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A.诗人对旧中国的农民怀着深厚的感情,但它在诗中却力求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所描绘的对象后面,不做直接的裸露和宣泄。B.诗人扣住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条线索,写出了旧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是土地,怨恨悲伤的还是土地。C.本诗可以理解为空间的并列。爸爸作为家中的强劳力,正在地里拼命劳动,养家糊口,所以它就不能照顾在泥地里滚爬的孩子,更无暇顾及葬在土里的父亲。D.本诗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承续。昨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就是今天“在土里流汗”的“爸爸”,到了明天…  相似文献   

2.
三代臧克家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赏析】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其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其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三代》这首诗二十一个字,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画面。诗句看似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实则意味无穷,言简意丰。全诗运用了一组排比句,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3.
小公鸡拾到一粒牵牛花籽。它想:我把它种在土里,让它发芽、开花吧。小公鸡用爪子刨了一个小坑,把种子放进去,再盖上泥土,还用力将土压紧。过了几天,小公鸡来到土坑边一看,地上和原来一样,种子没有发芽。小公鸡趴在地上,轻声叫道:“喂,牵牛花,快发芽吧。”只听到牵牛花籽在土里有气无力地说:“唉,泥土紧紧地压在我的身上,我气也喘不过来,快闷死了……”“哦,原来你呼吸不到空气。”  相似文献   

4.
<正>臧克家在《三代》中写道:“孩子在泥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寥寥数语道尽了人们与“土”剪不断的羁绊。在土地的孕育和熏陶中,我们怀着热泪和深沉的爱接受着土地的给予,在土地无言的付出中耳濡目染,祖祖辈辈于坚守中继承了土地的秉性,这就是土性。“土性”,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民族魂。  相似文献   

5.
小公鸡种花     
小公鸡拾到一粒牵牛花籽。它想,我把它种在土里,让它发芽、开花吧。小公鸡用爪子创了一个小坑,把种子放进去,再盖上泥土,还用力将土压紧。过了几天,小公鸡来到抗边一看,地上和原来一样,种子没有发芽。小公鸡趴在地上,轻声叫道:“喂,牵牛花快发芽吧。”只听到牵牛花籽在土里有气无力地说:“唉,泥土紧紧地压在我的身上,我连气也喘不过来,快闷死了“哦,原来你呼吸不到空气。”小公鸡急忙去请蚯蚓松土。蚯蚓在土里钻来钻去,不一会儿,就将土根松了。又过了几天,小公鸡见牵牛花籽还没钻出土来,忙叫道:“喂!给你松了土,怎么…  相似文献   

6.
光绪末年,潍县文物商范寿轩在山东某渡口等着渡河,看岸上有几个孩子玩耍,其中一个孩子用绳子系着一个金属玩艺在地上拖拉着跑在前边,后边有几个孩子追逐着,愉快地叫喊着。那个拖拉的玩艺磨地的声音和一般不一样,格外清脆。这引起了范寿轩的注意,他追过去捡起那个“玩艺”一看,是个铜制的东西,上面沾满了泥土和锈迹,分量不轻,他一时说不清也看不清是什么东西,但多年经营文物的直觉告诉他.这玩艺或许也是件文物。于是他给孩子们一些钱买过来。拿到家里,经过加工修理之后,才知道这就是中国第一个发现的  相似文献   

7.
三代     
孩子在土里说澡爸爸在土里流汗小诗从侧面写出了祖孙三代“在土里”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没法改变的悲惨境况。三句话,二十一个字.凝炼而深刻地浓缩了中国农民千百年被锁在土地上挣扎流汗的悲剧。(贵州命运轮回爷爷在土里理葬李涓)三代@臧克家~~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棵树     
<正>我是一棵树,一棵松树。当我还是粒小种子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农民把我买了回去,他把我种在他们家的后院。他没有规律地给我浇水,而且,每次浇的多少也不一样。我知道,他是为了让我学会自己在土里寻找水源,让我的根牢牢地抓住泥土。我庆幸自己有一个这么好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春已经是春天了,天空美丽而又遥远,繁花似锦。站在窗前,看窗台上开放着的花。它在独自绽放,姹紫嫣红。美丽的花,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根,在土里,和泥土与水为伴,它生  相似文献   

