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审题指南针:1.认真审题,作出选择:写现实生活中的马还是未来的马。2.回忆自己读过哪些与马有关的文章,别人是怎样描写马、赞美马的。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从网上搜集马的资料,或者能与马亲密接触,这样把握住马的习性和特点,比如奔跑、跳跃能力强,听、嗅觉出色,温顺、忠诚……围绕它们来发挥,写出的马就会更加真实,生动。  相似文献   

2.
一、活动导语 几周以来,我们走近了"马"这个陌生而又亲切的世界,查马、观马、说马、画马、写马……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今天,让我们在"马的世界"里,了解马的文字、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下面请同学们按小组交流研究情况,展示研究成果,总结探究得失.希望全体同学人人参与,资源共享,积极发言,做好记录.注意表述要清楚、简洁、准确、生动,活动过程要井然有序、活泼生动.  相似文献   

3.
五至十二岁是汉代马匹的正常服役年龄,在“传驿马名籍”简中的“乘”与“柱马”有特定的含义,不是“骑乘”与“待用的马”。“乘”即“骤”,是指去势的公马,与牝、牡相对;“柱”同“主”,“柱马”即“主马”,是指驾车的辕马。“卒”与“停”、“萃”通,“停马”即副马,与“柱(主)马”相对。  相似文献   

4.
拉马车的马     
习作目标:1.写马的生活、马的故事或者未来的马。2.围绕马的习性、特点讲述或想象,写出对马的喜爱之情。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注意同学习作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看看它有没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丝路物质文化是丝绸之路诸民族的政治、文化等多向度交流的产物“,马踏飞燕”作为丝路物质文化的代表物,成为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象征符号,“马踏飞燕”即中国。从“马踏飞燕”的发现到发明经历了一个建构过程,对“马踏飞燕”的物质性诠释学总体体现出物的历史性、物的政治性与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三个特征。物的历史性指“马踏飞燕”作为物,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储存器,其承载着传统墓葬文化记忆、地方性文化记忆、丝路文化交流记忆与中国神话记忆,呈现出人们的审美认同与情感认同。物的政治性指“马踏飞燕”既是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合谋的产物,同时也是语境转换中虚构与重构的结果,物作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指经过权力话语表征的“马踏飞燕”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借助图像、雕像、声像、戏剧及文创产业等新媒介与艺术形式,在将马踏飞燕作为一个物机械复制生产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个概念进行生产复制,通过意义重构与变形生产,形成马踏飞燕“表征群”,生成新的价值与意义,成为具有多元意义的文化符号。对“马踏飞燕”这一历史流传物的物质性诠释学分析与考察为丝路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条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6.
论教学策略     
一、教学与策略 《史记》上有一个“田忌赛马”的著名故事。齐王要和田忌赛马,规定每个人各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比赛。约定每胜一匹获千金,输一匹付千金。此时田忌的谋士孙膑为田忌策划对策,他让田忌的下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赛,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赛,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三战二胜,获千金。——这是运  相似文献   

7.
宋代马政中,市马分为四种方式:券马、省马、马社和括买。其中"券马"由于实行时间不长,受到学界关注也较少。本文从《文昌杂录》卷二中关于吴安持转官的条目出发,对北宋时期"券马"制度的内容、利弊、兴衰和管理等进行了考察。同时也辨析了吴安持官职变迁的来龙去脉,及其官职变动与"券马"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车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主要功用体现在:作战、巡守出行、交通运输。古代车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有车必有马,有马必有车。用车制度、车的形制及驾马的毛色、用马数量都有“别尊卑,定上下”的作用,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史永斌  刘承丽 《大学生》2012,(22):30-31
在马厩牵马、给马喂草料、梳鬃毛,从本学期起,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体育与马术学院的马厩里,李想、叶润芳和时佳慧,我国首批"马硕士"——马术运动竞赛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开始了新学期的特殊课程。  相似文献   

10.
从“马”在中西文化中的意义和地位溯源关于“马”图像的艺术创作。通过时间与空间、传统与现代等方面的对比,并结合作者的创作实践来探讨以“马”为题材的创作和剖析与之相关的作品在审美上的社会性以及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旨在对关于“马”的艺术风格的发展、成熟作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的论证逻辑,并且指出公孙龙《白马论》一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冲出习惯的藩篱,给思维开辟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舞马最晚于三国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到唐玄宗时期,舞马活动形成规模并掀起高潮,唐后则在中原大地消失。随着唐朝的兴衰,不同时期的文人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解读视角出发,塑造出多种多样的舞马形象。盛唐时期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安史之乱时杜甫的《斗鸡》、中晚唐时期陆龟蒙的《舞马》以及唐亡之后宋代诗人徐积的《舞马诗》,均对唐代舞马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舞马亦随这四首诗词经历了从天马到祸马、谀马再到悲马的形象流变。  相似文献   

13.
汉蒙谚语中都有取材于"马"的谚语,它们数量丰富、涉及范围广泛,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汉蒙涉"马"谚语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是汉蒙两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差异的体现,也是两种文明——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独特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宗教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SWOT分析法对洛阳白马寺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后,可看到白马寺宗教文化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对白马寺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应基于全新的开发策略,提供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文化品牌概念及其重要意义入手,分析赛马运动发展对武汉特色城市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以及对促进武汉城市形象的提升、扩大武汉城市知名度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以赛马运动引领武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白马湖作家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大背景下的白马湖作家群,他们中有很多作家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成就卓著的作家群体。但是,当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群体性行为研究。文章从白马湖作家群中的与编辑出版相关的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对这一作家群体的报刊、书籍编辑撰述经历作了新的考论。  相似文献   

17.
唐诗中的骏马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赋予骏马意象以思想意义和道德内涵,《诗经》中已经开始对骏马的形象美进行描摹。唐诗中的骏马意象意义更加丰富,它的内涵和特色在唐代前后期有明显的不同,但都展示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地问一股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常小静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5):53-56,65
尼古拉斯·埃文斯的长篇小说《马语者》中充溢着极为浓郁的悲剧气氛,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是通过文本中多重层面的悲剧来表现的,如身份悲剧、社会文化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等等。并且,这种悲剧意识和当代的历史文化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作家对当代美国社会的思考。同时,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也对这些悲剧的救赎之道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句丽是个经济、化都很发达的古老民族,有着丰富的化艺术遗存,其中鎏金镂空马饰所展现的图案艺术,绚丽多彩,对周边民族有较大的影响。力主对它的化内涵、传承路线、艺术特性作出细致的研究识读。  相似文献   

20.
在《黑骏马》的表层文化意蕴之下存在着一种深层文化意蕴。这便是作品中以“灵性”和“心绪”两个字眼一再暗示出来的东西:那“灵性”我把它称作原始母性。那“心绪”我把它称作恋母同归的无意识本能。那灵性在自发额吉和索米娅身上存在,也在大地、草原、河流和母马身上存在。那心绪在成年后的向音宝力格身上存在,也在所有孤寂的牧马人身上存在。正是这种深层文化意蕴构成了作品的神圣色彩及其神奇而神秘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