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先生原本有一女儿,名叫素斐,五岁时因骨结核病夭亡。一年半后,胡适在梦中竞梦到了女儿,梦醒后起来即以《素斐》为题作了一首诗,并且是“一面写,一面哭”。这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说明胡适思念女儿太甚。  相似文献   

2.
本从“我为什么要用白话来做诗”、“在白话诗的试验室里”、“眼力最高心最细,如今何处有斯人”三个方面来重新阐明胡适对创制中国新诗的第一意义;从泛化视角回到学本体视角来“向下看”胡适的白话新诗,试图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胡适白话诗论和《尝试集》所作出的诗歌外在姿态和诗歌本位意义不对称的误解;从而恢复、重现胡适白话新诗的本相。  相似文献   

3.
1917年10月,胡适把他一年来写作的白话诗编成《尝试集》,给钱玄同看,并请他作序。钱玄同和胡适还没见面时,1917年7月,他就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诗提出过意见,说胡适的“白话诗”“犹未能脱尽言的窠臼”。胡适看了钱玄同的批评,给钱玄同复信里说:“此等诤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适后来在北京所写的白话诗。就都不用言了。  相似文献   

4.
声言“横扫清华图书馆”的钱钟书,正埋头读书,天塌了都不知道。胡适到清华大学参观,眼睛一亮:书的天头地脚写满批注,笔记本布满蝇头小楷。胡适瞥一眼这个大学生,见他椅边放根文明棍,便操起来欣赏。胡适说:“嗨,绅士气派。”自我介绍,“在下胡适之。尊姓?”  相似文献   

5.
罗尔编先生的一本《师门五年记》让我们看到这段师徒之间的生活、学习与一些心情的交流。这与中国传统书院下的师徒关系明显不同,而胡适讲究的就是科学精神来做学问,所以他的考证方法就是严格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他从罗尔钢的个性看到“不苟且”,也帮助罗尔纲引领到用不苟且的态度来做人与做学问。胡适与罗尔纲的师徒教育,丰富的不只是教育内容,更重要是教育精神的传承。本文注意到胡适与罗尔纲所建构的师徒教育模式.再对比西方与美国的师徒教育制座.以供荤幂塞老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偏题作文胡适参加清华留美生资格考试,第一场考国文,作文题目是“论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老兄一时兴起,在考场上考证起“规”和“矩”的起源来,将一个带有道德性的论述题,做成了考据文章。  相似文献   

7.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有同学说.我们讲新文化运动才提到民主与科学,那么.在此之前有“科学”一词吗?  相似文献   

8.
喜谈“方法论”几乎成为胡适学术研究的一个标签,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自觉上,胡适显然更看重后者.在胡适这里,所谓的“科学方法”不单是一套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体系,而且指向研究的态度和思路.特别是“历史的态度”可以看作胡适“科学方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他看来,以历史演进的观点来考察史实是“科学研究”的不二法门,包括文学批评.其中,最具胡适特色的便是重视“过程论”而非仅仅做“发生学”式的梳理.反观王国维的文学研究则表现出一种“艺术的态度”,这在他们两人互文性的研究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
胡适被看作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 ,此乃一个历史性的误会。从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观照胡适本世纪初提出的“全盘西化”主张 ,我们不难发现 :胡适不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 ,而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新文化运动先驱 ,其“全盘西化”的主张尽管后来造成不良后果 ,也使他自己蒙上了不洗之冤 ,然而在五四时期的反封建运动中却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适并非一开始便是“全盘西化”论者,他的文化思想亦有个发展演绎的过程,早期胡适在文化问题上是持“中西汇合论”观点的。胡适主要是通过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两个途径来沟通中西文化,从而实现中西汇合、再造文明的目的,在此意义上,整理国故与输入学理都具有更新文化传统、建构新文化的深刻意蕴。但是胡适中西文化观的某些内在缺陷,使得胡适的“中西汇合论”思想发生歧异,进而显示了滑入全盘西化的指向。  相似文献   

