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慧敏 《乒乓世界》2004,(9):i024-i027
“等我闲下来,一定要搞一个菊迷会,到时候我会唱歌给大家听……”这是2003年10月31日,刚刚从央视录完《名将之约》的李菊与在瑟瑟秋风中等待她的“菊迷”阿尔法、蓝色和橙子见面时说的话。看着菊迷们精心制作的菊迷衫和菊迷杯,李菊很激动。  相似文献   

2.
红色的沙 《乒乓世界》2004,(10):i020-i021
8月20日至22日,我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菊迷一起在南通与菊姐度过了难忘的两天,亲历了他们期待已久的“菊迷会”,也亲历了那份感动。而此之后,“李菊在线”上一直有帖子在描述那次“菊迷会”或是诉说那两天中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3.
于晨 《乒乓世界》2004,(10):i022-i022
“菊迷会”过去快一个月了,一天在编辑部的来信中我看到了下面这篇文章。文字谈不上优美,可它记录了一段难忘的经历,那份真实的情绪依旧会感动我作者于晨也亲历了“菊迷会”,以前他很少上网,可这次在南通他答应大伙,回了北京要好好学习电脑,为“李菊在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粱慧敏  夏娃 《乒乓世界》2005,(11):33-33
“我要把这个拍子珍藏起来,因为拿它赢了张怡宁,而且以后她也没有机会再跟我打了。”在单打第二轮被淘汰之后,李菊跟朋友开玩笑说,此时,李菊结束了她的全运会之行,这也意味着她乒乓生涯的结束。  相似文献   

5.
提笔为文时.我刻意在案桌旁搁着两本《乒乓世界》一本是2000年的第七期,上面有一篇专访“小鱼儿”的特别报道,主角在文章的末尾提到了在下和“三分的乒乓球”网站。“小鱼儿”的两位站长是我在1998年于网络相识的乒迷.交往下来彼此惺惺相惜。所以.既然三人小名同时在这一期的《乒乓世界》中出现.我就特别保留下来.除了纪念也做个见证。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真正迷上乒乓球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为抢球台连饭也顾不上吃,因为某个际遇巧合参加了乒乓新团,又缘于乒乓球而结交了一群“死党”,而这些,是你我都曾有过的大学乒乓生活,本文作者大学时是学校乒坛的活跃分子,他讲述了自己对那段时光的深深眷恋之情,谨以此文,献给曾在大学,正在大学的乒乓球迷们。  相似文献   

7.
杜春鹗 《乒乓世界》2010,(7):142-142
家里订阅多年的《乒乓世界》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刊物。已年过七旬退休在家的我,看《乒乓世界》的最大特点——就跟作家刘心武研究《红楼梦》“文本细读”—样,逐页逐篇精读细读。只有读出感觉、读出喜悦、读出收获,否则于心不忍。那天大儿子(也是一名乒乓球迷)将我一军,说:“爸,你能在《乒乓世界》上秀一把认您是个铁杆球迷。”我说:“里  相似文献   

8.
夏娃 《乒乓世界》2007,(6):I0016-I0017
在乒乓圈里久未露面的李菊。5月6日下午出现在杭州市余杭区。利用“五·一”黄金周.成立于2001年的杭州李菊乒乓球俱乐部喜迁新居,位于临平邱山大街新辉煌大酒店三楼700多平米的新球馆里一时间高朋满座,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刘枫,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青,省委副秘书长吕毅强,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重天,杭州市副市长何关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我是《乒乓世界》“球迷信箱”栏目里刊登的第一个球迷,到今天,我已收到全国各地球迷朋友的来信近百封。他们多数既是《乒乓世界》的忠实读者,也是乒乓爱好者,其中还有不少是业余体校乒乓球班的学生。他们对我目前最想探讨“如何对付弧圈球”的问题做了非常详尽的回答,尤其是反手如何推挡弧圈球,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天津的李万涛朋友告诉我,推挡高吊弧圈时,拍头应斜向前倾,这样拍形才易下压;《乒乓世界》编  相似文献   

10.
DIY之保养篇     
大凡爱球之人,对手中的球拍多半是宝贝般爱护的,曾在乒乓BBS上见过这么—句话一“拍在人在”,读来大有武侠小说中“剑在人在”的味道,可见其迷球之深爱球之切。  相似文献   

11.
马雪健 《乒乓世界》2007,(2):I0015-I0015
有这样一支乒乓球队,队员们曾拥有同一种职业,他们将青春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们桃李满天下;他们将自己的晚年献给了钟爱的乒乓球,他们执着且快乐;在各自岗位上,他们是教授、是专家、是学者;而在球场上,他们是在“乒”博中寻找快乐的“顽童”,是用乒乓点亮生活的强者,是百折不挠的“战士”。他们组成的这支特殊“队伍”就是中国老教授协会乒乓球队。  相似文献   

