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书包     
我小时侯,家里很穷。父亲长年多病,我们兄妹三人都在念书,一家五口人全靠母亲一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常常是口粮分了还不到半个月,家里米缸就底朝天了。父亲一咬牙,让我回家帮衬家里的活计,可母亲却坚持让我念书。她劝父亲说:“别光指望娃儿拾那点柴烧顿饭,他日后兴许还能为国家添把柴呢。”那一晚,我在被窝里流了泪。  相似文献   

2.
舍弃     
我和哥哥是双胞胎,可从记事起,我和哥哥都觉得,我们长得一点都不像。家里除了我和哥哥,还有妹妹。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零食是我们三兄妹都不敢奢望的。一次,母亲去给一户新结婚的人家帮忙,人家给了她两块喜糖。母亲给了妹妹一块。剩下的一块,母亲看看我,又看看哥哥,说:“就一块了,你们抓阄,谁抓到了给谁。”母亲说完,就找来两张纸条,分别写上了“吃”和“不许生气”,放到家里那个瓷罐子里,盖上盖,晃了晃,将盖打开。我抢先抓起了一个纸条,迫不及待地打开,一下就泄气了,纸条上写着“不许生气”。初中毕业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我是从山沟里走出来人,从小没了父亲,是当小学教师的母亲把我们兄妹五个抚养成人。一贫如洗的家境,使我养成了自尊自立自强的品格。初中毕业,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考入了大连师范学校。1993年,又考入师范大专班。毕业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5年我来到了桃源小学。  相似文献   

4.
舍弃     
《好同学》2005,(2)
我和哥哥是双胞胎,可从记事起,我和哥哥都觉得,我们长得一点都不像。 家里除了我和哥哥,还有妹妹,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零食是我们三兄妹都不敢奢望的。  相似文献   

5.
血饺     
小时候,家里穷,吃饭都成问题。家乡的人世世代代只知道在那几亩地里挖“金子”。那时,就是过年也难得吃上一顿饺子。但那一次我吃了,而且吃得……我们兄妹二人,由于家里穷,“上学”两个字对妹妹来说很遥远,连想都不敢想,家里只能勉强供得起我一个人的读书费用。可是,祸不单行,母亲在我12岁时去世了。父亲一夜之间老了许多,以后更是披星戴月地在地里找“救命钱”。  相似文献   

6.
小的时候家里穷,我们几兄妹见了别人买新鞋子,就闹着也要买。于是母亲一分一分地把钱攒着,等攒足了钱就给我们买新鞋子,她自己却老是穿着那双又破又旧的黄跑鞋。我读初中后,父亲种的十多亩柑橘挂果了,家里的收入也逐渐多起来,但母亲仍然穿着那双已缝补得像马蜂窝一样的黄跑鞋。母亲笑着说,鞋子穿久了,就有了感情,舍不得扔。不过,她仍然不间断地帮我们买新鞋子。上周三逢赶场天,母亲走了二十里山路来学校看我。那天我们正在上体育课。母亲背着一个编织袋,大老远地看见我就喊“:霞妹崽……”然后匆忙地向我走来。操场上自由活动的同学听到母亲…  相似文献   

7.
王文婧 《班主任》2014,(3):48-50
小葳和小蕊是我们班上一对龙凤胎兄妹,可是他们兄妹二人的关系却并不那么融洽。在一篇题为《我的烦恼》的作文中,妹妹小蕊这样写道:“我最大的烦恼,便是进入初中后还跟哥哥小葳在同一个班。小学六年的经历已经令我痛苦不已了,没想到上了初中竟然还是难逃厄运!”  相似文献   

8.
大舅     
沐轻 《中学生博览》2024,(10):50-52
<正>每次抬头看到它,就会想起大舅,想起他那善良又勤劳知足的一生,和我那被大舅的爱和耐心填满了的童年。母亲一共兄妹五个,大舅是家里的老大,然后是二舅,母亲排行老三,下面是小姨,小舅是家里最小的那个。大舅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丽香,和我年龄相仿,只大我半岁,我俩一有空就腻在一起,所以小学五年的假期,我几乎都是在大舅家度过的。大舅是个木匠,每到假期去找表姐玩的时候,总能看到大舅在院子里面做活儿,院子里搭了个简易的棚子,就是大舅的“工作室”了,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胃     
父亲把一条黄滋滋、香喷喷的鸡腿夹到母亲的碗里。“我的胃不好,吃了会不舒服的。”母亲说着,又把鸡腿夹到父亲的碗里。经过几个回合后,父亲终于恼火了。母亲只得强作一笑,拿起鸡腿,撕成三份,分别塞到我们兄妹三人的碗里。我们兄妹三人望了望父亲、母亲,便也就不知好歹地吃了起来。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们兄妹三人的脑海中。从那以后,我们都以为母亲的胃不好,没有口福。但是,令我们非常不理解的是,每当我们吃剩下来的汤汤水水,母亲总是舍不得倒掉,留下来拌着饭吃。渐渐地,我们兄妹三人都健康地长大了。我考了师范学校,弟弟到乡工程队工作,妹妹学了裁剪。  相似文献   

