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即开始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抗战。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日之间已经完全处于战争状态.然而国民政府仅仅在1937年8月发表了《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却始终没有对日宣战。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才正式向日本宣战。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所,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开端,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了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然而,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并未正式对日宣战,只是在sq14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面对侵略,行使“自卫权”奋起抗战,抵御外侮。对日正式宣战,则是在战争进行四年之后的1941年12月8日。宣战问题,不仅涉及国际法的若干准则,而且也体现出中国政府抗战指导思想和战时外交政策。因此,本文拟就中国政府在宣战问题上的考虑、何以没有及时宣战以及由此对中国抗战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试加评析,以求弄清这一历史问题,从而有助…  相似文献   

3.
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逐渐侵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七七”事变后长达近4年的事实战争中,中国没有对日宣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处于非战争状态,然而这是中国政府基于战略的考虑,利用这一国际法律规则,在抗战初期的困难局势下,积极争取到国际同情和援助的手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也是出于对“宣战”所能带来的法律后果的考虑对日宣战,以便在战后赢得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4.
2013年高考福建卷第20题原题如下: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相似文献   

5.
现行人教社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世人也认为二战的亚洲法西斯国家日本是无条件投降的。日本真是无条件投降?1945年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国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劝告日本停止无意义的抵抗,铃木贯太郎首相本人虽倾向于接受,却因内阁意见不一致,于7月28日决定宣布“不予理睬”。8月6日8时15分,美国向广岛投下了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日本未作反应。8月9日下午3时,美国向长崎投下代号“大胖子”的原子弹,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当地时间),日本海空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美国遭受了严重损失。日军以三百五十三架飞机从其包括由六艘大型航空母舰组成的联合舰队起飞,将美国停在珍珠港内的战舰及所有各机场上的飞机都摧毁殆尽。此时美国上下才抛弃了幻想,认识到不击败日本法西斯就没有安宁之日,立即向日本正式宣战。继之,英国、加拿大、法国也相继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相似文献   

7.
1898年4月25日,美国以“缅因号”事件为借口悍然对西班牙宣战,由此揭开了美西战争的序幕。尽管这场战争历时很短,规模也很有限,但却是涉及到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大事件。列宁早在1916年10月就指出:“美西战争(1898年),英布战争(1899—1902年),日俄战争(1904—1905)以及欧洲1900年的经济危机,这就是世界历史新时代的主要历史标志。”说明美西战争是美帝国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两国政府都曾对“宣战”问题进行过多次研究,但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政府都选择了“不明确宣战”的策略,为搞清其原委,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与“宣战”有关的国际法问题,即何谓国际法上的战争?怎样才算进入国际法上的战争状态?进入国际法上的战争状态以后,交战双方以及他们与第三国的关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文根据日本外务省的原始档案,分析了当时日本国际法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为追究日本战争责任提供了更有利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四川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载了一篇短文,对郦道元《三峡》中的两处断句提出新的意见,我认为很不妥当。 先看第一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短文”认为句中的“或”与“有时”用词重复,语气不顺,应断成“或王命急宣有时”,把“有时”作为“急宣”的时限补充。应该知道,“王命急宣”是  相似文献   

10.
段祺瑞是皖系军阀首领,做过很多坏事。但历史现象往往是复杂的、多面的。从民族主义的立场看,他也做过一些好事,是应当肯定的。1914年8月,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山东,进攻青岛。段祺瑞对此极为愤慨,与冯国璋联名通电请缨杀敌。而袁世凯畏惧日本的军事优势,不敢与日对抗。1915年1月18日,日本又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冯国璋率19省军人通电中央,表示:“凡欲破坏吾国领土之完全者,吾辈军人必以死力拒之。”段祺瑞更是竭力主张对日强硬,他个人发电宣  相似文献   

11.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蒋介石见日本投降在即,立即向延安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会谈,解决抗日战争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争执”。8月16日,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复电,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  相似文献   

12.
学生在预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 ,对敌对国和中立国的船只进行袭击 ,这就给伺机参战的美国找到了借口 ,于是在1917年4月6日 ,美国对德宣战。而在中国 ,美国却支持黎元洪和一部分国会议员反对中国对德宣战 ,美国这种政策令人费解。为了让学生了解美国的这种政策 ,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第一 ,从美国整体战略来看 ,是为了与日本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美国独立不久 ,虽羽毛未丰 ,但已在觊觎拉美各国。“门罗主义”暴露了美国要统治整个美洲的野心 ,当时美国领土仅在大…  相似文献   

13.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发布“招团御侮”的宣战上谕,是义和团运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慈禧为什么要作出这一重大决策?史学界长期以来流行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反革命策略,是为了欺骗和镇压义和团,是一场假宣战。现在新教材因  相似文献   

14.
190 0年 6月 1 0日 ,八国联军以“救护驻华使馆 ,并助中国剿匪”① 为名 ,发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五次侵华战争。此时 ,尚未从甲午战争的余悸中缓过神来的清政府竟然作出一个大胆的决策 ,于 1 90 0年 6月 2 1日向八国联军“宣战” ,要“剪彼凶焰 ,张我国威”② 。连帝国主义列强中的弱旅日本都对付不了的清政府 ,为何竟敢向八国联军“宣战”呢 ?戊戌政变后 ,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保证后党官僚不受“归政”的威胁 ,便一心想搞掉光绪帝。为此 ,她曾先后采取了“谋害法” ,“废立法” ,“徐篡大统法”(指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亻隽为皇位…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实行“中立”政策。但在1917年4月4日美国参议院以82对6票、4月6日众议院以373对50票的压倒多数通过威尔逊的战争咨文,对德国宣战。对于美国政策改变的原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3页是这样表述的:“在海上处于劣势的德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 本月8日日本法西斯政府已经对英美两国宣战,轰炸夏威夷、菲律宾、香港和新加坡,陆军在马来亚北部登陆,在日本宣战后,美国及英国亦已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了,……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应该继续过去5年的光荣战争,坚决站在反法西斯国家方面,动员自己一切力量,为最后打倒日本法西斯而斗争,为了这个唯一的目的,必须实施如下各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三、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投降后,不是由盟国分区占领,而是被美国单独占领。美国早在1944年就提出了单独占领日本的“赫尔备忘录”。苏联对日宣战后,于1945年8月11日向美国提出由苏美各派一人担任对日占领军的最高统帅,被美国断然拒绝。经过协商,中英苏各派一名将领参加盟军统帅部,但最高统帅只能由美国将军麦克阿瑟独自担任。8月13日,美国把准备给日本的“总命令第一号”通知各盟国。其中规定日本本土由美军受降,苏军受降地区仅限于库页岛、中国东北和朝鲜“三·八”线以北。苏联要求北海道的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答:回顾世界历史,人们会发现一个怪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进行的战争多经过宣战,而二战后进行的战争却未有一个经宣战的实例。这到底是何原因?按照1907年《关于战争开始的公约》规定,除非经过宣战或是最后通牒,彼此间不  相似文献   

19.
正12.5%和45%这一组数字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存在着什么样的秘密?这个问题,曾是1917年在英国军队中一个极为难解的谜题。那一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也正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战争白热化的时候。1914年8月4日,英国正式对德宣战。几个月后,英国温莎小镇的一所学校人声鼎沸,五千余名毕业生戎装待发,  相似文献   

20.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联合舰队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珍珠港.接着,日本南方军兵分5路,向马来亚、泰国、菲律宾、香港和关岛发起猛烈攻击.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日本公布对英、美宣战的天皇诏书.同一天,英、美对日宣战.9日,中国国民政府紧随美、英之后对日宣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