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拟题十艺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出了考场以后的一些感受:某些数学题不难,考得很基础,而且平时这种类型的题做得很多了,这些题目应该不会丢分,但一看答案却错了,学生把问题归结为马虎了,或一时紧张疏忽了,属于会而没得分,即非智力因素丢分;也有某些题目,平常经常见到,但试卷题  相似文献   

2.
<正>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发现学生平时听课效果很好,但考试时成绩较差,老师批改完作业或试卷后,让学生订正,学生又会完全正确解答出来,问为什么,原因是没仔细分析题目,没想到这点。老师常常把这种情况归结为"粗心""不仔细",认为下次就好,但他下次仍然错。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为什么?根本原因是学生不会完整地分析题目,即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题目习惯,缺乏与物理文本交流的习惯,缺乏阅读分析能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不提高,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转化思想”在数学的应用及教学中通过举例作个简单归纳.一、生疏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数学题目成千上万,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掌握它们的解法,就拥有了会解大量数学题的能力.考试中会遇到生题,碰到生题就要生题转化为熟题.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生题转化为熟题的过程,要相信生题只是瞬时陌生,只是你平时曾经做过的某个题目变化来的,只是把某些知识的重新组合,题目的某些方面过去肯定见过面,要  相似文献   

4.
在中考中常出现一道题有多个答案的情况,学生经常会因审题不够仔细、考虑不够周全而丢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对一题多答案题型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严谨学习习惯.以下是2008年中考中出现的部分这类习题供教师学生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在作业批改时,总是听到老师说,哎,这么简单的应用题题目又做错了,真是太粗心了。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应该的错误呢?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草草把题目做完了;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  相似文献   

6.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因为诸多原因教师经常会把错误的问题(题目)布置给学生做作业、考试或课堂练习,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无法解决,教者往往一句话“此题错了,不要再做”作罢.一次偶然的机会给了我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上课的时候感觉什么都会,但在独立做题或者考试时才发现很多题目都不会,特别是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很困难,甚至连会做的题目也会出现错误。经常在试卷发下来后后悔怎么这道错了,那道又错了。一些学生考试考砸后反思时,总把考不好的原因归结为粗心,其实还是因为审题时没有抓住关键词或关键步骤。那么怎么练习数学审题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8.
有些数学教师经常感叹学生太粗心,如:某某学生做错或不会做的题目,只要教师一读题。他马上恍然大悟,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点是缺少理解题意的科学方法。有时表面上看学生好像读懂了题目,但读懂题目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了题意。我认为,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题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正确解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坚持让“说”走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每次语文考试都会有令人恼火的事情发生——不是不会,而是没想到、没看清。下次一定注意!平时还有机会,但是高考中考却一年一次。所以,在大家上考场之前,要克服以下常犯的几个毛病。1.“瞻前顾后”。有些同学在考试中不能够专心于一个题目,做着近义词辨析题,却想着字形题甚至语音题的答案是否正确;还不时地看几眼成语题甚至病句题,这不但会分散你的精力甚至会诱发心理紧张。2.“熟视无睹”。语文考试中因审读题目错误而造成丢分是常有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思维的转换也是非常重要的。有过这种感受吗:连续两三个选出“不恰当的一项”,很…  相似文献   

10.
刘新波 《考试周刊》2009,(37):80-81
“唉,选正确的我却选错误的!”“我没看见标注停顿的那道题!”“这道题我本来会做的,没注意到里面的隐含条件。”“时间不够用,否则,我会把会做的做完!”“背诵课文我本来记得的.可偏偏忘记了!”……分析这些话可以得出,学生实际上把原因归结为马虎、粗心等非智力因素。但是,为什么马虎、粗心经常甚至每次都出现呢?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些题目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吗?"我们也经常发现,在刚学过简便计算后或题目中有明确的简便计算要求时,学生会去想简便方法。但在平时学习中,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或者没有教师的提醒,学生不会主动用简便方法完成题目。  相似文献   

12.
庞雅兰 《广西教育》2008,(19):73-73
在平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和答卷时,部分学生往往在一些需要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解决的问题中丢分。对此,教师常会抱怨学生太笨,碰到稍微变形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学生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教学工作的欠缺,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注重提高学生的顺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目的要求出发,把若干个题目写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大题,我们把这种题称为题组。题组有如下几点作用; 一、从较简单问题出发,逐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推广、应用某些题组有基本形式:命题——应用——推广。解这种类型的题组象是数学研究的缩影。学生通过此种类型题目的练习,对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学生经常会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好”的解题现象,这让很多学生感到懊恼和遗憾,也使教师觉得有些无奈和不解。因为题目涉及到的知识和方法平时都讲解过,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答过程都很清晰,可最后还是解错了。为什么会做的题却错了呢?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解题过程中,如果有一两个细节问题没处理好,往往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细节问题不解决,往往会导致整个题目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林健 《广西教育》2012,(36):32-33
一、命题特点分析今年全国卷的高考语文试题依旧属于“稳妥型”:基础知识布点全面、出题标准,和我们平时的月考题目非常接近,但题目陷阱不少,不细心的话往往会丢分。阅读题中科技文阅读相对降低了难度,虽然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文献、诗句,在人物的资料表述间不停地转换,但只要静下心来,理清头绪,题目并不难作答。文言文阅读难度也不大。往年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主要有两种题材,一种是人物传记,一种是散文小品文,前者相对容易,只要抓住时间这根主线,将人物的主要事迹理清楚,问题就迎刃而解。最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考的都是人物传记,但考生的文言文翻译得分较低,这和考生平时阅读量和训练量少,并有畏难情绪有关。  相似文献   

16.
祁玉英 《考试周刊》2014,(81):59-59
<正>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一道题都讲了多少遍了,学生还是出错;有些学生课堂上都听得懂,可一到做题时就不会了;有些学生学得很死,题目条件稍一变形就不会了。这种"懂而不会"的现象在数学学习中不少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的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使学生变得被动、缺少自信,慢慢窒  相似文献   

17.
1熟题效应问题的提出作业或考试之后经常会发生出人意料的结果,那些被认为很有把握的熟题经常会出错,有时得分率很低,有人把这种失误归结为不细心、马虎、太紧张等,其实这并非由于这些原因而表现出来的偶然现象,而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熟题效应在暗中支配,给学生带来的负  相似文献   

18.
分类讨论是很重要的一个数学思想,在数学题中经常出现,也是满分率比较低的一种题.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犯错误,小题经常忘记分类讨论,大题经常讨论不全,讨论全了结果还不一定对.所以,这种题很容易不小心丢分.分类讨论在数学题中经常出现,也是满分率比较低的一种题,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犯错误,小题经常忘记分类讨论,大题经常讨论不:全,讨论全了结果还不一定对.所以,这种题很容易不小心丢分.跟老师和学生们交流之后发现,就算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在这种题上都会多多少少的出现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以下几个好习惯.  相似文献   

19.
翻阅学生的期末测评卷子,我们经常发现好多学生的做题方法是对的,可惜把数字抄错了,这反映出学生的读题能力真的需要提高。平时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学生有时会听不明白老师说什么,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不明白意思,题目要求打"√"却总是把得数算出来或打圈圈……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常把数学书当作习题集,忽视对教材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阅读文本,只应是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很多考生在参加完中考英语考试后,就一直抱怨英语的阅读理解题分值太大,内容太难,试卷的分数都丢在这一道题了.阅读理解题其实并不难,我们之所以会丢分,主要还是没弄清楚中考阅读题的主要类型和答题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