗词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对苏轼徐州诗词的鉴赏、研究,进一步探寻他诗词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在徐州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是朱光潜先生总结诗词创作和欣赏规律的一篇诗评。关于白居易,朱光潜先生评价的是他的《忆江南》的前二首。这里将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词全部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论意境     
<正> 一、意境的孕育时期与概念内涵意境(亦称境界)是开展诗词评论重要纲领和美学原则之一,蕴义精深,涉及知识丰赡,概括言之有二:(一)意境在诗词创作中居有重要位置。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就以有境界而“独绝。”可以说,诗词若乏意境,如人之丧目睛,顿失精神。王国维论姜夔词,说他  相似文献   

9.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生于北京。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他的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诗歌艺术形象特征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悠长的诗史中,创造优美的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大传统.我国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不朽诗篇.二十世纪初,由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输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动荡和变革.继后,受到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暴风骤雨式的革命运动随之酝酿到来.因此而引起的激昂的思想情感,用我国旧体诗词的形式决然无法表现,于是产生了中国新诗.最早尝试新诗创作的是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的胡适、刘半农和沈尹默,史称初期新诗创作“三巨头”.初期新诗创作努力摆脱旧体诗词格律形式的束缚,将崭新的内容充入韵  相似文献   

11.
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属于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却留下了较多的遗憾。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到去世前几十年时间内只创作了3部剧本,且质量不高。本文对建国后曹禺戏剧创作的困惑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贬居黄州,给我们留下了标志着他文艺创作高峰时期的不少名篇,《浣溪沙·游兰溪清泉寺》就是其中之一。先著《词洁》卷一评价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觉不凡。”无怪乎后人选编他的诗词文赋集时,几乎部把这首“不凡”之词收入集中。然而,研究东坡这首词时,许多人竟遇到了一个兰溪究竟在何处的问题。东坡在词的序言中说:“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由于年长月久,寺无遗踪,无从  相似文献   

13.
陆游这位南宋时期的爱国主义文学家,一生主张抗击侵略,维护民族统一,爱国主义思想在他的言行里一直是贯穿始终,他给后人留下了九千多首诗,一百四十多首词,不仅是一位历史上卓著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词人。就是在骈文,散文和史学著作方面也有卓著的成就,因为在他的诗篇里爱国主义思想一直都是占主基调,所以前人对此多有论述。本文则偏重于他的关于爱情方面的诗词。  相似文献   

14.
鲁迅传世的诗作为数不多,新、旧诗加在一起,还不到80首。其中绝大多数是旧体诗。没有“争议”的新诗,除未单独发表过的《而已集·题词》之外,只有1918—1919年间问世的《梦》等6首作品。这6首新诗虽然篇幅短小,用语平朴,但在发表之初及其后的几十年中,反响却是相当大的。这些诗作为文学革命初期幼稚的新文学、新诗坛带来了新异的色彩,也带来了新的理论实践课题、新的希望与新的困惑。这6首新诗所创造的那种既浅近又深刻,既熟悉又不太容易真正读懂的诗歌文学语言,确实产生了一种新异的美学“震慑”。因此,要深入认识鲁迅新诗创作的“发端”,准确“评估”鲁迅新诗作品的  相似文献   

15.
<正>推荐理由宗白华先生作为一代美学宗师,和凡人俗世眼中的学者标准似乎相去甚远,非著作等身之人,可是每每读他的《美学散步》,总不由得击节赞叹:既源生于传统文化,又汲取了西方美学的精髓,艺术的灵性和诗情洋溢在书中的每个角落。2017年是宗白华先生诞辰120周年(1897—1986),特推荐先生的经典之作,以臻纪念。宗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共写过30多篇美学论文,《美学散步》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也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这些文章是宗先生在不同时期对美学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由我校中华词学研究室顾问、陕西龙园餐饮娱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子先生独力创作的《子诗词》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诗词集分为诗部、词部、新诗上、中、下三卷。共收作品179首,附录有师友赠和诗词。该书格律诗词合谱适律。殊为难得,新诗热情洋溢、激情澎湃。月人高级编辑序论其表现手法为“铺叙重于勾勒,抒情重于议论”,艺术风格为“委婉重予豪放,轻松重于凝练”;  相似文献   

17.
巴人诗歌论     
作为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的巴人,他还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早在二十年代初期,他就以新诗创作的实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青年诗人之一,并由此而开始了他一生漫长曲折的文学生涯。在这思绪纷然的青年早期和文学意识觉醒的初期。他写过许多抒情诗、散文诗、叙事诗,稍后还写过巨篇史诗,共留下八十余首长短诗篇。但由于巴人后来转向小说、杂文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所产生的影响方面都远远超过他的早期诗作,加以岁月之尘的湮没,他的诗歌创作已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8.
方东美是当代著名的儒学大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为世人留下了近千首诗词作品。文章通过对方东美诗词作品的梳理,考察了方东美的生命思想历程;结合他的具体诗词作品,透过方东美的哲学思想,察看方东美诗在"表现"的诗学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刘征的诗歌创作,从十五岁时习作旧体诗词入手,到弱冠之年进入北京大学义无反顾地执著地写新诗,再到五十岁过后锐意从事诗词创作,前后近四十年。 诗词──新诗──诗词,把刘征的诗歌创作道路,乃至人生道路划成了三段。刘征始于诗词创作又复归于诗词创作,是“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属浪子回头式的,抑或是带着新的人生感悟和艺术感悟,对中国诗歌大厦,特别是传统诗歌部分进行新的营建,属于开拓式、创建式的呢? 类似刘征这种以新诗人之身转而写旧诗的现象,很引起一些人的兴趣。邓云老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过,“三十年代的年青诗人,今日健在者,全部都已是自然老叟,而有不少位诗兴犹浓,老而弥健,不写新诗,白话诗,却写律诗、绝句。这是值得文字理论家研究的问题。”刘征虽不属三十年代的新诗人,但是他诗歌创作的取向和这班老诗人别无二致。从刘征诗歌创作取向的变化中,探讨新旧两种诗体的得失,兼及相互消长兴替的规律,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20.
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时,我亲耳听到日中友好汉诗协会的事务局长棚桥篁峰致词说:“不懂汉诗,就不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就必须精通汉诗。”日本汉学家石川忠久教授也曾说过:“汉诗是高级艺术,无疑是世界上最灿烂、最富有内涵的诗歌。”外国人对中国诗歌竟有如此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又如何看待这一大批珍贵遗产呢?五四时期提倡白话诗,排斥旧体诗词(昔说古体诗词,今说中华诗词);解放以后,更有甚者,数十年来,几乎是新诗一统天下。虽然旧体诗词长期被冷遇,但终究未被打倒,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近年来,一统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