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一、音乐教育是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情感来育人的。音乐的艺术形象从本质上讲就是感情形象 ,通过形象激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它能沁入人的心脾 ,进入人的精神世界 ,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心灵直接的语言”。因此 ,情感体验成为音乐审美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音乐美的不断学习与欣赏 ,人们对美的强烈感受能力就会沉淀在人的心理结构上 ,形成以审美的态度与眼光来对待客体的心理定势及直观能力。有了这种心理结构 ,就能以美的法则来塑造自我 ,使心灵统一在美的基调上。二、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智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相似文献   

2.
竞技体育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从依附于主体的生存能力转化成为审美客体,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体美、技术美、人格美是构成体育之美的基本要素。真、善、美在竞技体育中是高度统一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理解是体育观赏中的重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何谓美与美的本质,一直是哲学界进行探奥解秘的课题。哲人们以自己的智慧,从“哲学的思辨”到“精神分析”“从行为实验”到“形象地描述”为探索这座神秘的殿堂奠下了一个个基石,筑起一个个阶梯。 作为一个历史回顾,对美本质的探索,可以说众说纷纭。在美学的领域里大致可以分为美在“心灵”说的“在心派”;美在“客体”的“在物派”、美在“主客体统一”的“统一“派”、美在于“实践”的“实践美学”这样几种基本的观点。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美的本质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古典主义美学建立的基础 ,一是理性主义 ,一是人本主义。它在设定了审美的主客体之后 ,坚持认为客体是为主体而存在的 ,主体赋予客体以意义 ,审美活动是建立在主体基础上的主客体的统一。“美”作为客体 ,要么是人在客体中见到的人的观念的外化或情感的投射 ,要么是人的实践在客体上打上的烙印 ,其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于是 ,在古典主义美学家看来 ,审美活动面对的客体 ,只能是个人文化的客体。在审美活动中 ,人在客体中见到的是人自身的影子 ,读出的是自己的本质。对于古典主义美学而言 ,首先 ,美总是指那些能够被人的理性认识与…  相似文献   

5.
风光对于摄影艺术具有特殊意义,大凡从事摄影工作的人,几乎没有不拍风光的。自然风光作为表现对象,成为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领域,就其本质来说,风光摄影作品实际上是自然美的艺术再创造。 何谓自然美 ?诸如河流山峦,海岸沙滩,树木花草、草原湖泊、蓝天白云等固有的美。马克思认为: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美之所以美,应是自然事物与社会人产生联系的作用。一方面承认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事物本身具有某些更美的属性,另一方面又承认了审美主体,即社会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渗透,强调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  相似文献   

6.
几种不同的文学观 象其它艺术现象一样,文学现象也是林林总总。从宇宙人生到文学作品,从诗人作家到读者大众,从物质到意识,从客体到主体,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抽象,从直觉观照到审美判断,宏观天地玄奥,微观心言妙谛,几乎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但是,如果问道: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至今谁也说不圆满。由于人们观察文学现象的角度不同,着眼的要素和文学活动的阶段不同,侧重的层面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对文学本质问题的回答也各不相同。于是,便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的种种观念形态又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理论体系。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 M·H·阿布拉姆斯在其《镜与灯》一书中把这些文学理论归结为四种基本形态,即模仿理论、表现理论、实用理论和客体理论。借以概括历史上各种重要的、有影响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凯洛夫曾经说过:"美育是学生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美和社会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学生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在语文课上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然美的感染与熏陶,如何才能实施美育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社会中的美 ,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艺术中的美 ,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 ,美 ,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试论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三个基本环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认识自我价值、追求个性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构成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三个基本环节,认识自我价值是对主体的内省,追求具性发展是主体性的外化,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追求人的本质力量实现,此胡是逻辑递进、渐次提高的,又是互为条件的。“内省-外化-实现”也是互动互为、交替上升的,最终是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受到历史的、时代的、化的、社会的等背景的制约,由此,人的主体性实现有一个境界问题,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人的本质的实现是相对的,是个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的对等互补和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正> 美就其本质来说是主体在观赏审美客体时所产生的动情的、积极的综合心理反应。艺术则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识加工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在人脑中的审美反应,它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 艺术与自然的不同,就在于它融汇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即情感。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是一种客观实在,它本身是不具备情感因素的。有意识的情感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植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对自然的审美表现即是对客体的情感反映。很自然的,当人们的心境不同时,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同一条小河,在这个人的眼里是在  相似文献   

