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对语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取消了原大纲中“指导学生学好课和必要的语知识”这句话;据报,新版的初中语教学大纲,更明规定:语法知识不考,修辞知识不考,章章法知识不考。按习惯,不强调往往被理解成不重要,不考试往往会演化为不教不学。这是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台的震荡式更迭,也许不是不可以询问的、不是不值得询问的。当然,上述的取消或规定,是基于特定情境的特定考虑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以“语法”为代表的“语基础知识”教学.确实声誉不佳,问题多多。  相似文献   

2.
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继续奋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语文》2001,(7):4-4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社论,题目是,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语文界习惯上把它称作“六&;#183;六社论”)。这篇社论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后批准发表的。它的发表宣告新中国汉语规范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在社论发表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开始连载吕叔湘和朱德熙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社论和《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在全社会掀起了重视汉语运用规范和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这篇社论曾经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在语文教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书中总结了上古汉语的若干语法规律。《马氏文通》总结的规律不仅包括“被动句”、“字类假借”、“宾语前置”等句型、语序、词类方面的问题,而且论述了个别词“之”、“以为”等的用法。由此,则可以认识上古汉语的面貌。同时,《马氏文通》并非只是一部纯粹模仿西方语法的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现已被普遍认可的上古汉语语法规律,为建立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由《修辞学习》和《营口师专学报》两家杂志联合发起的语法修辞能否结合问题的讨论,在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都是前所未有、意义深远的.它对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讨论中,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结合,以复旦大学的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一种认为不能结合,以史锡尧先生为代表.郭绍虞先生在他晚年所著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指出:“汉语的语法可说经常与修辞相结合的.结合是正常的,不结合是部分.”并从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汉语语法一方面非常容易,一方面又非常复杂.汉语语法的复杂性即在于汉语语法经常与修辞相结合,因而“语句组织”“丰富多采”,变化多端.并批评“洋框框”的语法只是“分别词类”“规定语句组织规律”,因而不能解释密切结合着修辞的汉语语法的复杂现象.  相似文献   

5.
吕春丽 《湖南教育》2001,(14):47-47
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出台了“试用修订版”的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它与修订前的大纲(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原大纲》)相比较,弱化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保留了原来的基础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20项中的7项,并将其分为4条:语法常识、辞格常识各一条,文字常识两条。把文体知识分解到阅读写作之中,并明确指出“必要的语法、修辞、文学常识作为语文常识介绍”,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法修辞知识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教学任务.在第四学段有关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而且在附录中专门设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一节。分五个部分叙述了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可《语课程标准》又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中的语言难点”,“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可以引导学生随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而我们的语教学,相当多数的教师是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既然中考不考语法知识,那么语法知识就不教了,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干脆让学生自己看,教师则成了局外人。窃以为。如此功利性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有悖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8.
张志公(1918~1997),著名语言学家及语文教育家。 1937年入中央大学,后转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学习外国文学和语言学。自40年代起,他先后在中央大学、开明书店、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研究语言学、英语教学、汉语文教学。 代表作有《汉语语法常识》、《语法学习讲话》、《修辞概要》、《现代汉语》、《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张志公文集》等。张志公先生在中小学作文教学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尤其是他从语言学和语文教育这两个角度研究,视野开阔,时有创新。  相似文献   

9.
感言一,考什么就教什么。多年从事语教研和参加中考命题.始终认为语中考和语教学息息相通.考试应该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当然.这种教是有依据的.以前依据的是教学大纲,现在依据的是课程标准).教学不应该是怎么考就怎么教(指的是不思考题目的导向作用,不研究命题的真实意网)但是,据了解,很大一部分教师在中考复习时.始终坚持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举例来说:《语课程标准》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那么.是不是说中考就不能涉及语法修辞方面的内容呢?其实,课标指的是语法、修辞知识方面的名词术语,或简单地进行词性、短语、修辞方法的辨析,而不是指语法、修辞知识的运用。各地巾考试题中的修改病句题其实考查的就是语法知识的运用,请看下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又称“词组”、“仂语”。 短语是一个重要的语法单位,是近几年才有的一个新的认识。其一,是与语法教学中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密切有关的;其二,在汉语中,大多数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短语是构成句子的基础。事实上,汉语中句子除了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外,都是由短语加上语调构成的。诚如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所说:“在汉语的各级组合中,词组一级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汉语的组合到了词组这一级,各种组合方式、组合手段和组合关系都已具备了。”掌握各种短语的结构及其功能是学好语法至关重要的关键。倪宝之等编的《中学教学语法基础》一书也曾指出:“掌握了短语的结构特点,对于其他各级语言单位的特点可以触类旁通。” 目前小教、幼教进修用的《语文基础知识》教材中对短语的分类,根据是1984年1月教育部批准使用的新的教学语法体系——《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中所说的:“从性质、功能以及构成情况两个角度对汉语的短语进行了分类。短语的主要类型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复指短语和固定短语。”《提要》对“短语”的解释及分类都要比1956年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对“词  相似文献   

