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莉 《新闻世界》2011,(2):37-38
《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人物专访节目,以人物解读新闻,在我国电视新闻人物专访中具有旗帜地位。本文试以2009年12月27日《面对面》的柴静专访卢安克这一期为例,从真实再现人物生活情境、选择恰当采访方式、电视叙事编辑技巧等方面论述其是如何做到对节目的恰当把握的,同时指出电视专访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2.
王文雨 《东南传播》2012,(6):154-157
本文运用符号互动理论,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见》中《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这一期为案例,分析该类型节目中媒介与公众、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双重符号互动模式。探究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如何利用新闻议题的引入和面对面的访谈中的符号互动,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条路径来形成互动双方"共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柴静是个大忙人,我们只能从荧屏上常常看到她冷峻睿智的倩影。2月下旬,听说她来西安做一档有关教育方面的节目,我们抓住机会对她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进行人物专访是以一种交流问答的方式对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采访,采访目的较为明确,通过屏幕传达信息的同时还能传达被采访者的形象,有些人物专访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节目形式如《鲁豫有约》《人物专访》《面对面》等,但是这些采访的形式就显得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5.
辛旺 《青年记者》2017,(9):83-84
《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以下简称“《鲁》”),以一日的实地拍摄、真人秀元素为主线,对王健林、董明珠等大咖进行专访,在形式上与以往的电视人物专访节目迥然不同.此档节目推出以后引起观众、媒体的强烈关注,也引发关于电视人物专访节目革新的思考. 借鉴真人秀节目突破采访局限 长久以来,电视人物专访是在演播室内完成,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以脚本为主,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构成一期整档节目.这种形式早已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真人秀元素的加入是这档人物专访节目的亮点.真人秀式访谈没有预定的脚本和台词,彻底打破了传统演播室访谈节目的空间限制和表现形态,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6.
柴静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她在采访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试图结合央视专题节目《看见》中的案例,从尊重采访对象和注重情感交流这两个方面,分析柴静在《看见》节目中的采访特点。  相似文献   

7.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按照入手点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三类——以人物为入手点,以事件为入手点和人事结合的人物专访。无论哪一种具体类别,人物专访节目的落脚点都是人。通过合理有效的节目架构,辅以主持人的提问技巧,层层剖析和挖掘新闻人物,为观众最终呈现出立体、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是所有人物专访节目的目标。本文从节目的先期准备、节目现场的构建手法、话语策略、节目架构等方面研究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策划框架。  相似文献   

8.
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柴静是个大忙人,我们只能从荧屏上常常看到她冷峻睿智的倩影。2月下旬,听说她来西安做一档有关教育方面的节目,我们抓住机会对她进行了专访。记者:“新闻调查”是央视收视率很高的强档栏目,选题往往发人深思。一般人很想知道你们每次选题确定的详细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标准?柴静: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团队的结构吧。“新闻调查”现在工作人员将近40人,除制片人、副制片人这些行政事务人员外,有一个专门的策划组,这个策划组一般四五个人左右,他们要负责一些大的年度选题规划等特别节目,就像去年的医疗系列报道这类节目…  相似文献   

9.
陈彦宏 《传媒》2016,(10):68-70
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推出后,很快便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深受观众喜爱。进入新世纪,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持续时间较长且颇负盛名的当属《鲁豫有约》。该节目自1998年开播至今,已经走过了近20个年头,成为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的典型代表。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的心理互动十分重要,《鲁豫有约》之所以能够一直被观众所喜爱,就是因其很好地把握了节目的心理互动艺术。  相似文献   

10.
亚 妮是浙江电视台培养起来的主持人。在亚妮从事主持人工作的十几年里 ,她刻苦勤奋 ,努力进取。1993年 ,亚妮从综艺节目主持人转型为文化专题节目主持人 ,担任了《文化时空》节目主持人兼制片人 ,2000年开始担任《亚妮专访》节目主持人及制片人。亚妮曾经6次获浙江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 ,两次蝉联浙江省电视艺术特殊贡献奖及浙江“十佳”广播电视主持人 ,以及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金奖和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等荣誉。她的电视专访是颇有特色的。一、亚妮专访是新闻性专访近年来 ,浙江电视台力求体现一个省级台的大…  相似文献   

