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刘述先提出给予宋明理学重要命题“理一分殊”以全新的现代阐释来讨论儒学的当代性问题,其用“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讨论传统的现代重构,“分不患其不殊,所难者理一耳”讨论多元化世界伦理会通的可能.“理一分殊”从方法论上拓展了儒家文化传统在当代创造地发展和平等地与西方对话的文化视野,也为文化类型的一般与特殊提供了可供讨论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中,应当改变以前将中国本土文学排除在外的模式。根据国际世界文学史的书写经验,将本土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的构成,可以使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性的视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建立中国的主体性话语。只有通过主体性话语的对话,发出中国的“声腔”,中国才能真正进入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应当是多元主体话语、“多声腔”的体系,从“理一分殊”的辩证理性观念来看,世界文学的整体性表现为一种“理一”,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话语则是“分殊”,从分殊到理一,推动多元化的世界文学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3.
论“孝”的政治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看,“孝”的缘起及其演变过程有着浓厚的政治伦理意蕴,“孝”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宗法政治中的精神本体地位,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的国家治理特色。在深入解读“孝”这一伦理范畴的基础上,我们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孝”的伦理文化精华服务和谐社会的建物。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工具理性主义在中国发展了起来。在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又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有人求助于“道德理性”抑制工具理性的张扬,但收效甚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以传统文化创新,寻求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这就要实现道德与伦理的分殊,以“求道之德”发挥人们的不懈追求精神,以“人伦之理”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现代化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朱子伦理思想的纲领可用“明天理,灭人欲”一句话概括。这是他的突出贡献。这个贡献至少是在四个层面上展开的:朱子从他的理一元论的宇宙观出发,确立了他的天理至上的道德观;发挥二程的“理一分殊”说,完整地解释了社会伦理现实;对人性的具体解释为“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因而人性“有善有不善”;提出了变化气质,复明天理的修养论,殷殷教人在修养上用心用力。  相似文献   

6.
以《刮痧》为例,从强环境文化、弱环境文化下跨文化传播的伦理事件及其伦理悖论的视角分析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伦理建构现状,提出跨丈化传播伦理建构的“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文献   

7.
“理一分殊”说是宋明理学讨论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和程颐与杨时之间讨论《西铭》的主旨问题密切相关。经过杨时的补充与阐发,“理一分殊”说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重要论述,这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必须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意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蕴含着人民至上的政治伦理价值、公平正义的政治伦理规范以及严于律己的政治伦理美德。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一个伦理文化的重建问题。中国伦理文化重建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自由与自觉、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的“三个统一。自由与自觉的统一主要指意志自由与意志服从、道德自愿与道德自觉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要指丰富的感性欲望与合情合理的理性调节的统一: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主要指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该文还对“三个统一”在中国伦理文化重建中的必要性、实现途径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人物配置的“尚三”倾向,认为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心理中存在着典型的“中庸”意识,它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说,更是国人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指出“中庸”的实质即是一种三分世界的意识,也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人物配置“尚三性”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11.
一、绪论何谓伦理?《说文解字》说:“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理,治玉也。从玉,里声。”《毛传》说:“伦,道。”(《诗·小雅·正月》)“理,分地理也。”(《诗·小雅·信南山》)《汉语大词典》说:“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中文大辞典》说:“伦类理分也。人伦道德之原理。”由此看来,伦理就是人与人相处中的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2.
普适价值是一种事实存在,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为普适价值的存在和建构提供了必要性。儒家伦理并非已经死去的历史陈迹,而是至今活着的文化生命。它渊源于过去,又奔流向未来。就是说,儒家伦理中包含有现实化和未来化因子的“活元素”,这些活着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那些体现着人的类价值(普适价值)的东西,主要是天人论、德本论、德治论、德育论、群己论、义利论、理欲论、品德论、修养论。等等。  相似文献   

13.
郭象《庄子注》的伦理思维是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论题。郭象《庄子注》“理”概念之内涵具有三个面向:规范与引导、批判以及角色伦理。“理”具有规范意义,且同时具有引导作用,故性分之发展并非任意的且具有群体性;“理”的批判性质,展现在对“礼”的反思,并且透过“迹”与“所以迹”此组概念,其中蕴含之时间观,能带出检视标准;而“理”的角色伦理思维,则含藏郭象对伦理社会如何建构之思考,以及何为理想之社会运作模式。此三项带出郭象思想隐而未显的伦理关怀,且透过理之分析,更能整全地理解《庄子注》中的政治思维。  相似文献   

14.
以德勒兹生物哲学中的“根茎以遂”和“机器思考”为切入点,可以尝试将中国古代神话,特别是关于女神部分,引证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各主要论点。从女娲、羲和、精卫到后来的嫦娥,她们的故事皆潜藏着若干元素,足以(一)与西方生态学例如大地女神“盖亚假设”相提并论,(二)向整个现代生态伦理提供另一“生机”思考体系。目的在于探索怎样从与生态有关的中国古典文化中,提炼出一个类似德勒兹式的人与非人的横截横切和回旋的沟通结构,在学术上建立乐生、利他和虚怀朴素的生命伦理。  相似文献   

15.
“金规”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遍伦理的建设应从各民族传统伦理文化中吸取资源。“金规”作为被世界各传统文化及宗教普遍认同的一项古老的伦理原则,当然对普遍伦理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普遍伦理的建立并不只是传统“金规”的一种“发现”或是对“金规”的延伸。真正对普遍伦理的构建富有价值的是“金规”这一形式尤其是反面表述形式所蕴含着的宽容精神、平等精神及理性精神等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不同于其他从业人员,教师管理有其特殊性,探讨教师管理的伦理准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伦理的管理本质伦理,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则,或人类社会生活的秩序、规则及合理正当的行为。自从有了人,便有了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制约。理解伦理的管理本质,从理解伦理价值指向的内在含义开始。什么是价值呢?当我们说“人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时,包含着终极价值和派生价值的区别;当我们说“这个锄头有价值”或“那个花瓶无价值”时,则隐含着“目的”与“工具”的界限。无论是终极还是派生,目的还是工具,都蕴含着事物存在的意义。因此…  相似文献   

17.
孔汉思先生所提出的“世界伦理”构想,目的在于为京教问的争平和世界间的和平提供一条可资选择的造径。因此“世界伦理”的提出,必须有它得以建立的宗教依据。在分析宗教依据的过程中,孔汉思先生对“大神学解释学”保持了足够的警惕,并对“世界伦理”在推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理一分殊"这一命题具有丰厚的思想渊源,具体提出是程颐回答他的学生杨时关于张载<西铭>的疑问时说出的,朱熹则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一分殊"不但是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理学中扮演着方法论的角色.程朱利用"理一分殊"解决了世界万物如何产生以及世界万物统一于什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程朱理学的哲学性质和发展方向.正是由于"理一分殊"这一方法的运用,使得程朱理学大大超越了先秦儒学、道家哲学和佛学关于宇宙生成和万物统一性的论述,使理学成为更缜密、完善、思辨性更强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和合”文化主张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决定了我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统一的诉求。西方近代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各国内部的长期分裂状态,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思辩表达,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有很多暗合之处。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揭示西方文化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内在关联,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