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冒玲琳 《学周刊C版》2014,(7):170-170
案例背景: 南通蓝印花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老师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南通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身为一个南通人.  相似文献   

2.
我们来到了蓝印花布博物馆,那是位于南通护城河——壕河边上的一排白墙黑瓦的建筑,被称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进去以后,一位老奶奶——馆长的母亲,也是蓝印花布第四代传人,给我们表演纺纱、织布。  相似文献   

3.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印染工艺品中的瑰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通花布是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代表,南通蓝印花布运用天然植物染料呈现出蓝白二色,花布上的纹样无不有着吉祥之意,被广泛的制成各种生活必需品与南通人朝夕相伴。本文以南通蓝印花布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南通蓝印花布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南通蓝印花布的色彩纹样特征为切入口,从家居产品设计、家居服装设计两个方面剖析南通蓝印花布当前发展遇到的瓶颈,探索南通蓝印花布元素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让传统工艺南通蓝印花布通过创新性设计融入现代家居产品,使其在当代社会中能有效得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梁成 《教育》2022,(3):12-13
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的图案融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它的色彩、取材、构图代代相传,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精神需求.从布的形成,到染料的形成,到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再到蓝印花布的图案,无不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中华文化的风土人情.将蓝印花布资源...  相似文献   

5.
南通传统蓝印花布曾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反映着民众的朴素美和含蓄美。传统蓝印花布的色彩创新应运用现代技术精确控制多种染成色以丰富蓝印花布的色相:进一步发展深浅复色套印技术和防染技术以丰富蓝印色阶灰度变化;以靛青为主,结合其他植物染料丰富蓝印多重配色。这样才能使南通传统蓝印花布的色彩艺术更具时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花思齐 《生活教育》2010,(12):63-64
早就知道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可称得上是中国一绝。它距今大约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 前几天,我看了老师推荐的《如东大观》一书后才知道,原来我们如东也是蓝印花布的产地呢!  相似文献   

7.
用高科技材料和印染技术把蓝印花布的美感体现在产品的内外包装上,通过创新设计来提高蓝印花布情感意境与文化意境的表达,提高产品的诱目度,诉求蓝印花布“蓝白相映”这一中国意象的视觉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发掘与创新.把蓝印花布引入高等院校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把中国传统蓝印花布的设计语言应用在产品包装的教学内容还未见报道,把它引入艺术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顾野烽 《成才之路》2014,(16):72-73
南通的蓝印花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劳的结晶,它有着清新朴素的蓝白两色,有着传统吉祥寓意的图案构成,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蓝印花布的这一传统。在体育、艺术2+1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好蓝印花布相关知识,是美术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初中段“蓝印花布”美术乡土课程的学法研究,应该是全方位的研究,研究现状,研究可行性,研究教材设计,研究学生个性特点,研究替代材料等。要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学好知识,让教师在教与学中不断去发现,去更好地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9.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以来,在中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在美术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解读课程目标。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中职美术教学中没有深入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比较散乱,无法达到全面推广的效果。南通地区中职美术院校具有丰富的地理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南通蓝印花布,能够有助于建设校园文化。基于此,本文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执教教师:杨 薇(贵阳市实验小学)点评教师:易清华(贵阳市教科所)授课年级:三年级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教师采用直观导入法,通过录像和实物出示,把蓝印花布的美感、分类、用途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介绍蓝印花布。师:布最大的特点:朴素、典雅。师:小朋友们能不能告诉杨老师。蓝印花布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呢?生:因为蓝印花布上面的纹样很漂亮。师:蓝印花布的图案组成与民族风情紧密相连。例如人们喜闻乐见的牡丹、荷花、梅花、飞鸟、蝴蝶、鱼、龙、凤等,它们都代表着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蓝…  相似文献   

12.
蓝印花布     
说来惭愧,直到小学三年级我才意识到, 《通州方物志》封面上那种秀美洁静的蓝底白花布,我家中亦有:一块作厨房门帘, 另一块作了奶奶的床单。那蓝,是经过岁月烟尘荡涤后的宁静的蓝;那白,仿佛最纯净的白云,整个画面一如初秋晴朗的天空。蓝印花布之于南通,一如云锦之于南京,丝绸之于杭州,刺绣之于苏州。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三册)选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全诗如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抒写了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相思之情。开头两句交代了本诗的抒情对象牛郎和织女。三、四句写织女织布。为什么要写织女织布呢?因为天庭规定,织女只有织好了布,才能与牛郎相会。五、六句写织女整日都织不好布,就只好在那里痛哭流涕。那为什么会织不好布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些…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说“美国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湖北江明全老师在《历史学习》(2003年第12期)上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解释。我觉得还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是其鲜明的经济特征。17世纪,种植园主要向欧洲出售烟草、蓝靛。独立战争后,这些农产品利润降低,种植园经济一度衰落。18世纪,由于英国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和美国北部工业革命的兴起,国内外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激增。轧棉机的发明提高了清除棉籽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加上种植棉花的技术简单,在种植园大规模使用奴隶种植棉花十分有利可图。奴隶制种植园迅速…  相似文献   

15.
王力 《语文学习》2010,(9):39-40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诗经·卫风·氓》中有一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课本注释把“抱布贸丝”解释为“拿布来换丝”.对“布”没有特别的解释.但为什么拿布能换丝,而非其他东西呢?这布和现在意义上的布的概念是否一样呢?课本上也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16.
罗敷何许人?     
古乐府《陌上桑》叙述一个年方二八的秦罗敷在陌上采桑,为使君看中,要强娶她,被她严词拒绝的故事,诗中的罗敷,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崔豹《古今注》载:“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王仁妻,……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另一首汉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曾涉及一个“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同名同姓,但并非一人。 《汉书·武五子传》中载“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女罗紨。”周寿昌  相似文献   

17.
耳闻目睹和耳濡目染是近义成语.本文想将这两个成语作个比较分析.一,产生历史:耳闻目睹: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其变式有:耳闻目见(南北朝梁) 目见耳闻(宋) 耳闻眼睹(元) 耳闻目击(明) 目击耳闻(明) 目睹耳闻(清) 耳闻目睹(现代)耳濡目染:最早见于唐·韩愈《清河郡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其变式有:目濡耳染(唐)  相似文献   

18.
教参一般把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分为六道工序,即做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和电镀。其依据大概来自介绍每道工序的开启语(过渡句)。如“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于是轮到了涂色的工作了”等。我以为将“点蓝”、“烧蓝”分为两道各自独立的工序,是没有看清课文、弄懂作者的意思所致。如果“点蓝”、“烧蓝”是一次性完成的,那自然各自为  相似文献   

19.
靳羽西,生在桂林.长在香港.在美国获得音乐硕士学位。这些年来.她分别以学者、作家、记者、电视人、社会活动家及企业家的身份奔忙于东西方之间。美国《金融》杂志形容她是当代的马可·波罗:美国《国会记录》称她为“真正的平民大使”:《人物》杂志称她为“中国最有名的女人”:新华社的《环球》杂志选举她为“环球20位最具影响的世纪女性”.  相似文献   

20.
不织布     
自古以来.把动物纤维如蚕丝,或是植物纤维如棉、麻,纺成线,然后再把它织成布。“不织布”也叫“无织布”,这是各种各样不用经过纺织就制成的布,甚至直接制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