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党报自选动作能不能搞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新闻发现力的强弱。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性是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这种“发现力”往往在自采新闻和自主策划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编辑发现的感觉特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凌 《编辑之友》2002,(6):35-37
一、编辑发现的感觉内涵 什么是发现?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①编辑人员善于捕捉、挖掘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就是编辑的发现力.编辑的发现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邵奎 《军事记者》2011,(2):72-72
所谓新闻发现力,就是通讯员在具备新闻敏感的基础上,把他人没有发现的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出去的一种能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记者的发现力》中提到:“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就是‘发现力”’。那么,通讯员应该如何培养新闻发现力呢?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发现力”?“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我们把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称作“发现力”.“发现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善于发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善于发现或者提练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善于发现和捕捉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准确地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视野     
《视听界》1997,(6)
开拓记者的发现力1997·4《新闻广场》刊登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的一次谈话,认为,现在真正称得上“有所发现”的新闻作品太少,希望新闻工作者趁精力旺盛的时候,积极开发自己的“发现力”。他说,我们把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称作“发现力”。“发现力”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  相似文献   

6.
衡量一个记好与差的一把重要标尺,就是记的“新闻发现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新闻发现就是把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的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可见,一个优秀的新闻记,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那么,新闻发现力培养的路径何在呢?  相似文献   

7.
“发现力”就是经过深入研究与探索,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新鲜事物、揭示前人尚未揭示的内在规律的能力。发现力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新闻敏感,它比新闻敏感又更进一步、又更高了一个层次。新闻敏感只是记者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认识程度。也就是说,面对眼前发生的事件,知道它是新闻并能采写出来,但是没有更深一步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群众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去认识、分析事物,是新闻工作者增强群众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大局观的必要渠道,也是记者提高新闻发现力的有效途径。用群众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甚至可以让记者从广告信息中也能发现新闻——立足于群众,从群众的所急、所需、所喜、所恶去想问题、做事情,可以让我们坐享许多送上门来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记者的眼睛不同于普通人的眼睛,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新闻,但是这种新闻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只有主动用新闻视角去观察、评判,才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可见人们所说的“新闻眼”是一双不同寻常的眼睛。而这双不同寻常的眼睛应具备两种功力,一种是透视力,一种是前瞻力。这就是前者用独特的眼光剥去事物的外表,发现真正的新闻内涵;后者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过程和结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和估计。  相似文献   

10.
韩冰 《青年记者》2013,(6):54-55
敏感力是人们对事物的敏锐感受或感知能力。不管你从事任何工作,要想创新,把工作干好、干出特色来,就离不开敏感力。有了敏感力,你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媒体工作者应有较强的识别差错的敏感力,在工作中要保证政治上无差错,文字上无污点。那么,在哪些方面要有敏感力呢?一是政治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和知识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新近发达的事实的报道。那么从事实 转化为报道,首要的工作是发现。发现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能把它采写(制)成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积极开发自己的发现力。 什么是发现?《辞海》的解释是,本有的事物  相似文献   

12.
现场瞬间纪实美——新闻摄影美感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人们都能体验到的普遍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在对美的事物作出反应时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和享受。美的事物被人们发现和感受时产生美感,对某些事物多次产生美的体验也会形成美感。现实生活中凡是美的事物,新闻摄影中凡是美的事物和形象都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享受。美感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产物,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对象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13.
发现力是经过深入研究与探索,敏感地寻求到别人没有看到的新鲜事物、揭示别人没有揭示的内在意义的能力。新闻发现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并和从事新闻工作时间的长短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有的人从事新闻工作很长时间,对新闻发现的能力却不一定很强,只是敏感于显性新闻;而有  相似文献   

14.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名雕塑家罗丹的这一名言,其实也有适用于新闻采写的地方:要想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抓到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稿件,就要有发现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博览     
记者的宏观意识对记者来说,他是一个拘泥于琐碎事实的写稿匠还是能登高临风、纵论时代风云的大记者,取决于他有没有宏观意识。新华社上海分社沈世纬认为,所谓宏观意识;就是记者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能力: ——判断能力,对被采访的事物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物的新闻价值; ——反馈能力,能对采访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作出灵敏的反馈,对来自未知世界的信息特别敏感,并能迅速‘筛选’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储备起来; ——比较能力,能对被采访的事物作纵向或横向的比较与鉴别,通过比较,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发现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并能从各种材料的细微区别中抓住特点,触类旁通; ——透视能力,能以马列主义的洞察力来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透过事物的表象攫取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吴锋 《新闻采编》2004,(2):35-36
所谓“首例新闻”,是经记者的独特视角所发现并报道的反映某一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趋势、新规律的新闻。从哲学上讲,首例新闻是反映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经渐变而突变,进而引起事物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新闻。由于它是首次被发现和报道,故能引起广泛关注和传播,甚至能  相似文献   

17.
在大自然的百花园里,几乎没有一朵花卉的色泽、姿态、芳香与其他花卉相同;在林林总总的文学期刊的百花园里,最有魁力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鲜明个性与特色的刊物。暇日里当你进入文学期刊的世界,你便会发现,首先吸引读者视线的必然是封面设计上有独特风采的书刊,而更能长久地赢得读者的,则是那些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上都闪耀着个性光采的书刊。看来,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现象,一切失去了个性的凝固雷同的事物都会招致读者的厌倦、唾弃,重要的还在于是否真正确立了属于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说新闻要新,要开第一腔,要抓独家新闻, 其实质都是讲要抓个性,抓特点。而事物的个性特点又是在比较中才能显现出来的。比较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纵向比较一般是指事物自己跟自己比,而且往往是现在与过去比.看看有什么变化, 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新问题,以此来发现和挖掘新闻。横向比较一般是指一事物与它事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看看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有何不同之处,并以此进行报道。在判断一事物的新闻价值的时候,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当作者在最后判断出一事物具有某种新闻价值的时候,一般都笼统地说是比较出来的。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一下比较的过程,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19.
陈琪 《青年记者》2004,(5):30-30
所谓宏观意识,就是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有了宏观意识,就能保持强烈的新闻敏感,当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迅速发现它,在报道上“捷足先登”。有了宏观意识,就能从平凡事物中寻找到闪光点,从众人漠然置之的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记有了这种宏观意识,即使他处于某个市,某个县的一角,也能审时度势,从总览全局中透视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媒体的"法"力在于媒体具有强大的告知功能,它能使舆论对事物或者现象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关注态势,从而影响乃至左右大众的心理判断。马克思认为舆论是"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伏尔泰也称舆论为"世界之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