11.
柴静从2011年8月入主央视一套《看见》周末版人物专栏,就以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身份发问"记者如何看见?",深入事实真相、呈现事实真相,期间她的采访风格有哪些变化?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在访谈场中的形成,及柴静的采访是如何实现与公共议题对接的,并结合节目的个案,总结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黄楚筠 《报刊之友》2014,(3):135-137
今年初随着新书《看见》大卖,“柴静热”轰动一时。笔者认为,柴静所以能引人关注,源于节目中潜藏的人文根脉,赋予她的采访报道与众不同的风格。本文从新闻选择的人文视角,新闻采访的人文交流和新闻摄制的人文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柴静节目的人文魅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人文关怀的两难处境和培植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专访的类型所谓专访,就是报刊为了阐述、说明、介绍读者所关心的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某个人物而采写的专题访问记。专访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单位的专访。比如《方寸小纸魔力无穷──访中国邮票总公司》等。第二类是对人物的专访。这类专访的数量很多。通常是一篇专访写一个人物。也有一篇专访同时写两、三个乃至更多人物的。比如《让世界走向和平──访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通过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的亲自经历,向世界雄辩地展示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面临现实威胁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的,中…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十年央视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该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柴静曾担任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主持人。2001年,加盟中央电视台,陆续在《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及出镜记者;2011年,央视生涯的第十个年头,参与创立专题栏目《看见》,并担任主持人。十年  相似文献   

15.
浅谈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操作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作为一种常见的节目形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节目操作的规律渐渐清晰。本文透过不同类型人物专访节目的具体操作手段,找出电视人物专访节目共同遵循的规律,为做好电视人物专访提供参考。本文认为,电视人物专访节目需要更加注重专访对象的选择;应该充分利用电视直观性、现场感的优势,着力提供可视性的背景资料并捕捉细节;在材料的组织上,应该注意架构一个立体三维空间,即一条历史的横轴线;一条在同一历史节点、同一领域的其他有影响力的事件的纵轴线以及嘉宾的成长轨迹的第三条轴线,以此来增加节目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6.
徐立军 《视听界》2012,(4):124-124
7月初的几天,在南京开中广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的年会。几十家电视台的同行聚在一起,都是平日里和收视率打交道的,交流的话题也都离不开数据。大家受收视率数据的困扰由来已久,但各自的困扰又各有不同。前几日看到新浪微博上我的同事《看见》栏目制片人李伦为一期柴静专访导演魏德圣的节目发感慨,“这期的收视不好”,他转发了节目的视频在微博上,“就让它在这里漂流吧,为那些,  相似文献   

17.
专访节目中主持人的言语控制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德龙 《新闻界》2008,(2):104-106
专访节目主持人言语控制的制约因素包括:言语功力、话题掌控、心理状态和言语环境。在专访节目中,主持人言语控制常常出现理想化、单向化、随意化的三类问题。因此,专访节目主持人应该从四个方面提高言语控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查谦 《现代传播》2006,(5):162-164
电视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社会主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又记录和吸收着新的价值观。在目前众多的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杨澜访谈录》是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节目。自1998年以来,杨澜一直坚持做着人物专访系列,从《杨澜工作室》到《杨澜访谈录》,几百个人物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杨澜成长于传统文化浸润的北京,大部分被访者来自两岸三地,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大中华文化区的群体身上都留有深深的烙印。无论身处何方,来自于哪一个领域,提问与被问者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认同。认同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就意味着信仰和遵从其基本价…  相似文献   

19.
杨丽 《现代传播》2002,(3):68-70
在当今电视屏幕上 ,活跃着一批以名人为主体的演播室访谈节目 ,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艺术人生》、《朋友》、《对话》、北京电视台《超级访问》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此类访谈节目的初始形态应该来自于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是主持人和嘉宾两者之间的点对点的谈话。随着对电视节目参与性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物专访也加入了观众参与的成分 ,形成多点交叉、点对面的新型谈话节目形态。此类访谈节目与一般谈话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 ,节目依托于“人物主题”之上 ,而不是依托于某一新闻事件、某一个案或某一话题。对于电视节目来说 ,将具有“…  相似文献   

20.
一周热评     
这是个什么概念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透露:我国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开支一年9000亿。主持人柴静很吃惊的问:“您再说一遍?”,王再次肯定说:“公款接待,公费出国考察,公车,也就是三公,一年9000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