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韵  李皎 《教学与研究》2023,(12):73-84
“算法革命”不仅是生产力的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革命,两者具有辩证统一性。为了适应以“算法革命”为标志的新的技术进步要求,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发达资本主义进一步向数字帝国主义演变。数字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新阶段和新形态,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而是使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得到新的发展。数字帝国主义通过数字生产垄断引起数字劳动异化,扩大了对全球劳动者的剥削;利用国际平台垄断的数字霸权,造成全球交换的更加不平等;借助算法规则的控制权重新分割全球财富,形成了数字分配鸿沟,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性;采用数字消费依赖机制放大数字消费歧视,加强对全球消费性的掠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资本—劳动”二元对立关系之生成前提、本质结构、发展趋势的深刻揭示与批判,为科学透视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新样态提供了分析框架。表面上,数字经济的新特质使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缓和”迹象,如部分数字生产资料“复归”劳动者与雇佣劳动关系的“松动”、数字技术赋能下劳动过程监管的弹性化与“无资本家在场”、数字劳动者个性自由有所彰显等。实际上,这些新变化并未根本撼动资本宰制劳动的权力格局,因为核心数字生产资料依然与劳动者相分离且被资本家独占,所谓“无资本家在场”的背后是资本与数字技术“合谋”的全景式“后台”监控,而在“被设定”的劳动自由幻象掩盖下则是数字资本剥削的隐秘加重。  相似文献   

3.
数字劳动本质上依然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生产性劳动。在平台形成一定垄断地位之前,数字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雇佣关系下的数字劳动者。在平台对信息资源形成一定垄断之后,数字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不仅来源于雇佣关系下的数字劳动者,还来源于需要支付酬金给平台的劳动提供者、生产有价值信息的信息提供者以及部分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相对平等的分配正义才是真正的分配正义,保障数字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障社会公众访问信息的自由,提高社会劳动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保障信息弱势群体获取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才能实现数字劳动下剩余价值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雇佣劳动与资本关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具有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条件.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雇佣劳动是指在社会主义不发达的历史阶段上劳动者为他人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形态.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不是技术关系,而是生产关系.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具有剥削性.另一方面,这种剥削与前资本主义剥削相比,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把这一重性叫做发展性.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追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生产力-生产关系"分析范式的准确表述应为"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本文认为,后者的逻辑更为严密,更能体现经济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从这一分析范式入手,本文分析了虚拟经济的泛化导致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方面的主要变化:生产对物质资本的依赖程度降低;劳动者摆脱生产资本的控制成为可能;劳动者的收入来源扩大;人们的消费内容改变;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从而改变了劳动对资本的绝对依附关系.这些变化使得以资本对劳动和人的统治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而虚拟经济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分工的分析架构阐释了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了分工的起源、发展过程和历史趋势。生产力决定分工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智力劳动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企业分工模式发生了变化。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结合方式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如数字平台私有化和垄断集中度提升、用户在互联网上的娱乐休闲活动“劳动化”等。在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中,新型的“产消合一者”出现了,资本对劳动客体的独占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劳动的自主性有所提高,这都为消灭旧式分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生产网络是适应垄断资本增殖需要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依托信息技术革命,集中化的大企业实现了分散化改组,中小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大量涌现,形成了相对扁平的网络化组织结构。生产网络中资本所有权的分散化并没有否定控制权的集中,构成关键节点的大企业提高了自身的垄断效率;通过弹性雇佣模式,劳动对资本的隶属程度得到加强;垄断资本和小资本、资本和劳动、积累和消费等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多重矛盾也进一步加深。生产网络同时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再次得到凸显,社会主义将通过这种组织方式获得超越资本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流行的剩余价值定义均称,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从此定义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第二,它是被资本的所有者占有的价值;因而,第三,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范畴。 可是,这种认识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论述。的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再指出过,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是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但这些论述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意义上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无产阶级的本质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无产阶级没有资本,不占有生产资料,是一无所有的劳动力,其本质规定就是绝对贫困,无产者只有通过出售劳动力才能谋生,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能力表示绝对贫困,即物的财富的被全部剥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从经济基础中揭示了无产阶级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告知我们,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民主,只能是资本的民主.资本与劳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决定了二者在政治上没有共同的民主.  相似文献   

