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作为一种舶来品的中国情景喜剧,从诞生到现在才仅仅15年的时间,在理论探索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多重研究视角认识有助于对情景喜剧的多重理解,有助于纠正操作的失误和找寻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可以获得理论上的高度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城市化的影响下,乡村面临经济贫困、文化断裂、人口外流等多种危机,但有一批人始终选择坚守乡土,即“守村人”。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分析工具,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守村人”坚守乡土的行为是早年生命历程、个体能动选择、社会关系网络三者互构的结果;他们以记录者、参与者、传承者的身份,发挥了见证乡土历史变迁、推动乡土社会复兴和创新乡土文化表达的作用;“守村人”空间坚守的本质,是对乡土信仰、乡土情怀以及乡土文化的深刻认同和遵从。  相似文献   

4.
论资排辈,顾景炎先生在上海史研究中是我的前辈,当我进上海市文管会从事上海史研究时,顾先生已逝世十余年,但是我仍能经常读到他的手稿,听到同事对这位前辈的议论.  相似文献   

5.
<正>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馆保存有501件清朝到民国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中,年代最久远的是乾隆十九年(1754)的一份土地买卖契约,之后有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的土地契约,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像这种数量众多且连续性与关联性强的土地契约,在成都市及周边区域档案馆都是极为罕见的。近日,细细研读馆藏的这些契约文书,发现这些契约文书内容丰富,可以窥见龙泉驿区乡土社会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郭孟良博士早年接受系统的历史学训练,并师从著名经济史家秦佩珩先生攻读明清社会经济史,获得硕士学位,奠定了厚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他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从助理编辑到编审,从普通编辑到总编辑,一步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出版人,并以其卓有成效的编辑成果和学术论作,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起,他在职从我学习新闻传播史,将其历史专业的知识与出版传播的实践加以融汇,锐意精进,多所创获,其博士论文《走向公众的文化传播——晚明商业出版研究》①便是数年苦修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刘强 《全国新书目》2014,(11):11-13
陶瓷印象之于乡土中国,正如镜子之于世态万象:映射其中,亦可反观其外。就陶瓷的历史来说,比四大发明中的任何一项发明都要长。就其文化积淀来说,陶瓷的文化底蕴厚于造纸术、印刷术;就其文化象征来说,陶瓷之文化蕴涵是指南针和火药无法媲美的。细细想来,印刷术和造纸术得以让中国文化高效、成本低地传承,指南针和火药扩大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范围,史前陶器上的符号则让我们领略了远古中国的文艺魅力,陶瓷的远洋贸易又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古老中国的渊博与厚重。  相似文献   

8.
刘良龙 《新闻知识》2006,(11):31-33
今年8月初,“效益深圳”指数首次发布,标志着深圳正式告别“唯GDP论”,也标志着深圳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即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转变。8月21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通讯《“深圳速度”放慢的背后》,肯定深圳市不以GDP论英雄而以“效益”续写辉煌的做法。8月21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也将目光投向了深圳的转型。这份权威杂志在题为《深圳的诞生与再度辉煌》的报道中直言:深圳今天面对的转型问题,整个中国经济也将会遇到。深圳的转型或许“将再次给整个中国提供答案”,“可能对全球都有影响”。面对“效益深圳”…  相似文献   

9.
《中国图书评论》2010,(6):108-108
书籍的社会史 [美]周绍明著,何朝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在中国,自古以来,书籍的地位是崇高的。书籍从来不仅仅是一种读本或者知识载体,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权力和利益。任教于剑桥大学的美籍历史学家周绍明(JosephP.McDermott)相信,至少在过去一千年中,书籍和它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蔡元培赞语)的胡适见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有"六经皆史"一句,遂强做解人,谓"六经皆史"的"本意只是说‘一切著作,都是史料’",由此又导出钱玄同"断烂朝报"、梁启超"流水账簿"及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诸论。钱穆深以为忧,谓"章氏六经皆史之论,本主通今致用,施之政事。其前有李恕谷,后有包慎伯、周保绪、魏默深,与实斋皆以游幕而主经世……经生窃其说治经,乃有公羊改制之论。龚定庵言之最可喜,而定庵为文,故时袭实斋余绪者。公羊今文之说,其实与六经皆史之意相通流,则实斋论学,影响于当时者不为不深宏矣。近人误会‘六经皆史’之  相似文献   

11.
(续上期)
  折射了民族发展的变迁史
  从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青春之歌》的成功是折射了民族发展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12.
高盛楠 《新闻窗》2014,(2):41-43
王全安团队精工细作了7年将民族史诗般的小说《白鹿原》搬上了银幕,电影公映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却饱受争议,褒贬不一。白鹿和朱先生这两个核心意向的缺失,让对《白鹿原》饱含期待的读者慨叹《白鹿原》丢了核心和灵魂,观众也并不为田小娥的大篇幅情感戏而买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