11.
拜读贵刊2000年第12期的毕学清、李言春老师撰写的《修改病句应从语法上去考虑》,观点鲜明,叙议清楚,让人获益。而陈汉斌、辛汉两位老师撰写的《岂能以修辞效果掩饰语法错误》认为:“语法是修辞的基础,应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讲究修辞,而不是以奢谈修辞而置语法于不顾。”将语法和修辞混为一谈,将讨论的问题扩大,似乎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认知修辞中的理论构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语法教学中有些语法现象没有可供识别的语法形式,但又必须有所归依和分类,这样就出现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认知修辞中,往往会有“相对”“相反”的修辞策略,如语言表达,既要求明确,但该模糊的地方也必须模糊。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重视理论建构,这就是辩证法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修辞从来都是对“僵化语法“的突破,修辞更多的是追求语言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当然,这并非说为了追求修辞效果可以漠视语法规范,而是强调:运用修辞手法,往往意味着对固有语法的“临时变通”,意味着可以达到一种“无理之妙”的境界。对于只有狭隘的语法意识、没有修辞目光的人来说,我们的语言几乎到处都是毛病。有鉴于此,拙就不仅仅是替“幽你一默”打抱不平了,更为主要的目的是想提醒人们在对一种语言现象进行“规范”之前,先照顾一下“修辞”。  相似文献   

14.
朱德熙(1920~1992),语言学家、教育家。曾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汉语语法研究、古文字研究及语文教育方面。在语文教育方面,他著有《作文指导》(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年)一书。《文章评改》(1979年)一书中收入了他于60年代为中华函授学校举办的“语文学习讲座”讲课时的大部分讲稿。他提出中学语法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等观点,这些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改进高考语文的考试等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张志公是我国名的语言学家、语教育家。他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学、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其学术视野极为开阔,研究涉及汉语语法、汉语词汇、汉语修辞、汉语辞章学、语教学、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诸多领域。在每个领域都不只是泛泛地研究,而是有独到发现,取得了巨大成果,形成了他“杂而且专”的独特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历史文法》是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的重要著作。但其中也有可商榷或补充之处。书中说,近代汉语中没有“ABAB”型后带“儿”的现象,其实,《金瓶梅词话》中有4例,虽然数量很少,但却有这种语法现象;书中又说,近代汉语中动词重叠带“儿”尾后后面没有带宾语,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但现代汉语方言(如山西,陕西)中有这种现象,这可补太田先生此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当前,基础教学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语文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语法教学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因此,高师汉语教学、中学语文中的语法知识教学部分有必要重新定位,需要从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去探求更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记得十几年前,我们这一代人读中学的时候,语文书里边曾有很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内容,老师还把它编成一些歌诀来教我们读背,那时我们学得很卖力,打下了良好的语法基础。还记得八九年前,当时的语文教材里也还有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内容,我教学生学语法,也教得很卖力,学生的语法基础也很扎实。可后来,据说是语法太难了,中学生接受不了,中考、高考都不考了,教材改革把语法内容全改了,于是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就再也见不到汉语语法知识的有关内容了。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的许多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如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使句子翻译难于做到“信”“达”“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教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通过比较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帮助理解文言的特殊语法。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推行以来,因为里面有“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等语,“淡化知识教学”成了改革热点和课堂时尚。如果能正确理解“新课标”关于淡化知识教学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活泼的方式相机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即“淡化而不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