11.
周勇 《上海教育》2013,(10):54-57
近十多年来,许多学者都在探索,自蔡元培1912年担任“教育总长”以来,年轻一代如何奋力开拓“新教育”,各自又为“现代中国”贡献了什么样的“新教育”。国内外学界早已公认胡适乃是蔡元培之后的教育学术“中心人物”。作为蔡元培看中的教育改革先锋,胡适曾以其思想、行动和人格魅力,使蔡元培的“新教育”理想变成了一群“优秀分子”的执著行动,孔子以来的中国教育传统也因此切实形成现代意义的内涵革新。那么,胡适究竟为“现代中国”作出了哪些值得表彰的“新教育”贡献呢?  相似文献   

12.
1933年初,胡适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的主席,公然替政府当局掩饰罪责,指责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会。此后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王道诗话》和《“光明所到”》等一系列文章批评胡适。而台湾个别学者认为鲁迅是公报私仇。其实,通过史料的发掘和解读,可以发现,鲁迅对胡适的批评揭示了某些自由知识分子宣扬的自由精神的虚妄性,揭示出在民族危机的时代,知识阶层思想层面出现的某些更为复杂的方面。其特点是在用“戏仿”的修辞手段和批评策略,在多重反讽中对胡适当时的某些行为及其隐含的思想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在第一篇文章中,鲁迅戏仿了胡适的“人权说”、“实验主义”和“鹦鹉对话”,并用诗话的形式对胡适替当局说话、压制民主的言行予以反讽。在第二篇文章中,鲁迅使用了三重戏仿的方式.对胡适关于北平监狱的调查进行颠倒性的讽喻,并对谁代表光明与谁维护黑暗作了有说服力的辩证.  相似文献   

13.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重镇人物胡适使白话诗取得了合法化的地位 ,并将白话文体发展到一个新的境地。在新诗理论建设的问题上 ,胡适以“白话”为核心来建构新诗理论 ,鲜明的诗体意识使得白话诗从古典诗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 ,其白话诗论的负面因素给日后新诗的发展埋下了危机。本文将胡适的白话诗论放置于“五四”历史语境中进行历史的还原和分析 ,重新定位其诗论的意义及盲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胡适自传和日记所记各个时期的美术活动和思想的梳理,来说明胡适刊登于《竞业旬报》的两幅“滑稽画”《时世妆》的创作背景、动机和讽喻意义。胡适这些画的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胡适被忽略的别样才华和爱好。  相似文献   

15.
“胡适之问”可以表述为:我们何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在胡适心目中,“像样的大学”有两个最核心的“真义”,即“研究”和“独立”。“胡适之问”是胡适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以西方一流大学为参照,对近代中国大学的质疑和批判,集中反映了他的大学观及其科学与民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不失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适曾多次强调杜威思想对他的全面影响,但不少学觉得此言不那么能尽信,对胡适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杜威的实验主义,学界迄今仍存争议。综观胡适一生,他不但在哲学方法上把握了杜威思想的基本精神,更像杜威一样希望把哲学从“哲学家的问题”中解放出来,使它变作“一般人的问题”,其主张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改造社会”,尤其是杜威思路的亲切体会和运用。不过,胡适也把他通过严复接受的天演学说的竞争性和破坏性融铸进了他的“杜威方法”,使其更加激进,故其所谓的“杜威方法”恐怕是个集大成。  相似文献   

17.
(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义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忐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明确了胡适先生“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主要内容;其次提出了胡适先生“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价值意义;最后思考了胡适先生“健全的个人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苏雪林是现代一位奇异的女作家、教授和学者,也是一位活了一百多岁的长寿老人。胡适仅给她教了一年书,但她一生对胡适特别崇敬,逾到晚年“老而弥笃”。在胡适死后,谁要对胡适说声“不”,她就会站出来捍卫胡适的。  相似文献   

20.
胡适在汉族文学语言上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是他的反动思想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我们知道,所谓文学语言,不单是指文艺作品的语言,而且是应用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著作上以至报刊上的书面语言,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了的语言。在胡适的言论中,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文学语言”这一术语,但是他采用“文字”、“古文”、“白话”等等说法,实际上就是指“文学语言”而言。而他在这问题上,曾作出了种种荒谬的解说。我们在下文,从四个方面来批判胡适在汉族文学语言上的主观唯心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