11.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从审美意义上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的回应。基于资源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状态,美丽中国给予我们崭新的发展路径与价值原则。关丽中国内涵美的意义与本质,既突出变美的过程又强调美丽的结果。从价值形态来说,是人对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美好向往,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转变。从美的关系本质来说,美丽中国源于审美需求基础上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动,其主体是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的人,其客体是人、自然与社会。美丽中国是先进文化的表征,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社会各领域发展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这也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西智慧在本质上都希望主客体关系协调统一的发展。中国智慧的思维特性表现为主客融合,强调客体主体化,但往往导致主体自我中心的遮蔽;西方智慧的思维特性表现为主客对立,强调主体客体化,又往往导致主体自我中心主义。如果二者结合,既注重客体的自然世界丰富,又注重主体的心灵世界的丰富,则是人类理想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生成,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客体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客体便具有了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给主体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属性,美也就生成了,客体成为了美的事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美和艺术具有二重性格,即审美主客体在客观对象上的统一构成美的对象,审美主客体在主体主观上的反映构成审美意识,因此,美和艺术“本质上是审美双重主客体关系的存在方式”。全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的核心,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审美意识为中介,对现实进行审美把握的具象化的自由制造”的历史性活动,并通过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比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美和艺术的发展,依次呈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古代艺术是和谐美的艺术”;“近代艺术是崇高的艺术”;现代“社会主义艺术是对立统一的和谐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论主体尺度     
人的认识和实践本质上是以主体尺度把握和规范客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主体尺度作了片面的解释。他们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客体尺度的主观再现,或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与客体无关的纯精神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尺度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主体尺度既是认识尺度,又是改造客体的尺度。主体尺度应理解为在实践和认识中形成的,以客体为基础,而又超越客体现状的人的需要和能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论休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谟将美学纳入他的精神哲学体系,以新的观点和方法,全面探讨了近代美学提出的重大问题,从而把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推向一个高峰。他强调美学是对情感的研究,但又强调将“哲学的精密性“运用于美学,注重心理分析。他从主体和客体的互相作用上研究美,认为美的本质是对象适合于主体心灵而引起的愉快情感,创造性地提出“同情说“和“效用说“。他第一个全面阐述了“趣味“范畴,深入探讨了趣味的标准问题,代表了那个时代美感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对诗歌创作和悲剧的审美效应,以及艺术发展问题的探讨,也都以新的论点和阐释,丰富了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主体性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这也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工具性教育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德育正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和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中成为了当代德育的重要课题。一从根本上说来,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大多倾向于这样一个原则,即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来界定主体与主体性。这个共同的出发点也引发出另一个看法:即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的个性结构,认识美的本质是充分必要的。因为无论是研究社会美,还是研究艺术美、自然美,都既需要主体.又需要客体。离开了人,一切“美”也就无所谓美,而假如没有千千万万客观存在着的丰富多彩的客观“美”感染和影响人们,孤零零的人照样无法进行正常的审美活动。但是,从客体的美达到主体的美感,不是靠突变实现的,而要经历一个辩证过程。环境的因素,只有通过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而起作  相似文献   

19.
高洁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3):122-122
一、人自身的统一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乃为一体,人这一主体生命与客体生命是一脉相通的,本质上是一体的.可以说只有人类完成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自身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与课堂表达艺术陈亚立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哲学上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则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教学范围内,教师既是教的主体,也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