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进攻鲁国,鲁庄公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齐军擂鼓发起了冲锋,曹刿布置军队顶住了。齐军又擂鼓发动第二次冲锋,鲁军仍坚守阵地毫不理睬。不久,齐军又发动第三次冲锋。就在这时,曹刿果断下令:“击鼓进军!”鲁军奋勇冲杀,齐国军队纷纷溃逃。事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第一次擂鼓时,战士精神振作勇气十足;第二次擂鼓时,勇气就开始衰退了;第三次再擂鼓时,勇气就消失了。所以要等到敌军疲乏了,而我军士气正旺盛的时候,一鼓作气,就能取得胜利。成语“一鼓作气”就是从这段史实中来的,常用来比喻做事要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口气干到…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中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记载极为简略:“公将鼓之。刿谫:‘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在解释胜利的原因时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相似文献   

3.
张炜 《小读者》2011,(10):47-4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知道与下列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吗? 一鼓作气(曹刿) 一字千金(吕不韦) 一字之师(郑谷) 一饭千金(韩信) 东山再起(谢安) 图穷匕见(荆轲) 纸上谈兵(赵括) 负荆请罪(廉颇) 卧薪尝胆(勾践)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 三顾茅庐(刘备) 孺子可教(张良)  相似文献   

4.
鲁国智士曹刿曰:“夫战,勇气也。”他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论,靠士兵的“勇气”把齐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相似文献   

5.
“一鼓作气”、“鸣金收兵”、“旗开得胜”、“旗鼓相当”,这四个成语可谓家喻户晓。但对成语里面的“鼓”、“金”、“旗”,很多人就不大了解了。其实,鼓、金、旗原来都是古代军队中指挥作战的工具,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成语,其中有些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有些成语来源于名言警句。学好这类成语,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学习中灵活地运用它们,还能帮助我们学习历史、巧记历史人物。下面笔者就把同学们比较常见的一些成语及其对应的历史人物列出来,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一、补。古文十分简洁,其中有相当多的省略句,译时须将省略的成份补出来。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后、“三”后均省去了谓语“鼓”,译时就须将省去的“鼓”之义“击鼓”补出来。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五”后省去了量词“座”,译时须将省去的量词“座”补出来。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十”后省去了量词“分”,还省去了结构助词“之”,译时就须将“十一”补充为“十分之一”。 二、删。古文中有些虚词,现代文中已不用,且不翻译也不影…  相似文献   

8.
正在作文或日常书写中,同学们经常将下面这些词语中的字写错。尽管老师反复强调这些词语应该怎么书写,有的同学还是会写错。你能写对吗?(小好奇)一鼓作气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很容易错写成"一股作气"。鼓和股,两个字都读ɡǔ。鼓,此处用作动词,即击鼓。一  相似文献   

9.
一、利用成语,进行历史典故的教学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在成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理解这些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对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很有帮助。比如学习“叶公好龙”、“开天辟地”、“刻舟求剑”等成语,可使学生掌握一些古代的神话寓言。学习“望梅止渴”、“完壁归赵”、“闻鸡起舞”,“夜郎自大”等成语,又可使学生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学习“学而不厌”、“老骥伏枥”、“物换星移”等成语,还可使学生了解其原诗文,扩大阅读量。二、利用成语,进行文言实词、虚词  相似文献   

10.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的涉及一个人物,有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围绕后者设计的相关人物配伍题(或填空题),有时有一定的难度。请看下面的试题——“如坐春风”等四个成语与历史人物有关系,下列各项标出了相应  相似文献   

11.
成语是千百年来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我国历史悠久,历史上大小事件、趣闻轶事不胜其数。它们或引以为戒,或给人激励鼓舞,在广泛长久的流传中逐渐凝为成语。因此,成语中有一部分包含着历史人物和典故。成语包含历史人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较多的是一个成语讲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邹衍的“六月飞霜”,赵括的“纸上谈兵”,赵高的“指鹿为马”,张良的“孺子可教”,韩信的“背水一战”,汉武帝的“金屋藏娇”,司马相如的“子虚乌有”,班超的“投笔从戎”,马援的“马革裹…  相似文献   

12.
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语都折射出诸多的文化意义。很多成语与史实有关。如“归马放牛”本指武王伐纣后将征战用的牛马放归于华山的南坡和桃林的原野上的故事,“死灰复燃”原出西汉韩安国的故事,等等。有的成语与古代器物有关。如传说大禹铸九鼎,象征天下九州,象征国家,是极为重要的东西,故后人在说到某人的意见很重要时,用“一言九鼎”来形容。烹饪食物时,鼎下烈火燃烧,鼎内热水沸腾,有一种旺盛、热烈的气氛,于是就有了“人声鼎沸”、“鼎鼎大名”等成语。有的成语与度量衡有关。如“不同寻常”、“退避三舍”中的“寻常”、“三舍…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职趣     
公元前684年,齐国大军进攻鲁国,两军在长勺作战。鲁庄公听到齐国敲第一遍鼓,便打算下令击鼓进军,一旁曹刿日不可。等到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才说可以。于是鲁军进击,大破齐国军队。鲁庄公忙问何故,曹刿笑曰:“第三次鼓就算加班了,你见过加班还有想好好干活的吗?”  相似文献   

15.
[教例简述] 字词教学已经进行,记叙的线索已经点明,课文已经读得很熟,课文教学进入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讨论本文的详略。 (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果;详写曹刿,略写庄公;详写鲁,略写齐。) 二、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在讲析中形成如下板书: 课文故事曹刿曹刿内容情节活动性格开头……乃入见发生请求入见爱国热情(有德)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课文《曹刿论战》对此作了描述。虽言语不多,但刻画的人物鲜明。文中主角曹刿以其卓识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许多赞誉。相比之下,另一个关键性人物鲁庄公却黯然无光。在诸多教辅资料中,均以他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以其急躁轻进、不懂规律、不察敌情来衬托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品质。一言概之,是始终把战争获胜的光环戴在曹刿头上。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有失公允,是违背科学的。过分强调曹刿的关键作用是否就可以抹杀鲁庄公的才能和优点呢?当然,鲁庄公身上固然存在些“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一、精心设计口头作业 (一)听读成语,说故事 大多数成语是由历史典故或有趣的故事演绎而来的,了解了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或一个有趣的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读成语、积累成语是自主识字、巩固识字成果的有效途径,可以减轻低年级学生识记大量生字时的学习困难,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9.
成语言简意赅,内蕴丰富,不少成语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或神话故事,而且还有“主角”。有的“主角”就显现在成语中,比如“愚公移山”。有的成语是发生在这个“主角”身上的故事,比如“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主角”就是李白。  相似文献   

20.
提到“完璧归赵”这一成语,人们就会想到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记载。像这样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下面撷选20例,供大家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