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要了解民族戏曲中悲剧的特点和品格,需先了解它的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是由说书演变发展而来的。宋代的说书人说的多是连续的长篇悲剧故事,所以,演变成舞台演出形式的初期,其表现形式为:能表演的情节由演员表演,不适于表演的情节,就像说书那样作讲叙,这样,话本里的长篇悲剧故事,在戏曲发展的初期,就被原封搬上了舞台。可以说,悲剧是伴随着戏曲的产生而出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戏曲“化石”《刘协状元》,就是早期戏曲说书与表演相结合的古  相似文献   

2.
秦琼故事经历了由史实到虚构的过程,基本是按照史实框架进行组构的。唐代的史书、文言小说中有关于秦琼的记载。宋元时期基本上没有出现以秦琼为主人公的话本与戏曲,但大部分的隋唐故事作品中都会涉及秦琼。明代是秦琼故事的发展与丰富期,出现了以《隋史遗文》为代表的专写秦琼故事的长篇小说及戏曲。清代是秦琼故事的繁荣期和新变期,在不少小说、戏曲作品中都有秦琼故事,并有了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广播戏曲故事是戏曲广播的节目形式之一,它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央台开播了一批传统戏,不少年轻人听不懂。为了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戏曲广播工作者选择了一种他们较为熟悉和喜爱的故事形式。当初的戏曲故事强调的是故事本身的撰写。戏曲固有的特征没有得到重视。广播戏曲故事是被当成一种戏曲普及的辅助手段,而被拉进戏曲广播行列的。直到1994年,广播界才就这一戏曲新品种达成相对共识。  相似文献   

4.
戏曲故事是广播文艺的一个新品种,它是以叙事为主兼容对白、唱词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戏曲艺术和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把舞台艺术转换为广播艺术,以适应广播特点的一门全新的听觉艺术。 下面从听众的欣赏心理和戏曲故事的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戏曲故事  相似文献   

5.
柳莺  俊杰 《新闻前哨》2006,(5):60-61
名学王国维说:“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歌舞是手段,故事是核心。中国戏曲在它千百年的流传中,以故事为主要承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化的思想内涵。戏曲广播故事作为一种独立广播体裁始于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磨砺”已经成为深受听众喜爱的广播艺节目。其基本定义为:戏曲广播故事是戏曲与学的综合,它取材于舞台戏曲,以故事为主导,以播讲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辅以唱腔、念白、音乐、音响等各种艺术元素。由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戏曲故事《三寸金莲》,在第七届中国广播专家奖评估展示中以其深刻的内涵,精心的制作,被评为一类节目。下面我们谈谈该节目的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6.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用传统歌舞表演故事,故事是戏曲的核心。把这个核心传播到听众中去.是普及戏曲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广播戏曲故事融广播的凝练和戏曲唱.念、演播式的说为一体.复述舞台戏曲故事.是吸引潜在听众和开发未来听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在舞台上演出的视听艺术,所以,语言自然是构成戏曲的基本要素。 许多艺术形式是以语言为基石的,但是,因为各自的表现特点不同,对语言的要求也不相同。如,电视、电影作为以视觉为主的艺术,动作可以表现的内容,应该努力精简语言,而鼓书作为听觉艺术,则要求努力把动作用语言表述出来。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视听综合艺术,其基本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用歌唱演故事需要语言,用道白讲故事更需要语言,连用舞蹈表演故事,在写剧本时,也需用语言表述明白,把演员需完成的动作描绘出来。总之,离开语言,就没  相似文献   

8.
林惠丽 《视听纵横》2008,(4):105-107
戏曲同广播的“联姻”由来已久,广播一直都是戏曲传播的另一个重要舞台。广播的戏曲节目精品创作也一直是广播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但随着电视、网络等多媒体传播的逐渐加入,广播作为戏曲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在传播形态、传播意识上也做出了许多尝试性的革新。从2003年戏曲故事《第一次亲密接触》获中国广播文艺创新奖以来,我们宁波电台在这些年的戏曲节目创作中,一直都在体现这种创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各种文艺形式的不断涌现,广播戏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大不如从前;同样,面对电视等媒体的冲击,广播中的戏曲节目更是可危.为此,有些电台感到无可奈何甚至放弃广播戏曲节目创新的尝试,曾经辉煌很长一段时间的广播戏曲节目也随之跃入低谷.如何重振广播戏曲节目的。雄风,再现昔日辉煌,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迎接广播戏曲艺术的第二个春天?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的戏曲编辑们一直在苦苦探索.通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和工作实践,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创出了广播戏曲节目的新形式──戏曲故事.所谓戏曲故事,就是在原舞台戏的基…  相似文献   

