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作家笔下的优秀儿童题材文本深深扎根于民族的精神土壤中.它们不仅是作家主体精神的投射,而且也传导出作家的生活的国度、时代中民族的生存态势、思想习俗、精神氛围.它们一份诞生便作用于本民族,成为哺育本民族的精神性格,传导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狄更斯的《大卫·考柏菲尔》(1850)、雨果的《悲惨世界》(1862)中的部分章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高尔基的《童年》(1913)、《人间》(1915),便是这样的文本.  相似文献   

2.
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才子曹植,以其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刻画了一个个妖、娴且哀,即兼具形体之妍、气质之雅和命运之悲的女性形象,抒发了抱利器而无所施的惆怅无奈之情,以女子的形象生动且深刻地反映出了自己具有悲剧性命运的一生。曹植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女性独特的审美观,从审美心理学角度看,既符合了直觉、感性的美感体验,又投射出了自身的内在情感,达到了对现实痛苦的宣泄和补偿,完成了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学对于女性人体的表现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传统,建构了截然不同的理想美范型。而至西风东渐的近代,中国大批作家受东西方文学碰撞交融的影响,带来了现代中国女性审美标准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诗经·国风>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情感世界(文章特指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爱、恨、悲、思、愁等情感)是丰富、深刻、华美、感人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章分三部分,从三个层面去阐释,即从女性最初对美好爱情的炽烈追求,到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以至到最后随爱之毁灭而走上独立自强之路去发掘女性情感世界之美,表现其在审美上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古代女性文学遗产的继承和研究,遇到的障碍首先是有关作家身份的确认、著作权的归属和历史文化的局限。故此,以历史实证的方法,考辨了龙辅的身份确认和《女红余志》的真伪,管道升《墨竹谱》的归属,郑允端《肃雍集》的评价及其个别作品著作权的问题。以期正本清源,还元代女性文学之本真面貌,给予其应有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6个剧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所塑造的一系列不朽的典型人物:奥瑟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佩斯等都成为世界文学长廊里最光辉灿烂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安德烈·布勒东是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领袖和理论家。文章通过对其美学思想发展过程的勾勒,解读理论家本人与他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审美观。一方面他雄心勃勃,要解决现实问题,用“超现实”去改造社会与人生;另一方面,布勒东在内心建造着属于他个人的乌托邦。这也许就是现代人对自己的某种拯救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学对于真善美境界的追求 文学创作是作家对于人生与自然的深刻的审美观照,是一种在精神生产中创造审美价值的审美活动,真实而深刻地传达创造思想,把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与体验加以升华,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情为核心的审美流程。作家以自己的心灵熔冶生活并艺术地传播给世界,实现着“用特殊手法执行的特殊的认识功能。”文学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始终不渝地对真、善、美境界进行执着的追求。 文学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但又高于生活的真实,这个传统的命题有着永恒的准确度。文学家应当感谢生活的赐予,因为生活是艺术思维的母体。歌德说他的全部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记载了丰富多彩的美女形象,歌者用比兴、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经》时代女性的体态美、容颜美、服饰美、性情美、心灵美,反映了当时女性在以男性为审美主体的社会背景下,追求外美与内美的统一及其崇尚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缠足文化历来是传统女性研究中受到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关于缠足的产生,固然有社会层面的客观原因,但其后来的广泛流行也有女性自身的主观因素。本文旨从缠足文化中所反映的女性审美依附性和从众性心理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女性是晚明名士潘之恒的主要写作对象。他对女性的审美从道德、才艺和外貌三个方面展开。通过他的女性审美观能够看出明代节烈风气的盛行、晚明文人集体征色活动的时尚性以及青楼曲艺的繁荣。同时这一审美观还体现出晚明风尘佳人独特的文化内涵,显示出当时文人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对女性角色功能的多角度认识,及其对女性才能的肯定,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女作家铁凝以善于挖掘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和整体命运的恒久关注而著称。她善于通过展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人物,关注强势社会生活对弱势个人命运的制约,以及人生困境中女性的抗争与无奈。在形象刻画中,其主要作品《麦秸垛》、《棉花垛》和《玫瑰门》刻画了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女性形象,揭示了男权压制下女性的生命本相和生存困境以及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女性文学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文学对于我们来说,能帮助我们寻找、建设一个精神的家园,能把很多人的秘密告诉你,能把很多精神上的喜怒哀乐或者一种很难表达的东西表达给你……本刊在春节到来之际,特选摘以下几组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有反映革命先烈轰轰烈烈生活斗争画面的"红色经典"系列,有揭露当前社会上腐败现象的"官场反腐"系列,有关注当代农村生活的"农村"系列,有"共和国伟人传记"系列,有"正说历史"系列,还有"女性作家"系列。相信在这众多系列里,总有一些会令你心动,会"心有戚戚焉"。愿寒假休憩在家的广大教师们在这文学的旷野里,放飞心灵。  相似文献   

