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英国历史上的转型时期,工业革命正在开展,城市化也在进行,整个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在工业革命发生和扩展的同时,农业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结构内部经历着变动重组.农业经济形态一方面呈现出资本主义性质及市场化、现代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残留了封建性、传统性、封闭性的特质,整个农业经济形态中许多异质的成分同时存在,交错重叠,十分复杂.这种两面性和多元特点贯穿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农业经济形态中.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思想史发展的历程中,关于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核心问题,并派生出两条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只充当生产要素之一,参与创造社会财富。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深入探索与全面比较两派理论的思想演进、分析方法等,对正确分析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矛盾聚焦点。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也成为理论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由山西财经大学杨俊青、刘姗姗撰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劳动经济理论研究》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可贵探索 ,它有如下特点和优点 :一、实现了传统劳动经济理论向现代劳动经济理论的转变传统劳动经济理论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研究对象 ,理论内涵基本上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劳动理论的集成总汇。这些理论没有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与计划经济相依相…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的明显区别就在于其劳动方式不再单纯地以物质实体条件为载体,而是出现了以数字生产条件为载体的新变化,这种新的数字劳动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单纯的数字劳动方式,二是实体与数字融合的劳动方式,三是智能劳动方式。其基本特征表现为:虚拟性、融合性、跨时空性、开源共享性、智能性等。数字劳动方式主要源于其生产要素即劳动和生产资料的数字化,即程序和互联网作为虚拟机器和虚拟厂房成为主要劳动资料;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成为主要劳动对象;数字劳动作为复杂劳动成为主要劳动形式。为此,数字劳动与数字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成新型的劳动与资本关系,即载体数字化、主体虚拟化、矛盾冲突社会化和跨时空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种经济形态。三种经济形态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虽然都是并存的,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因此可以划分为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不同经济形态所对应的职业教育形式、层次是不同的,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职业教育形式、层次也是不同的。我国是工农业并存型经济国家,依据我国经济的现状及走势,对教育发展全面规划,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全面布局,以形成正确的导向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形态数字经济,在变革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重塑了社会生产关系和商品价值关系,对数字经济的价值来源和价值决定问题的解析需要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下进行。本文结合数字经济的特征,将劳动价值区分为实体劳动价值和数字劳动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解析。文章认为,数字经济产品具有非劳动性、无载体性和高溢出性等虚拟性特征,使其产品价值既包括实体劳动价值成分,也包括数字劳动价值成分。其中数字劳动价值主要通过价值转移的方式从其他部门和劳动者的收入中转移而来,其大小与数字经济规模成正相关。数字经济价值的高溢出性,正是通过规模性体现出来的,而规模性又与数字经济的虚拟性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发现并提出了教育经济价值理论,这一理论包括教育具有经济效益、教育生产具有生产性、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费用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费用等重要观点.马克思教育经济价值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文章试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审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经济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壮大,满足这一新型经济形态的人才需求愈来愈强烈。数字经济催生了新工科这一高等教育新理念和大学人才培养新方向。本文对数字经济下数字素养的内涵、人才培养的数字素养要求以及新工科建设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自出现以来,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缺乏统一的国际规制和征税原则以及数据滥用、数字鸿沟加剧、不公平竞争等一系列治理问题,亟待形成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制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治理基本框架,应遵循有利于数字技术和相关技术创新、有利于数字共享和利用数字技术应对全球危机、有利于消除数字滥用和侵权、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等准则。要建立多边协商机制,尤其要发挥联合国在这方面的作用。中国是数字经济大国,可以为建设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并科学揭示其本质内涵。在工业资本主义向数字资本主义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劳动模式、劳动过程和劳动关系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数字劳动异化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对数字技术的私自占有和运用,使剥削愈发隐蔽和深入,突出表现在劳动时间被无限制延长、劳动空间被全方位监控、劳动主体遭受多重剥削、劳动关系呈现弱联系性4个维度。要实现对数字劳动异化的超越,就必须构建以劳动主体为中心的数字生产关系,打造数据和数字平台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完善劳动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以实现劳动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劳动情感需求的回归,重塑劳动主体地位,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公正有序,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自出现以来,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缺乏统一的国际规制和征税原则以及数据滥用、数字鸿沟加剧、不公平竞争等一系列治理问题,亟待形成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制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治理基本框架,应遵循有利于数字技术和相关技术创新、有利于数字共享和利用数字技术应对全球危机、有利于消除数字滥用和侵权、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等准则。要建立多边协商机制,尤其要发挥联合国在这方面的作用。中国是数字经济大国,可以为建设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八小时以外》2013,(2):14-14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消息,美国CIA预测,中国将于2030年前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日本将因劳动人口减少而跌至全球第四。该报告指出,“比2030年提前几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所特有的认同问题是一个关涉人的存在论根基的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能够通过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建构起人的内在同一性,还能使个体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完成自我区分,因而是建构人的自我认同的合理方式。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产品的异化、数字劳动过程的异己化和劳动关系的数字化使得通过劳动建构认同的可能性被遮蔽。基于此,必须通过重塑劳动自主意识、合理管控数字资本等方式为推动数字经济现代化的构建提供前提,进而为数字劳动认同的解蔽提供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有关论述为根据, 认为自然经济与集群主体, 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体,未来产品与类主体具有互动关系。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保障、经济基础和观念指导上的独特优势, 它必然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 更好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并向社会经济形态与人的主体形态更高的阶段过渡。这是文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5.
三大经济形态理论,是《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提出的重要学说。认真阐释这一原理,对于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经济结构演进的总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经历着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最初,马克思恩格斯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此提出“二形态”说,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后来,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三形态”说,使社会形态划分理论逐渐成为科学。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五形态”说,但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有“五形态”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非均衡经济理论的演变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非均衡经济理论来源于新古典均衡理论,是对瓦尔拉斯均衡的否定,尽管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更加贴近经济生活,但其仍停留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现象描述上。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未来社会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实现经济按比例平衡增长的设想。邓小平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更不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教条,而是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为起点,以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其核心是暂时打破均衡,促使非均衡逐步向均衡逼近,最终实现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弘扬邓小平的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经历着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最初,马克思恩格斯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此提出“二形态”说,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后来,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三形态”说,使社会形态划分理论逐渐成为科学。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五形态”说,但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有“五形态”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多年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一直未能取得共识。本文就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他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由于马克思在这里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之一,并且将它置于古代的即奴隶制的社会经济形态之前。于是,不少同志就理所当然地把它认作是原始社会经济形态。《世界上古史纲》编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经济调节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指出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有规律,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的实现形式不同;他正确地揭示了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这一规律通过市场上的竞争机制、价值规律而实现,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它表现为社会总产品价值上和物质上实现的规律;马克思还科学地预见了在未来公有制社会中,人们将通过直接的自觉的控制和预先制定的计划来实现社会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