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后现代主义认为我们必须调整自己——认识到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如今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我们进入了"后现代"世界.但后现代却又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现代思想的复杂,必将带来多元的后现代课程观.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精神与后现代课程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认为我们必须调整自己——认识到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如今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我们进入了“后现代”世界。但后现代却又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现代思想的复杂,必将带来多元的后现代课程观。  相似文献   

4.
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既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需要,也是发展我国先进制造业、纾解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现实需要。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目前在课程协同育人方面存在教师认识不足、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等现实问题,影响了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通过构建观念认同、同向同行、教师沟通、资源互通、评价联通的“三同三通”协同育人机制,提高高职院校协同培育工匠精神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课程精神是课程的本真和精髓,教师的课程理解即是对课程精神的解读和阐释。当前存在的主客分离的课程理解视角无法实现教师对课程的深层把握,也不能促成课程意义的生成,教师在课程理解中以融合的姿态来处理与课程精神的关系,才能实现课程精神的价值赋予和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中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目标"开发课程,包括中小学课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目标"内涵开发,创建中小学课程"一核三维"目标,开发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专门课程;二是要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目标"实施课程,包括创设激励创新的教育环境,采用激励创新的教与学方式,形成激发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建立激励创新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语文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它是以"开发个体内在创造潜能"为目标的课程,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载体。一、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活动课程广泛地跟各门学科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条件。其有利于在知识和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创新思维。语文活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以通过综合性学  相似文献   

8.
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科学技术服务于人文教育的全新尝试.本文从理性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论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实际状况,旨在说明"课程整合"对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以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引起重视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科学技术服务于人文教育的全新尝试。从理性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论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实际状况,旨在说明“课程整合”对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以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被重视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源泉的栽体,因而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对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课程知识供应制度与个体精神自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课程知识“合法”化的内在机制和操作体系,课程知识传应制度通过控制教育知识的选择、组织、分配和解释而从根本上影响着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思想自由乃万事之本,凡是与个体精神自由不相宜的课程知识供应制度都必须重构。专制型知识供应制度不可能给学习者以个体精神自由,必须遵循理性自主的原则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从学校到社会,谈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人们往往把它与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视其为课程体系之外的东西,很少与课程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有一个重要观点:“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  相似文献   

13.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脱贫攻坚丰硕成就及丰富经验的有效利用,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适时尝试。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及培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提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以“生活—体验—书本”多维融入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课堂—线上—田间”多维立体式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以“学生—思政课教师—贫困治理专家”多元参与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集美大学开设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陈嘉庚精神"课程,对学生进行富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结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途径,回顾总结了该课程的教学情况和经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关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呼唤理性精神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课程改革是一项精心设计、组织、实施的系统工程,有必要让理性精神贯穿始终。课程改革中坚持理性精神的实质就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善于反思,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把课程改革看成既是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更是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当前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如传统与现代、基础与创新、标准与多元等,尤其要坚持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应成为拉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先导力量。所以,改革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精神,就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具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为激动人心、最为波澜壮阔的“乐章”。在这一乐章中,有很多崭新的观念、全新的做法,人们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一场伟大的改革之中。其中,“后现代”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其中的“亮点”。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思想在闪烁:建构、互动、对话、创造;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且敢于表达,课堂中教师尊重学生们的各种想法而惧于指出其中的“错误”;课堂中一片表扬之声,你对,他对,全都对,没有挫折,只有成功……无疑,这些局面在改革之初都是“喜人的”,都是对传统课程与教学的“变革”,我们  相似文献   

18.
19.
教师的课程理解是课程实际意义和教师生存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师理解课程,关键是理解课程精神。课程精神集中反映课程的设计思想、理念和意义,准确理解课程精神是进行有效课程实践的基础。但是课程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式微。要克服这一问题,教师在课程理解中就必须对课程精神尽量忠实。忠实于课程精神的个性化课程理解是尊重教师主体自由和承认课程必要规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王俊 《江苏教育》2014,(5):13-14
“校长专业精神”的涵义很丰富,其实践途径、呈现方式、价值体现也很多样。我认为,校长“专业精神”更多的应该回归到领导课程与教学这一原点上来,在领导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彰显校长的专业精神,实现校长对学校发展的专业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