14.
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山的关注,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表现。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山的审美观照角度亦不相同。《诗经》时期,人们以山的高大为美,对于山的险峻持否定态度;战国、两汉文学普遍关注山的险峻,《楚辞》的态度承袭《诗经》,赋体文学则以之为美。上述文学作品对于山的不同审美取向,各有其深刻的文化发生背景。  相似文献   

15.
陈建华 《中文自修》2003,(12):29-30
“就让那泪水般融化的秋雪/从不动的青铜眼皮上流淌/就让狱中的鸽子在远方啼叫/轮船在涅瓦河上静静地远航”(《安魂曲》阿赫玛托娃)。1989年,阿赫玛托娃诞辰1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为她命名“阿赫玛托娃年”,她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被国际文学艺术界誉为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的俄罗斯文学史上,大师迭出,群星灿烂。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以及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大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关于受难的精神.忧郁的灵魂以及如何才能获救的问题成了当时文学的基本主题。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同样起伏跌宕,精彩纷呈。但很长的时间里,20世纪俄罗斯文学似乎有些单调乏味。这样的一个误导的出现,首先是缺乏一种关于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全面和客观的描述,当年被打入冷宫的,现在被国际文学界公认的文学巨匠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古米廖夫、帕斯捷尔纳克、曼德里施塔姆、索尔仁尼琴、一个多元化的俄罗斯文学史、排除了阿赫玛托娃等人,俄罗斯只剩下半部文学史了。“硕大的湖像一只盘子/云聚集在湖畔/那白色的堆积/如同冷酷的冰川”。这是帕斯捷尔纳克最后一部诗集《天放晴时分》的诗.因其“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编者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是比较复杂,比较难以把握的一种翻译类型。主要探讨文学翻译中语言审美观差异的处理,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握译入语共时的特征和历时的发展变化,根据译入语读者语言审美观的需要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生命时间的转瞬即逝, 现实的悲惨遭际, 执着的理想追求, 生命价值的无径可展, 使曹植产生了激越奋发、不可遏制的生命的悲剧意识。诗也因此成为他生命价值最重要的追求和寄托, 成为对人生痛苦的宣泄和补偿,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作为创作实践之升华的张扬生命意识的文学审美观  相似文献   

18.
苏联大作家高尔基发现,当人们背着人独处的时候,常常表现得像个傻瓜,文学大师们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物哀”是日本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物哀”代表的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化情感,既包含了对自然物的喜爱、感动,也包含有对生命的无奈和赞赏。这种复杂的情感融汇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成为了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从日本文学发展史来看,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物哀审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代女性作家中,樋口一叶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物哀审美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青梅竹马》中,通过对悲剧恋情的描写,运用借物抒情等方式生动体现了物哀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并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正因为如此,只要是以审美为主要目的文学评奖,只要评审机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获奖作品的经典性就有一定的保证。总之,女性文学的经典化只要回答了什么是经典化,为何要经典化,谁来经典化,如何经典化这些问题,它对文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就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