10.
特别的寿礼     
母亲六十岁生日就要到了,我一直盘算着送她一份生日礼物.前些年家里穷,为了省钱,我们分散各地的兄妹七人总是约定在春节期间回家相聚,既是团圆,又乘机为母亲祝寿.那时,一瓶酒、几斤肉、一双鞋就是稀罕物了.  相似文献   

11.
苦孩子有志气,打工创业觅商机 我出生在山东潍坊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的记忆是苦涩的,困苦的生活使我几乎填不饱肚子,小时候只有过年家里才能吃上肉.父亲是在我14岁那年去世的,不满40岁就愁白了头的母亲拉扯着我们兄妹6人艰难度日.在家乡,我种过大棚蔬菜,养过食用菌,培育过作物良种,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2.
书包     
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长年多病,一家五口人全靠母亲一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常常是口粮分了还不到半个月,家里米缸就底朝天了。父亲一咬牙,让我回家帮衬家里活计,可母亲却坚持让我念书。那一晚,我在被窝里流了泪。  相似文献   

13.
春节旧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的一句口头禅,听起来亲切而温馨。我八岁那年的春节前,父亲和母亲去焉耆县置办了年货。那时候家里穷,年货中的糖果成了我们兄妹五人最关心、最惦记的。可年货买回家就被妈妈锁进了"百宝箱"。我们每天看着箱子流口水,盼着大年三十快快到来。可是,时间好像故意和我们作对似的,总是过得好  相似文献   

14.
我刚读初中的第一年,父亲在外地做小生意,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在家里生活。母亲是一位乡村裁缝,那段时间正好是秋冬交替期,母亲要做的衣服特别多,很忙。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有一年的春节,我们几兄妹看到邻居家的孩子早早就准备好了过年的新衣新鞋,回家便缠着母亲也给我们买。母亲说,别眼红人家,到时候我给你们一人发一个大大的红包。怀着这个美好的憧憬,春节在我们的盼望中一天天近了。年三十晚上吃过团年饭后,大家都不肯离开桌子,眼巴巴她望着母亲,等着她快点兑现自己的许诺。母亲显然明白我们的心思,在围裙上擦擦手躲到里屋,忙碌半天后果然拿出了几个红纸做的小纸包,然后一个一个分发给我们。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这些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中,有四兄妹的家庭真是不多,可是我们就有四兄妹。其中一个是我的亲哥,以及一个从母亲老家领养过来的妹妹,后来我的叔叔因意外去世,于是又一个堂弟加入了我们的家庭。二弟加入我们家庭不久.母亲却因为一次医疗事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7.
父亲和桥     
父亲当了二十几年的民办老师,在53岁那年因身体原因提早回家赋闲了。二十几岁开始从教的父亲,在家乡的山村小学默默无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父亲爱他的学生胜过爱我们兄妹几个。小学离我们家不是很远,但要过一条河。山里经常下暴雨涨洪水,每当这样的日子,父亲总是站在桥头,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桥,再一路护送到学校或家里,最后才和我们回家。那时母亲经常对我们说,家里的事是指望不上你父亲了,他就像家里的一个熟客。父亲的性格本来就比较内向,赋闲在家后更是少言寡语。据母亲讲,父亲经常无端地走过小桥,望着远处的学校若有所思。今年夏天,洪水把…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公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母亲”给“我”一元五角钱买书的内涵,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梁晓声在《母亲》原文中的一段话: 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3年才回来一次。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五分钱一毛钱乘车。我们上床睡觉,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衣裤。母亲一个月拼命工作,得来27元工资。分到30天,平均每天0.9元,我们兄妹五个,加上母亲共6口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为0.15元,而一元五角就相当于我家一个人10天的基本生活费。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个小学教师,又是一个多子女的母亲。今年家里有三个孩子将在高中、初中、小学毕业。最近学习了吴天石同志《给一个中学毕业生的信》,信里所写的情况,正和我家里相同。二十多年来,我教育着  相似文献   

20.
时光的礼物     
<正>刚上初中的时候,母亲和父亲离了婚。父亲就此离开,母亲一个人带着我在这个城市里生活。那个时候我还小,不是很懂大人的事情。但说句实话,当时的我很埋怨我的父亲。我不明白为什么他要走。我明明可以像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和爸妈一起幸福生活,一起去游乐场,一起度过温馨的每一天。但那时的我觉得自己已经不可能拥有那种生活了。我只能在学校放学之后,匆匆地赶回家,和母亲两个人在空荡荡的家里沉默地吃完晚饭,然后伴着家里的旧钟"滴答滴答"的声响,匆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