10.
戏曲归根结底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的最本质的美学属性是来自于舞台的规定性。在艺术实践中,它又被人们基于对舞台的认识所形成的戏剧观所强化。因此,谈戏曲就不能离开舞台。但是,正如舞台产生戏曲一样,戏曲又严格地受到舞台时空的限制。这种限制大大地妨碍了戏曲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广播戏曲故事是学和戏曲的综合,它是融广播的凝练和戏曲唱、念、演播式的说为一体的艺广播形式。宁波电台创作的越剧故事《蝴蝶梦》在探索这一新的广播戏曲节目样式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满足新时期听众对广播戏曲节目的审美需求方面做了一番努力。越剧故事《蝴蝶梦》在2002年度浙江省广播艺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故事情节,应该是戏曲的核心。持这种认识的人在写戏时,着力于编排故事情节,把故事编得玄而又玄,险而又险,结果,人物成了情节的“龙套”,观众看了戏,只记住了故事,记不住人物,其实,缺乏人物性格命运纠葛的故事,人们是记忆不长久的,像看了热闹、惊险的武打片,不久,就会忘却得干干净净。回首戏曲史,流传下来的剧目,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物形象。没有窦娥这个典型人物,就没有《窦娥  相似文献   

13.
戏曲故事是产生于80年代初期 ,是广播戏曲处于低谷中的一种探索。90年代中期随着广播文艺政府奖评奖的促进 ,创作上又开始兴旺起来。三年中经历了四次全国性评奖 (三次政府奖 ,一次学会奖 ) ,评奖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 ,例如 ,川剧故事《刘氏四娘》、湘剧故事《哑汉驮妻》、川剧故事《田姐与庄周》、曲剧故事《烟壶》、评剧故事《大森林》、黄梅戏故事《徽商情缘》、越剧故事《舞台姐妹》、《新孔乙己》和粤剧故事《卖油郎与花魁女》等。几年来 ,在100多个参评的戏曲节目中 ,获一、二等奖的只有9个 ,数量偏少。未获奖的节目其原…  相似文献   

14.
地方戏曲是千百年在我们民族的不同生活地区,适应、反映、再现和表现了这些地区人们的情感、思想、生活和各种传说故事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样式。它体现着两个特点:一是地方性,由于各个地区生活方式、语言方式甚至情感思想的表述方式都有很大差异,由这差异带来的地方性就不可避免;二是程式化,地方戏曲在流传过程中,唱、念、做、舞等都形成了为本地区人们所习惯和熟悉的一整套表演程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之外,能将戏曲的传承提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层面上的国家只有新加坡,由于政府的领导得力、规划正确,新加坡的戏曲已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它的传承经验为:采用华族之外的民族故事和发生在本土的故事为题材来编创剧目,培养各族青少年戏曲表演人才与忠实观众,在戏曲中使用英语和华语,努力使戏曲本土化;由民间和政府共同办戏曲,使经费有了保障,并让民间增强了传承戏曲的责任心;与戏曲的源发国中国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不断提高艺术水平;积极地参与国际戏剧节,紧跟世界戏剧潮流。  相似文献   

16.
工匠要盖一所房子,准备好了砖瓦木料,要根据这些材料的特点,划出房子的蓝图来,结构成房的框架,再精雕细刻,把房子盖起来。戏曲的结构,大约类似这种情况。作者从生活中淘炼出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初步确定了这部戏的思想旨意,就像工匠划图打框架一样,结构出戏曲的架子,以便在这个框架下写戏,打这个框架,就是确定戏曲结构。在创作过程中,确立戏曲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创作环节。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物的故事和一件事情的情节,往往是很长很复杂的,你写成戏,总不能从人物出生,到他成家立业,功成名就,事不分大小,情节不分轻重,都铺展开来,需要截取人物生活经历、故事发展变化中的一段有典型性的事实,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戏曲文化记忆加速“流失”的现实背景下,数字人文为戏曲档案资源的深入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基于数字人文理念,以“京剧名家档案故事化手游开发”项目为例,探析数字人文视域下“数据采集与关联—数据故事化呈现”的戏曲档案资源开发路径,以期为数字时代戏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促进戏曲文化记忆的延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2008,(1)
吴江人民广播电台自开播戏曲栏目以来,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在台内40平米的文艺录音室内先后录制出一批高质量的戏曲节目,其中戏曲专题《讲述命运的故事——记新编越剧〈家〉》荣获2005  相似文献   

19.
戏曲广播剧是文艺广播的新品种。它以鲜明的戏曲风格和比戏曲舞台剧更接近生活的特点,为广播艺苑赢来了更多的知音。自八十年代初第一部戏曲广播剧诞生以来,已有数以百计的戏曲广播剧进入了千家万户。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作为戏曲广播剧重要组成部份的音乐,对于一部戏曲广播剧的成败优劣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就戏曲广播剧音乐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与戏曲舞台剧音乐的异同等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为了便于论述,我们把广义的音乐中的  相似文献   

20.
雍正勾结隆科多把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在康熙死后就已传开了,戏曲、话本、民间传说都这样讲,沸沸扬扬200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