10.
《雇佣劳动与资本》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书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阐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揭露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及资本增殖的秘密;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对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的比较,得出了工资与资本利润成反比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资本表现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表现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借贷利息,分别被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所瓜分。此外,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土地所有者还以地租形式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因此,为要全面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深入地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我们就不能仅限于广泛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一般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表面上所呈现的各种具体形式。讲授“剩余价值的分配”就是要研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所表现的各种具体形式,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剩余价值采取怎样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2.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特点,主要体现为数字技术操控工人、数字平台垄断市场、数字资本抢占数字产权。在数字劳动理论中,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数字劳动异化、数字劳动自由化的意识形态骗局、社交媒体掩盖数字资本主义的危机等问题。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形式,并没有改变数字资本攫取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目的。对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的数字劳动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对规范我国数字资本运行逻辑,优化数字技术现实运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数字劳动秩序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平台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已被平台资本主义“合法化”的话语叙事逻辑、术语革命和解释框架所掩盖。这一叙事利用数字平台的“中介性”特质巧妙地遮蔽了资本逻辑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时空布展和“全面殖民”。它通过巧用“平台”隐喻、高扬“颠覆性”话术和宣传“成功”故事等伎俩手法,从主体、市场和国家三个向度切入,倾力打造数字平台“智能、精益与共享”“中立、开放与平等”“自由、自主与创造”的社会形象,促成了多链条的新型隐性剥削和系统性垄断,将当代资本主义带入到以数据掠夺为剥削手段,以创造性破坏为基本特征的新阶段。揭底平台资本主义,必须走出新经济创造、新工作形态、新社交方式、新消费模式和新政治运作等各种追捧和美好寄望的话语叙事误区。社会主义平台经济话语叙事既是对平台资本主义叙事逻辑的深刻纠正,也表明当代中国在驾驭平台资本和发展平台经济问题上的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4.
劳动过程理论(LPT)强调,围绕控制、同意与反抗的劳资博弈,始终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如影相随。进入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正在推动劳动过程发生深刻变化。数据驱动的算法控制,成为资本主义劳动控制的新形态;劳动者身陷“老板游戏”的“自我剥削”,演绎资本主义“同意制造”的新机制;而来自数字劳动的时空修复,则开辟了数字化时代劳动主体性重塑和劳动抗争的新路径。深化对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科学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对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也不无实践启迪与经验镜鉴。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数字劳动成为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双重把控下的一种新型劳动形式,仍然属于异化劳动,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数字劳动者遭受着隐秘的剥削。对数字劳动异化的批判,需要探索和洞悉数字劳动异化的本质,探究处于数字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数字劳动异化的新特征,在对数字劳动四重异化现象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扬弃数字劳动异化之路径,更新劳动观念,秉承共享的价值理念,共同建设共享的社会主义数字空间。  相似文献   

16.
数字劳动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机制?西方学界对此观点各异.为回应这一争论,首先就要对数字劳动本身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阐释数字劳动的物质属性;论证数字劳动产品向数字资本过渡的进阶逻辑;进而得出数字资本家全面剥削数字劳工的结论.数字信息技术是人的劳动的对象物在资本主义的应用,数字劳动在本质上仍属于生产性劳动.那么就实现了对数字资本主义的解蔽:数字资本从未改变资本增殖的本性,它依旧无法规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并科学揭示其本质内涵。在工业资本主义向数字资本主义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劳动模式、劳动过程和劳动关系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数字劳动异化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对数字技术的私自占有和运用,使剥削愈发隐蔽和深入,突出表现在劳动时间被无限制延长、劳动空间被全方位监控、劳动主体遭受多重剥削、劳动关系呈现弱联系性4个维度。要实现对数字劳动异化的超越,就必须构建以劳动主体为中心的数字生产关系,打造数据和数字平台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完善劳动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以实现劳动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劳动情感需求的回归,重塑劳动主体地位,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公正有序,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已深刻改变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使其呈现出愈发鲜明的虚拟化特征,即生产关系呈现出人机关系的隶属化、劳资对立的隐匿化、劳动关系的分散化特征;交换关系呈现出数字代号的脱实化、交换价值的溢出化特征;分配关系呈现出分配矛盾的社会化、分配格局的重构化特征;消费关系呈现出消费需求的泡沫化、消费过程的生产化特征。虚拟化特征回答并刻画了数字技术条件下经济关系相比以往的特殊性内涵。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关系的虚拟化并未改变其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理论实质,反而正是资本所有者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促进商品价值实现以及重新分割剩余价值的利益关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经济关系虚拟化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仍遵循着经济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即数字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关系虚拟化的程度和形式,社会基本所有制性质则决定着虚拟经济关系的属性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绝对地租的理论,去掉资本主义性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阶段征收绝对地租费用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土地所有权从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使作为劳动条件下的土地同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离……。”(《资本论》第三卷,第693页)因此,“土地的资本主义耕种”是以“执行职能的资本和土地所有权的分离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20.
资本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资本是一个反映商品和货币关系的范畴,它是通过商品的价值运动和货币运动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和不同劳动社会组织形式相结合,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只有当资本和雇佣劳动相结合时,才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特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当资本与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相结合时,则体现着劳动者之间互相合作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同样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主义联合劳动使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性质都得到了根本改造,不再反映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剥削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