12.
谢谢你,李菊     
说起李菊,大多数人只知道她是世界冠军,印象中只有她站在领奖台上的辉煌瞬间,至于领奖台下的李菊恐怕就知之甚少了。而我心目中的李菊,也许会让你对这位世界冠军有一个新的认识。1997年11月,我刚人国家队,欣喜之情无以言表。但一想到要与世界冠军对垒,我心中难免有些怯意。恰巧我又与李菊一起训练,我印象中的李菊搏杀特别“猛”,所以我很想向她请教。但那时主力队员训练特别紧张,再说一个是世界冠军,一个是刚人队的黄毛丫头,她会不会教我呢?然而就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我发现李菊并非我所想象的那样高高在上,相反,却很活泼随和…  相似文献   

13.
刘洋 《乒乓世界》2000,(11):42-42
对乒乓球“相思”了这么久,直到今天我才发现自己从前对它的看法是肤浅的。过去,我对于中国乒乓球队的感觉是:帅气、无敌、永不言败,不骄不馁……这些看法自然正确,而这些词却无以道明“梦之队”的本质之处——我们的乒乓球队是支“英雄的队伍”!这个词看似平常,而经蔡指导一解释,其内涵又变得极为丰富:“我们的球员是伟大的,他们顶住了各种压力在赛场拚搏;而每一位球员又不是一个人在比赛,他们携有全队的努力和力量,那是整个英雄的乒乓球队在战斗!”是的,英雄!我为英雄们的二度包揽、辉煌囊括而喝彩。  相似文献   

14.
杨鉴普 《乒乓世界》2005,(9):114-115
在我们老年活动中心的乒乓球室,活跃着一群“老顽童”,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这些老年人中有一些人,都已经退休好几年了,从年龄上看,够老的了,但从他们对乒乓的痴迷看,又确实具有很多孩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安安 《乒乓世界》2003,(3):22-23
新闻背景 2003年2月7日中午,李菊在身兼中国乒协副主席的南京体院院长华洪兴的陪同下,登上了从南京开往厦门的班机,与已在厦门训练两天的国家队大部队会合——在离开国家队一年后,27岁的李菊重新披上了国字号战袍! 2001年12月,李菊申请离开了国家队;14个月后,她又重新成为国家队的一员。这一戏剧性变化连李菊本人也称“这恐怕是中国乒乓球史上的首例”。 据华洪兴介绍,李菊重回国家队是江苏体育局的意愿,也是李菊的个人选择。自从李菊、杨影和张莹莹先后离开国家队后,江苏女乒出现了断层,这支曾经辉煌一时的队伍在2002年乒超联赛中勉强保级。为重现江苏女乒的风采,同时考虑到江苏省是十运会的东道主,江苏体育决策层希望李菊能坚持打到2005年。“李菊当初离开国家队时,蔡振华曾经表示过,国家队的大门随时向李菊敞开着。”华洪兴说。 离开国家队后不久,李菊曾代表浙江华峰氨纶俱乐部参加全国甲级联赛,先后击败了帖雅娜、柳絮飞等名将,为浙江跻身乒超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次重返国家队,李菊思考了近一个月。“训练几个月后,我认为球技会基本恢复。但我长时间没有进行系统训练,体能下降了,刚恢复训练的一段时间里身体反映肯定不小,但我既然选择了回来,就不会打退堂鼓。能参加雅典奥运会并取得佳绩是我重返国  相似文献   

16.
乒乓世界:在聊正题之前,说个题外话,听说你是张继科铁杆粉丝? 李嘉宜:是,特别喜欢张继科哥哥,我应该算是他的迷妹一枚吧。 乒乓世界:如果见到他,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李嘉宜:我可能不会说出一些特别有深度的话,如果见面时间比较短的话,我可能就会跟他说:“可以和你合照吗?”,哈哈哈是不是特别丢人?  相似文献   

17.
五十岁以上的乒乓迷大多知道,梁丽珍是位身材矮小、聪明活泼的乒坛名将。我第—次见到她是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梁丽珍和杨巧来代表广东,杨巧来又高又大,宛如《水浒传》里的“一丈青”扈三娘,与个子小小的梁丽珍配双打,大家郁谑笑她俩是“电灯杆挂老鼠箱”、  相似文献   

18.
李菊的最爱     
今年22岁的李菊已经有了15年的打球经历,这个江南一户普通人家的独生女,如今已是世界乒坛很有名气的世界冠军,在国际乒联的优秀选手排名榜上,李菊的名字近两年始终跟随在邓亚萍之后名列第二位。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位率直的姑娘讲了很多“最”深的感受。最难忘的一场比赛是第43届世乒赛女单比赛,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的李菊在2比0领先于德国名将施特鲁泽的情况下,连败3局,痛失良机。“那次比赛我只有单打一项,特别想打好,第一局、第二局挤赢了,看到了赢球希望,我第三局有些保守,被尼科拼回一局,第四局手足无措,第五局又紧张…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不是门口橱窗上标明的标阶,如果不是场地内正在激战的波尔,你会以为这只是镇子上一群乒乓爱好者的“野球”聚会。  相似文献   

20.
美好的回忆     
刚上中学,我就成了乒乓球迷。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之后,我这个住校的中学生对乒乓球迷到了几乎“疯”的程度,只要不上课,我就泡在乒乓球室里,中午打了饭端着碗就去球室里排队,因打球听不见上课铃声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同班同学柴慈钢是我的乒乓“战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