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之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实效。鉴于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探索和享受,形成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少先队活动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活动中通过认识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活动体验和道德认知实践,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3.
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应成为道德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认识应该在其自身活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应该以自我的道德觉醒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视角中,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彰显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实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右。  相似文献   

5.
吴敏 《湖南教育》2021,(1):56-57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基础性课程,是课堂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主阵地“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本理念。道德和法律渗透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法治观念的确立,均有赖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感知如何构建课堂与生活之间的顺畅连接。  相似文献   

6.
印军 《辅导员》2013,(22):16-17
<正>幸福,是人身处于美好生活之中并伴有积极情感体验的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积极体验就是一种幸福感,是人与生活的一种极致融洽。教师的幸福感同样取决于他对教育生活的体验,如果这种生活体验带给他一种心理满足,带给他一种成就感,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幸福,他会把这种幸福感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孩子也就会一并幸福且快乐着。  相似文献   

7.
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道德体验是学校道德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体验具有亲历性、反思性、整合性和不可传授性的特点。关注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寻求支持道德学习的条件。生活中处处有体验,但不是有生活就有体验,回归生活世界,开发体验式道德学习资源,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所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一是把握“物镜”生活,使学生体验到道德就在身边;二是创设“情境”生活,在情感体验中丰富道德智慧;三是开发“意境”生活,让学生在艺术生活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克服制约因素,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大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相似文献   

9.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0.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只有回归生活的数学教育才会更有生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孩子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数学走进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生命在与世界、与他人的交融、对话中赖以成长的内在精神支柱,是与“生活”、“心灵”、“体验”、“自我”等词语密切相连的。然而,反观我们的德育现状,却不得不让人为之忧心:生活积淀的缺欠,心灵疆域的迷失,使得德育离生活越来越远,离体验越来越远,离自我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3.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14.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感情;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新课程品德课要求教师走品德课生活化的新路,将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重归生活。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图文载体,再现生活《品德与生活》教材插图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  相似文献   

15.
品德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孩子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生活的观察者、体验者、探究者。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孩子观察、体验和探究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该文作者及时盘活孩子的生活资源,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植入安全幸福的生活元素,因而也达到了让品德课堂真正与生活同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学生应该回归生活,因为社会的生活是教育内容的源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情感体验来源于生活,诗歌的内容、情感也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写照和反映。本文从对话钓鱼岛事件、汶川地震、性观念三个方面来探究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的道德情感教育,让学生用情去悟理,用亲身实践去丰富自己的体验,在体验中实现了学生道德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17.
谈道德教育与幸福人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幸福感来自精神的愉悦与提升。脱离人本身的发展需要、与生活相割裂的道德教育是背离幸福人生的。良好的道德教育应该不断促进人的品格完善,帮助学生以自身生活为基础,直面道德问题,从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自我超越的乐趣,成为有能力过幸福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18.
徐勤玲 《家长》2009,(4):30-31
如何利用好闲暇时光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当孩子处于闲暇状态,自由自在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兴趣和内在的天赋才能逐渐显露出来,从而发现真正的自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内心充溢着幸福愉悦的感觉,自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快乐的孩子总是健康、好学的孩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合理充分地利用闲暇时光,使闲暇时光丰富多彩有意义,让孩子尽情享受闲暇生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学会求知,学会发现,学会做人,从而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多种能力,既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