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证人作证是证明诉讼中待证事实的重要途径,建立证人宣誓制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以确保司法程序的效率和公正。但我国法律对此尚无明文规定,因而有等于立法的尽快完善。  相似文献   

2.
证人证言制度对规范民事诉讼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实践的深入,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在审判实践中,克服这些不足和缺点,进一步完善证人证言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都在司法制度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证据制度改革又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论述了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证据制度改革的现状,并且试从举证、质证、认证以及在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证人作证和法官是否中立等问题出发,联系理论和实践,浅议我国民事证据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诉讼中的证据制度,是从西周开始逐步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而自成一体。其证据的种类主要包括口巫、证人证言、物证收证、勘验等,从这些证据的产生,发展及完善中,展现了中华法系证据制度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证人制度的完善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迫切要求和必然结果。由于立法和司法上的原因,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拒不作证或拒不出庭、证人作伪证及证人证言的反复等现象普遍存在。本分析目前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借鉴外国立法例,提出完善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建议,包括建立证人适格制度、增设拒绝作证以规定、明确证人拒不作证的法律责任、增设证人宣誓制度、重视对证人的权益保障等。  相似文献   

6.
证人证言是一项重要的证据。而我国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还不规范,也不够完善,甚至有些还是相互矛盾,而且对证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因此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不便,不利于法律公平公正的实现,因此,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非常必要,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的法定义务;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措施及证人出庭作证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7.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这是自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以来,第二次对刑事诉讼法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修改。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内容涉及大量有关证据制度的条文,特别对非法证据排除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予以明确规定。现围绕修正案主要集中讨论证据制度方面的问题,在肯定其保障人权和完善法治方面的重大进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探讨和寻求完善的方法和途径。第一部分介绍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论述其进步性及局限性;第二部分论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尤其是围绕其与两个证据规定之间的关系论述非法证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非法证据的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两种理论的对比以及非法证据在量刑程序中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我国证人出庭问题的法理基础、证人出庭难的问题与危害,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民事诉讼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可见,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任何案件的审判都必须以证据审查为基础。近年来,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对民事证人制度不够重视,致使民事案件审理实践中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作伪证以及证言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准确评判当前我国民事证人制度的现状与缺陷,构建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事证人制度体系很有必要,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善意取得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善意取得制度的来源及其发展、中国民事立法中“善意取得”的发展状况及不足,以及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善意取得制度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建立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发展经济、完善立法之必须,并从立法指导思想、立法体例、立法原则以及具体构成要件、制度应有之效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0.
证人作证是证明诉讼中待证事实的重要途径 ,建立证人宣誓制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以确保司法程序的效率和公正。但我国法律对此尚无明文规定 ,因而有待于立法的尽快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证人拒不作证,拒不出庭作证现象广泛存在,以及证人作伪证、证言内容失实等问题频繁发生。这些问题的形式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提出完善我国证人制度的若干构想,包括完善我国诉讼中证人资格问题、明确证人出庭范围、有效的证人出庭作证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12.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保障制度较以往有较大进步,但在保障主体、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此,保障主体的构建不宜采用按诉讼阶段隔离式的保护方式;保障范围需针对对象范围、案件范围和客体范围三个方面完善;而保障方式则应从对证人人身和住宅采取什么样的专门保护措施,“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的具体内容,以及证人保护与被告人质证权的协调这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证人的主要义务是出庭作证和如实陈述,本拟就证人的范围,证人资格,证人的义务进行探讨,重点分析证人不出庭的成因及对策,并对我国诉讼立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以求对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和实现司法公正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确立了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强制作证、拒绝作证的处罚、证人补助(偿)制度,完善了证人保护制度.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立法指导思想的顾此失彼,司法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在认识上的偏颇,以及配套制度的缺失,可能让缺乏系统化和科学性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无法发挥效用,其立法意旨难以实现.在《修正案》的实践中,我国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环境,让证人真正出现在法庭上,让证人的当庭作证不再变成“审判秀”,而能对控诉、辩护和裁判都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行政听证参加人的选任规则对于确保听证的公正性有着很大的作用。全文分析了行政听证参加人的概念、行政听证参加人类型和我国当下行政听证参加人选任程序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听证参加人选任规则的构建作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影响证人证言可靠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案件的审查都必须以证据审查为基础,而作为证据的一种——证人证言就更值得仔细研究。通过分析影响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因素,不仅可以看出程序是否公正,而且也是保证实体公正的必要前提,这一过程是否健全与完善,直接决定着实体法的实际判决。完善证据规则及其相关规则,树立证据必须具有可采性的观念,这是确保证明真实与正当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证人出庭制度似乎变成了证人不出庭制度:被告人认罪的案件实行简化审理,证人很少出庭;即使在普通程序中,法律也不要求所有证人一律出庭。对于仅剩的需要证人出庭的案件,却存在着无法强制证人作证的问题:由于律师无法对尚不存在的证人证言提出异议,启动法院强制证人出庭的权力变得不切实际;而特定近亲属享有免于出庭作证的特权,法院无法强制其出庭。需要肯定证人出庭制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机制改革,赋予被告人审前充分的质证机会、扩大适用认罪案件程序、将证言分为尚未取得和已经取得两种情形以及将特定近亲属的免于出庭作证特权改为拒绝作证特权。  相似文献   

18.
腐败犯罪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为了有效打击腐败犯罪,第五十八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国已于2005年批准并签署了该公约。其第37条确立的"与执法机关的合作"是一个亮点,有利于积极侦破和追诉腐败犯罪,但我国相关立法较为滞后,因而如何正确理解和有效落实该公约有关规定,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