10.
南墙根儿的泥土有些潮湿松动,儿子用手扒扒,居然有个芽尖在土里藏着,还是一棵荠菜芽。我说:“你不是找春天吗?这就是春天,现在咱满院子里都藏着春天。”老师布置了作文《找春天》。儿子的眼睛找热闹很在行,找春天嘛,就有些发愁。我的话让他很吃惊,他用狐疑的眼光看我。我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烈日下,我目睹着真实又很平常的一幕:一个装束很潇洒的大男孩,把自己的那辆时髦高档的跑车,扔给街边修车行的打工仔,跑车上沾有灰尘泥土油渍。洗车的小伙计,干得很吃力,但很投入,忙个不停地擦拭、清洗、摆弄着,他的样子与车主男孩差不多,看上去都是“十六岁花季”,他是光着身板和赤脚的、黑黝的臂膀在40℃的高温炙烤下,挥汗如雨。那个大男孩,很悠闲地半睡在太阳伞下的帆布躺椅上(专为车主备的),一瓶易拉罐不紧不慢地喝着,二郎腿上翘起的一双好“酷”的旅游鞋,他甚至对洗车仔的劳动不屑一顾。贵族少年与乡下打工仔,都是“花样少年”,后者无疑是辍学的,他用打拼的汗水、辛苦的劳动换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土豆,一个长在土里,但比黄豆要大一点的土豆。养育我的主人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当她把还是种子的我第一次放进泥土里的时候,闻着泥土的芳香,我听见她对我说:知道吗?这里就是你的家了。于是,我在潮湿却温暖的  相似文献   

13.
抽旱烟的父亲 这个繁盛的夏天,山林葱绿了,父亲却猝然苍老了。隐藏已久的疾病,使父亲步履蹒跚。梦里,父亲孤零零地站在田野上,注视着田埂上祖母的坟,一口口抽着旱烟,夕阳把父亲佝偻的背影拉得好长。我不禁想起臧克家,想起他的一首小诗《三代》:“儿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相似文献   

14.
泥土也是有一点脾气的。 这是辣椒告诉我们的。 泥土像是一个永远的睡眠者,它绝不会站起来说一句话或做一个手势。 趁泥土睡着,我们就用它塑了许多或慈祥或狰狞的泥像,说:这是神。 泥土在睡梦里呵呵笑着,我们听不见,却说:那是风声,流水声。 我们不知道泥土也有它的幽默和愤怒。 直到我们被辣椒炙痛,才说:这小家伙哪来这么大的脾气。 那些小家伙们仍然把根须伸进冰冷的土里,收集着来历不明的火焰。  相似文献   

15.
孩子与泥土     
孩子与泥土似乎有不解之缘。 每当游戏课让孩子们自己去玩儿时,他们总是飞向土地,全身心地趴在那里,不知有什么让他们那么入迷,不知他们在土里寻找什么。如痴如醉,与泥土浑然一体,仿佛他们是从泥土里出生,泥土是他们的母亲,也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他们用土合成泥,做泥蛋,垒城墙,过家家,或者用小木棍玩“天下太平”,你输我赢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16.
1 按照《圣经》的记载,上帝是用泥土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的。“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名叫亚当。”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也是用泥土造人的“女娲抟黄土作人。”这些相似的传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土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时,胡建勋同学针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提出疑议:“春寒料峭,埋在泥土中的糖如何能融化呢?这与生活常识符合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解释的:这是一个诗化的结尾。那甜甜的泥士寄托着生母对他的至爱至情,滋润了他伤痛的心田;那甜丝丝的泥土,也包含着老师们对他的爱心,老头对他的爱心等,这些人的爱,让孩子获得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最后我又用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启发,并通过小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给这篇文章续写个更恰当的结尾。改写有这样一则“:那埋在泥土里的糖依然安…  相似文献   

18.
衷心的祝愿     
《文教资料》自问世以来,已届25周年。25个年头,其间包含了编辑同志多少辛勤劳动,实在令人感佩。 鲁迅在《忆韦素园君》中说:“……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文教资料》正是像这样的“石材”和“泥土”。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与她同样的刊物,她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19.
2005年3月12日我校部分师生来到户县农村,参加由三秦都市报组织的“秀美山川千人植树”活动。令我没想到的是,这里竟是一片沙土地!松软的沙土,使人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挖好了一个半米深的树坑。“老师,你看,花生!”一个学生跑过来惊喜地喊着,手里捧着一颗花生。接着,又有几个学生跑过来,手里也拿着花生。我故做惊奇,顺势蹲下,跟孩子们讨论起来。“这土里哪来的花生?”“这土里为什么会有花生?”“可能是土里长的吧。”“我们校园里的土里咋没有花生呢?”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对花生没少吃过,对花生的生长情况却很少见过。他们挖着、说着、捡着、问着,一个个又兴奋,又激动。随着捡出的一条条细细、长长的像根一样的东西,有的孩子说:“这个地方就是长过花生。你看,这不是花生的根吗?”看到不远处指导栽树的老农,便向老农请教。孩子们的猜测得到确认,个个欣喜若狂。  相似文献   

20.
在福建省沙县和明溪县交界的地方有座荷山,这是拔海1200公尺的偏僻山窩。这里沒有荷花,有的是瘦脊的黄泥土和艰苦的斗爭生活。过去,民間流傳着一句話:“沒米下鍋也不上荷山窩。”可是今天,我們的胡安政老师,一个十九岁的共青团員,却完全不是这样。三年来,他一直是朝气勃勃地、愉快地战斗在荷山窩。村里的人都亲切地称他“小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